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泉盛名三孔布 虚实勿臆凭物鉴

战国珍泉《三孔布“上专背十二铢”》珍赏


珍泉盛名三孔布   虚实勿臆凭物鉴

孔布,乃为战国晚期赵地所铸之货币。长期以来,是名声最为响亮的中华古泉之一。其不仅位列老中国古泉五十名珍探花,也是名声传播最广的珍稀古泉。不少藏家只要提及三孔布,便似如雷贯耳般。

历经一二百年,三孔布几乎被泉界神话。似乎自民国以后,世间再也无真品出现。然而,三孔布毕竟是流用之钱币,史铸有量,随着百十年来的时间进程,虽然其间不乏三孔布之伪作流世,然而,真品继续发现也是不争之事实。无非不同的文字品种,存世多少不同而已。我们知道,三孔布的文字,据统计有二十多种,这当中,有的品种(文字)存世量相对多,有的品种存世量相对少,甚至极罕,仅此而已。

余不多言,之前,愚已展赏过自藏的十多枚三孔布。今日赏泉,再将帐中所藏另一品“上专背十二铢”三孔布择出,拍照亮相,遣之于此公展鉴赏,以飨泉好。

首识书相。清晰可识,本品面文“上专”二字,背“十二铢”三字,金文篆体,清晰可辨。其字形笔画位置合规,书相典型,整体书相古朴率真,正是“上专”三孔布之正书字貌。察其背,“十二铢”三字居中,左右排列,自然布局无异。无需细表,本品书相正是上专三孔布之正貌,无异无邪,其门可开。

次观铸相。展目本品,可见其铸制亦属规整,合范准确。测其通高为约53.18毫米,重约6.61克,厚薄适中(稍偏薄),形制合规。其缘边廓线宽窄规矩,地章平整,字廓鼓凸,线条圆润清晰,自然而有度。其三孔有铸制流铜,布首顶端矣还有铸柄,皆为其时未曾修整彻底所致,其孔圆形外廓大小亦是标准。如此这般,观铸识体,本品之铸相符合规制,其时官炉之出无疑,其门再开。

再察锈相。一眼可见,本品锈痂深重而斑驳,重锈裹缚钱体,乃生坑锈相,出土时间不久。其锈自然结痂,皮壳叠嶂,紧缚钱体,分布深浅相间,十分自然。细察其锈质,乃骨发之锈,其老无比,锈质生硬而不糟,可抗刃击。略见失锈之处,包浆老熟,铜色更是十分的陈旧,可识其乃青铜质地。无需赘述,本品锈色一派自然天成之相昭然,老而弥坚,其门可谓洞开矣。

一番鉴赏,几度审视,此枚“上专背十二铢”三孔布,三相一材,已然开门见山,过关斩将,实难置疑。如前所述,就今来看,上专背十二铢三孔布,所出较之其背一两更为稀少,属于相对更少的品种之一,其收藏价值自然不小。

事实证明,时至今天,我们没有必要再去神话三孔布,尽管其在民国泉谱书籍中竭尽追捧(其中并不排除南方泉家少见多怪的原因,因为三孔布乃北方铸币,流用范围相当有限),然而,我们还是得根据实物来加以实证,在三相一材排除伪作之后,同时不以旧谱之存世量论断为依据来鉴别真伪,如此,方才能称真泉家矣。


珍泉盛名三孔布   虚实勿臆凭物鉴


珍泉盛名三孔布   虚实勿臆凭物鉴


珍泉盛名三孔布   虚实勿臆凭物鉴


珍泉盛名三孔布   虚实勿臆凭物鉴


珍泉盛名三孔布   虚实勿臆凭物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