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蔚:新基建是未来的投资热点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向好,全国新一轮项目投资开工热潮即将启动,怎么对冲疫情和经济下行?最简单有效的办法还是基建。从历史经验来看,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增发特别国债加强基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推出大规模基建投资。现在看来,这些投资的意义都很重大,大幅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大幅降低了运输成本,提升了中国制造的全球竞争力,释放了中国经济高增长的巨大潜力。

3月份以来,股市作为投资的先行指标,水泥、建筑建材等大基建板块的股价集体大爆发,原因与国内各地陆续公布的2020年计划投资清单有关。多个省市公布的2020年计划总投资额超十万亿元,在各地列出的2020年重大项目投资计划清单中,基建投资仍是重要部分,项目涵盖高速公路、高铁、能源等传统基建领域。同时,科技产业、创新载体项目、高精尖产业也是投资清单中经常出现的词汇。市场预期这一轮的投资浪潮中,新基建将是未来热点。

其实,新基建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2018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首次提出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相比于铁路、公路、轨道交通等传统基建,新基建涵盖了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领域。随着新科技的发展,新基建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除了以5G为代表的科技创新领域外,传统基建领域中的新兴子行业也被包含进来,比如能源行业短板领域的特高压和充电桩,民生基建领域的公共卫生和医疗等。

总的来说,新基建包括七大领域: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相对于传统铁路、公路、机场、能源等所谓“大基建”概念,新基建更加强调增长与创新的相互促进,不少新兴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新型基础设施的完善。

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稳投资”一定会挑起大梁。这次疫情给正值传统消费旺季的餐饮、住宿、旅游、交通运输等相关行业造成很大影响。这次席卷而来的“新基建”,与过去的“铁公机”等传统基建有着明显不同。“新基建”更着眼于“新”,有着更多科技内涵,其聚焦的领域比如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都是面向未来的“硬核科技”。这波新基建投资潮正好符合产业升级需要,也代表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有助于稳增长、稳就业,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提升长期竞争力。

(作者罗蔚为沃顿集团海外特聘荣誉顾问。未经原作者同意,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