诗歌当无拘无束,吟咏当至性至情

钟嵘(约468~约581),他的确切生年已经不可考证,他生活在六朝的齐梁时代,字仲伟,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中国南朝文学批评家,他是具有独创性的评论家。


钟嵘的生平事迹,《梁书》、《南史》本传的记载都比较简略。他一生的主要贡献是写作《诗品》,以南宋为界限,之前称为《诗评》,南宋之后称为《诗品》。这部作品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自觉的文学批评著作",在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钟嵘的文学观念和诗学理想十分值得我们珍视和学习。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文学时期在文学史上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代表这一时期文学理论、思维成就最高的要数《文心雕龙》和《诗品》了。

但是《诗品》不同于《文心雕龙》,它的批评对象只限于诗歌,而且诗歌只限于五言诗。它初步建立起我国古代诗歌理论批评体系,提出精辟见解。

一.《诗品》与《周易》、儒学和玄学

钟嵘的《诗品》的思想基础,主要由《周易》、儒学和玄学构成,《周易》助成其内在体系,儒学奠定了钟嵘的诗学本质,玄学影响了其审美理想。《诗品》受《周易》影响是十分大的,其中还有袭用其中的字句,例如"照烛三才"。

另外,在钟嵘生活的齐梁时代,风气便是儒玄并重,但其更倾重于儒学,所以钟嵘便受也受此影响,这是与其个人和时代相关的,他是进行了对儒家思想的吸收和改造。当然他或多或少也受到了玄学的影响,其中对"自然"有着深刻的探究,因此其探究的"自然"内容必定会与玄学产生关联并由此深入。


钟嵘《诗品》| 诗歌当无拘无束,吟咏当至性至情

钟嵘《诗品》

二.扬“五言”的进步思想

五言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钟嵘在诗歌形式发展方面代表着一种"进步"的观点,他大力肯定五言诗,并没有跟从四言正统的思想。

他认为五言诗向四言诗发展是诗歌形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当时并没有人能提出这么先进的思想。

提出这一观点的原因是他发现随着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四言的形式已经渐渐不能够满足大众的需要。

"夫四言,文约易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而五言形式"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示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邪?"

由此可以看出钟嵘对于五言诗形式的观点以及对五言诗发展的积极作用。


钟嵘《诗品》| 诗歌当无拘无束,吟咏当至性至情

钟嵘

三.自然英旨,吟咏性情

从《诗品》中可以看出,他肯定人"情性"的根源是在客观现实生活的前提下,提出诗歌的"吟咏情性"。

钟嵘《诗品》中明确提出"自然",在《诗品》的序中,他认为诗歌的基本特征是"吟咏情性",即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并反对过多用典,他说:"夫属辞比事,乃为通谈。若乃经国文章,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

在这里钟嵘重申诗歌的"吟咏情性"的本质观,倡导诗歌不用典,提倡"直寻"的创作方法,创造"自然英旨",并将其作为评判诗歌艺术的标准。

  • 1.倡导诗歌不用典

钟嵘认为撰写文章,罗列典故,乃是常谈。对于治国文诰、符命一类的文章应借助博通古事、多用典故,撰写表彰功德、驳议、奏疏之类的文章,应该尽量征引千人的功绩。

而对于吟咏情性的诗,是不应大量用典的,如果大量应用,那么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就不会表现那么彻底和自然了。诗歌创作中大量堆砌典故会破坏自然之美,使诗歌文意晦涩,难以让读者理解或与之产生共鸣,更是无法真实表达出作者的真实情感。

其中钟嵘在《诗品》中对颜延之诗的评价:"体裁绮密,情喻渊深。动无虚散,一句一字,皆致意焉。又喜用古事,弥见拘束。"

钟嵘认为颜延之的诗歌风格绮丽明密,情旨喻意深远,下笔没有空洞松散的弊端,每一句诗,每一个句子,都留意不苟,又喜欢用古老的典故,更加显得拘束不够自然了。可见钟嵘通过举颜延之诗歌的例子,说明为了抒发真挚的情感就必须要反对过多的用典。


钟嵘《诗品》| 诗歌当无拘无束,吟咏当至性至情

钟嵘《诗品》


  • 2.批评声病说

还有,钟嵘在反对过多用典的同时,还批评了南齐时代沈约、王融等提倡的声病说,钟嵘认为当时追求声律的风气破坏了诗歌的自然美,他认为诗歌本来应该吟诵朗读的,不能阻塞拗口,只要求轻音浊音流畅,读起来和谐上口就够了。

  • 3.直寻"自然",追求"真美"

当时的诗歌矫揉造作,宫体诗脂粉艳气,钟嵘通过宣扬"吟咏情性"这种至性至情的吟咏、无拘无束的天然之作,力图还诗歌以清新自然。钟嵘所说的"真美"和"自然英旨"的主张完全一致,都是强调了"自然",这一在诗歌声律问题上的"真美"主张,同样是出于他的关于"吟咏情性"的基本观点。

"自然英旨"中的"英旨",原指甘美之物,"英"是花的意思,"旨"指美味。可见,"自然英旨"指的就是自然精美的诗歌。钟嵘提倡流露真情实感,要用"直寻"的方式创作诗歌,以事物最本真、自然的状态来书写情感,批评四声、用典等理论,将"自然"的自然之态,通过"直寻"的方式,结合诗人的真实情感,自然流畅的表达。其中,自然声律论也是钟嵘诗歌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先秦以来,我国古代的诗歌理论形成了"诗言志"的传统观念。关于"吟咏情性"的说法,最早见于《诗大序》,后来《诗大序》在解释此传统观念时,基本是将"吟咏情性"作为"诗言志"的同义语,其中说到:诗是言志的,也是抒情的。所以"吟咏情性"的说法既不与"诗言志"相对立,又能较好地表示诗歌抒情性的特征。


钟嵘《诗品》| 诗歌当无拘无束,吟咏当至性至情


  • 4.独创的文艺批评

钟嵘的文艺评论是十分具有独创性的,他看重诗歌创作时的外物作用,强调主客观的结合。《诗品》的开篇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之后,钟嵘又说:"灵祇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可见,钟嵘更强调"物感"的作用,强调诗歌的感染力量。

钟嵘的诗论是具有朴素主义性质的,《诗品》中关于诗歌和现实生活关系的思想基本上是对于《乐记》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诗歌的发生首先需要通过外界的客观的"气",使客观的"物"发生变化,而作为创作主体的人心,应该先被物感,才有可能抒发这种物感。

然后钟嵘又做出了进一步的阐述:"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人的现实生活包括人对自然的内在关系,文学自来就要描写自然。

诗植根于自然,这是《诗品》论诗的源泉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实作为艺术反映对象的整体,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形成的社会生活现象,是诗的源泉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


钟嵘《诗品》| 诗歌当无拘无束,吟咏当至性至情

钟嵘《诗品》


  • 5.个体精神体验——"怨"

另外,在人生经历对诗歌创作的影响上,钟嵘尤其强调"怨",这是从孔子"兴观群怨"中发展出来的,孔子的《论语·阳货》中"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的"怨"是与政治教化有关,而钟嵘的"怨"则是一种个体的精神体验,具体说是一种"离怨"。

他继承并发展了东汉以来的文"以悲为美"的悲剧美的思想,更重要的是抓住了"怨",就抓住了文与情、怨与人的关系,并且在人的存在这个最高层面上,将文与个体的存在感受紧紧结合起来。

"怨"所具有的悲剧审美内涵也使文学更能打动人心,拥有更深的审美感触。


钟嵘《诗品》| 诗歌当无拘无束,吟咏当至性至情

钟嵘


  • 6.以"滋味"论诗——兴、比、赋

钟嵘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最早明确提出以"滋味"论诗的诗歌评论家。

《诗品》论诗,标举"滋味"说,为诗学鉴赏论找到了一个理想的表述方式,在诗论领域独树一帜,对于后来诗论赏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钟嵘把"滋味"作为衡量作品的重要尺度,使之成为一个古代文论中的审美基本范畴。

钟嵘认为使诗歌产生令人回味无穷的滋味是通过运用赋、比、兴的方法来写作,他认为必须要综合运用这三种创作方法,而不能偏重一种。

值得注意的是,钟嵘将赋、比、兴的次序调过来,把"兴"提前,变成"兴、比、赋",因为"兴"突出表现了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他将"兴"解释为"文已尽而意有余",将"比"解释为"因物喻志",将"赋"解释为"直书其事,寓言写物",注意到了诗歌抒情言志,、假物取像、滋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滋味说"作为诗评鉴赏论的论诗传统,在文艺思想史上,对于后来的诗、文评曾经产生了深远的重大影响。


钟嵘《诗品》| 诗歌当无拘无束,吟咏当至性至情

总结:《诗品》开创了诗话先河,为中国文学批评开辟了新的领域,它是第一部诗论专著,在我国古代诗歌理论批评史和诗歌发展史上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于这样一份宝贵的文学理论遗产,我们需不断对钟嵘的《诗品》进行认真的学习研究和继承发展。

作者简介:秦啊闲,爱奇思妙想的90后老阿姨,热爱生活,时常幻想,愿我们搭乘时光列车一路领略文字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