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愛馳援武漢 抗疫一線臨床醫生:我們共渡難關

中新社北京3月17日電 題:為愛馳援武漢 抗疫一線臨床醫生:我們共渡難關

中新社記者 李純

“17年前‘非典’來襲時,我還是個大學醫學生。那時我是被保護的人。”在16日的一場記者見面會上,北京協和醫院感染內科副主任曹瑋說。如今的她已作為一名醫護工作者支援武漢在一線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雖然付出了很多,但她說:“這一切都值得”。

當日,包括曹瑋在內的四位北京協和醫院援鄂醫療隊醫生來到位於武漢的發佈廳,向他們“面對面”提問的中外記者卻遠在千里之外的北京,見面會更是全程使用英文進行。如此形式的交流,在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的發佈會中實屬罕見。

面對來自一線的臨床醫生,當日記者的提問也更多聚焦外界對疫情的熱點關注,第一個問題便涉及新冠肺炎疫情會否受到氣候的影響。

“我們目前沒有數據顯示新冠病毒與天氣的關係。”曹瑋坦稱,觀察此前抗擊“非典”的經驗,影響冠狀病毒傳播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聯防聯控機制方法等。“遺憾的是,在這其中,天氣的影響至今未被證實。”

她還表示,在經歷了長時間的“戰鬥”後,中國的新冠肺炎疫情似乎“能看到結束”,但仍需等待一段時間後再做觀察、判斷。鑑於目前的防控舉措,她並不太擔心會出現疫情反彈。但是境外輸入病例已成目前重要的新增病例來源,“所以很有可能,報告的新增確診病例數將保持在較低水平,但會持續一定時間。”

英語中的醫學詞彙多複雜拗口,四位奮戰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一線的中國醫生卻用英語對答如流,展現出較高的專業素養。正如這些一線臨床醫生的“傾囊”講述,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中國不斷地將抗擊疫情的實戰經驗與世界分享。

“未能提前做準備,就要為失敗做準備。”當被問及中國有何經驗與世界分享,北京協和醫院內科ICU主任杜斌首先指出,在應對疫情時,治療是重要的,但有效防控更是首先要做到的。“當我們談到抗擊像新冠肺炎這樣的傳染病時,最重要的就是做好預防和管控。”

“檢測,檢測,檢測!”杜斌也提到,病毒檢測是防控疫情的有效舉措,是用以證明感染與否的不二法門。武漢、湖北疫情防控取得明顯成效,在於將所有感染者、密切接觸者等都進行識別、隔離。

當下,中國防疫趨勢向好,全球疫情卻不容樂觀。世界衛生組織宣佈新冠肺炎疫情為全球“大流行”,並稱歐洲已成為當前疫情的“震中”,多國確診病例數正不斷攀升。

最先直面新冠肺炎疫情,中國積累了大量實戰經驗。但杜斌認為,中國抗擊疫情的模式和方法並非唯一,新加坡、日本等國都有自己防控疫情的做法。各方皆有所長,也是相互學習的良機。“世界之美源自多樣而非同一。”

北京協和醫院消化科副主任醫師吳東也指出,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情,應該根據自身情況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他向外國同行建議,加強對醫務人員的保護。重症監護室的工作壓力如山,甚至會對醫護人員的心理造成影響。“休息和放鬆非常重要,你要照顧好自己。”

這些防控疫情的建議來自中國白衣戰士的切身體會,無數醫護人員已在抗擊疫情的前沿陣地上堅守良久。

過去的一個多月裡,吳東一直堅守在重症監護室的病患救治陣地,唯一的愧疚便是不能照顧家中的妻女。“離開北京的當晚,8歲的女兒問我,爸爸你為什麼要去武漢?老實說,當時我不知道怎麼回答。”

就在上週,吳東有位57歲的女性患者病情加重。在接受插管治療前,她不斷用武漢方言說道:“醫生,我不想死,這個月底是我女兒的婚禮。”吳東說,這讓他意識到該如何回答女兒的問題:來到武漢抗擊疫情,不僅出於醫生的專業與責任,更是因為愛。“我愛我的女兒,我愛我的病人,我愛我的國家,我愛人類大家庭。”他說。

“生而為人,我們在一起,共渡難關。”(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