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心聲”㉚丨報復性消費or報復性掙錢?

前段時間,我們聊了一個話題,叫“買買買”與“斷舍離”。

今天,我們繼續關注“疫情下的消費心理學”。

3月17號晚間,國家高級心理諮詢師、應用心理學副教授、中國保健協會特聘心理專家、家庭親密關係導師、青少年團體心理輔導導師馬灩,做客四川新聞廣播的直播間,和大家一起暢聊疫情期間消費背後的心理機制。

防疫“心聲”㉚丨報復性消費or報復性掙錢?

這一個多月的居家隔離,我們彷彿被按下了暫停鍵,不管你願不願意,你都得開始思考新的人生走向和生活方式,就連消費習慣也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

我們開始把向外擴張的注意力轉向內在的自我探索。

今天,我們聊一下三種疫情期間的消費模式:

第一種是“盲目性消費”。

大家還記得疫情初期的搶購潮嗎?只要被傳為可以增強免疫力、預防新冠病毒的物品,都會被瞬間搶購一空,這就是“盲目性消費”,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種行為是為了緩解面對未知恐懼的心理壓力。

第二種是“理性消費”。

隨著對疫情防護知識的瞭解,人們逐漸走向理性消費,疫情期間,很多人除了做好生活物資保障外也會網購,而在確認購買前會思索要買的東西是否是剛需?多久會對它“斷舍離”?這是我們在遵循“邊際效用”原則了。

第三種“成長型消費”。

近期,有企業發出了預計裁員的通告,不少人的收入也受到了影響,一個新興的討論應運而生,那就是:復工之後,我們該“報復性消費”還是“報復性掙錢”?這種情況下,大家也會更多去思考自身消費水平與購買能力的差異。

很多朋友為提升自己快速適應變化的能力,購買了有實用技能型的課程,決定重新加入學習行列。

值得欣慰的是,家長朋友們這樣的選擇往往會成功地影響子女:孩子會被父母所帶動,樹立正確的金錢觀,並且愛上學習;爸爸媽媽們也可以收穫陪孩子一起成長的快樂。

希望大家能對自己的消費模式有所察覺,有所改變!

希望疫情結束的時候,你是一個從內到外真正“富裕”的人。

防疫“心聲”㉚丨報復性消費or報復性掙錢?

在這全民一心、抗擊疫情的時光裡,為了有效疏導和緩解大家可能出現的負面情緒和心理問題,四川新聞廣播FM106.1全新打造心理防疫特別節目《防疫“心聲”》,2020年2月17號起每晚21點15到22點,權威的心理專家將做客直播間,為您剖析、疏導與答疑。

如果您有任何關於心理防疫的問題,歡迎關注“四川新聞廣播”微信公眾號,以語音或者文字的形式發送您的問題,或者每晚在我們節目的直播期間,也就是9點15到10點,撥打85982561,我們將在線為您提供幫助。

與此同時,我們也開啟了“心理疏導公益計劃”,誠邀心理輔導專業人士加入,希望您通過“四川新聞廣播”微信公眾號與我們取得聯繫,讓我們一起用聲音傳播溫暖,用溫暖救治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