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中的民间力量尤其值得嘉许

虽然疫情防控还不到长舒一口气的时候,但我们已经看到曙光了。

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我们看到了抗击疫情的两大动力:一是来自政府的动员,一是来自民间的自发。

民间自发的抗疫行动尤其值得嘉许。参与其中的主体,包括组织爱心车队的出租车司机,免费提供餐食和住宿的个体经营者,逆行进入医院为医生义务服务的理发师,以及众多想尽各种办法为疫区筹集紧缺物资的公益组织和志愿者……

这些行为,虽是出于自发,看起来零零星星,是一个一个散落的珍珠,但是串在一起,就成了光彩夺目的链条。

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联合全国主流媒体设立了一个“战疫英雄榜”,奖励疫情期间的民间义举、凡人英雄,上榜者包含了多种多样的职业和身份,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种,还有快递员、环卫工、教师、学生、农民等等。

抗疫中的民间力量尤其值得嘉许

从职业与身份涉及的广度,可以看出社会大众在疫情面前迸发出来的合力,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善举,定义为家国情怀,定义为守望相助。但从现代文明的角度来看,它更符合公益的范畴。

长期以来,很多人把公益等同于慈善,认为它是属于政府和社会精英主导的行为,而社会大众被视作弱势群体和公益事业的对象。疫情在让世界付出代价,但也会让人们更为深刻地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定义。其实,民间涌现出的公益精神,也是命运共同体观念的外化。

疫情只是一个窗口。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在公益领域实现自我诉求、追求自我价值。民间力量对于社会公众事务尽心尽力的愿望,正在颠覆人们对公益的传统认知,这是和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天天正能量联合齐鲁晚报奖励的山东潍坊司机李保民,在为武汉运送蔬菜之际说出的“没钱可以出力”,之所以引起亿万网友的共鸣,即是公益意识深深植根于民间的见证。

公益在于唤醒,也在于传承。

疫情期间的公益诉求带给我们思考:民间公益力量不应该成为一次应激性表现,疫情过后,如何更好地延续公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治理的心愿,如何更好把公益纳入社会公共事务处理的体系之中。

社会大众参与公益成为常态,是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标志,也是我们经历疫情考验之后的一个收获,经由此径推动国家和民族不断走向强大。


(本文于3月16日刊发于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来论”专栏

https://m.ql1d.com/new/general/1166097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