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的另一款海上巨無霸,排水量9萬噸堪比航母,可隨時投入戰爭

美國是當今世界第一大航母強國,無論是航母的質量還是數量上,別國目前都只能望其項背。如此多的航母主要是為了滿足美國在全球的軍事活動,成為一個海上軍力投放平臺。

不過體量巨大的航母軍事化色彩過分嚴重,而且一些簡單任務反而無法勝任,為此美國又專門打造了一款另類的海上平臺——遠征移動基地艦。

美軍的另一款海上巨無霸,排水量9萬噸堪比航母,可隨時投入戰爭

一、民船改軍艦

一般來說,民船改軍艦的故事發生在一戰後二戰前,當時英、美、日這些海上強國都幹過類似的事情。其中美國最著名的“民改軍船”便是運煤船出身的美國首艘航母——“蘭利”號。不過二戰後,越打越有錢的美國一般都是專門設計軍艦,很少再有將民用船隻改裝成軍艦的事情。

“遠征移動基地艦”則走上了另類的道路,她們是由“阿拉斯加”級油輪修改而成。因此建造速度大大超過常規水面艦艇,可以很快就能成批量快速建造。

船身全長239米,寬50米,吃水7.8米,滿載排水量達9萬噸,航速15節,續航力為9500海里。動力採用“柴油—電機”聯合推進模式,採用雙軸雙變矩槳推進,動力可達6.4萬匹馬力。

美軍的另一款海上巨無霸,排水量9萬噸堪比航母,可隨時投入戰爭

由於“阿拉斯加”級油輪的基本設施好,船體巨大便於改造,因此成為了美國現代少有的“民改軍”之一。

二、三大改版

美軍對“阿拉斯加”級油輪的改造分為3個版本,前兩個版本叫“轉運船塢”,主要的工作就是大號運輸艦,她們負責將箱式貨櫃、車輛,甚至氣墊登陸艇等運送到目標海域,然後運輸艦從“轉運船塢”卸貨再轉運到近海,由兩棲登陸艦或登陸艇完成“最後1公里”。

等於前兩版的“遠征移動基地艦”減少了普通運輸艦的運輸批次,加速了物資補給效率。兩版各建造1艘,之間的差別在於:第1版的氣墊船等海路運輸工具需要用吊車運輸。

第2版在船體下方增加了艙門甲板,氣墊船等小艇可以直接下海進入運輸船。除了首艦叫“蒙特福特角”號以外,後續艦都是以美國海軍歷史上榮獲勳章(榮譽勳章的得主居多)的戰鬥英雄的名字命名。

“蒙特福特角”是個兵營的地點,二戰期間這裡主要訓練出了海軍陸戰隊的黑人士兵,是為了紀念非裔士兵對美軍的貢獻。

美軍的另一款海上巨無霸,排水量9萬噸堪比航母,可隨時投入戰爭

第3艘艦名為“劉易斯·普勒”號,是為了紀念海軍陸戰隊歷史上唯一獲得5枚海軍十字勳章的戰士。以這艘艦為代表的第3版本專供於海軍使用,遠征移動基地艦刻意淡化了軍事色彩,主要用於人道救援行動、擔負作戰任務時的海上後勤支援基地。如果戰事緊急的話,還能成為特戰行動的投射平臺,或掃雷、佈雷行動的母艦。

以“劉易斯·普勒”號為例,這一版修改比較大,採用特殊設計,運用深具彈性的平臺,設有上下兩層寬闊甲板,上層是由13個支柱支撐的飛行甲板,提供了2300多平方米的航空甲板。

甲板上最多可供4架CH53或MV22為代表的重型直升機起降,不過由於甲板的強度問題,目前還不支持F35的垂直起降業務。艦艏還設有兩個可供大面積停放的機庫,周邊設有配套的航空燃料和零備件存儲倉庫。

美軍的另一款海上巨無霸,排水量9萬噸堪比航母,可隨時投入戰爭

下層甲板為半潛式船體的載貨甲板,除了彈藥、物資補給庫之外,主要能夠存放特戰快艇、掃雷裝備。設置有兩具大型起重吊臂,一個為13噸、一個為40噸,能夠在3級海況下正常工作。可釋放與回收各種小型艦艇與掃雷設施等。

三、最新服役的“米格爾·基思”號

米格爾·基思是美國榮譽勳章的獲得者,1969年加入海軍陸戰隊後參加了越南戰爭。在一場激烈的遭遇戰中,他在負傷的情況下憑藉一挺重機槍堅守住了陣地。

這艘艦在2019年10月份才從位於加利福尼亞州聖地亞哥的造船廠下水,在1個多月的試航期內,美國海軍驗收委員會針對艦上主要系統進行全面測試,以驗證、評估該艦的各方面性能。

美軍的另一款海上巨無霸,排水量9萬噸堪比航母,可隨時投入戰爭

目前3號艦“劉易斯·普勒”和4號艦“赫謝爾·威廉姆斯”已分別在波斯灣活動的美國第5艦隊,和駐紮在地中海的第6艦隊服役。“米格爾·基思”號作為5號艦一旦服役,預計將分配到第7艦隊。

不過“米格爾·基思”號在造船廠的建造過程中,曾經於2018年發生過船塢進水的意外,導致當時尚未完成的船體沉沒於水中,必須切割船殼才能進入搶修,因為額外的修復工程,導致5號艦的交付延遲了6個多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