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傷仲永”層出不窮:奧運“福娃”林妙可的遭遇令人惋惜

近,有朋友跟我說起她的困惑:

她喜歡曬娃,平時孩子練琴、跳舞、寫字之類的,有一點進步,她都喜歡發在自己社交圈曬一曬。

這本身也無所謂。

可最近,朋友發覺孩子有點不對勁了。

每次練習時,孩子竟十分期待媽媽給她錄像,然後發朋友圈。

看到媽媽朋友圈的點贊和讚美,叔叔阿姨誇她“有天分”後,孩子很是受用。

可後來,這種“受用”有點變味了。

朋友明顯感覺,孩子對自己的要求逐漸鬆懈。

中國“傷仲永”層出不窮:奧運“福娃”林妙可的遭遇令人惋惜

甚至有兩次,孩子以自己有天分、有悟性自居,不願多加努力練習。

愛迪生曾說:“天才是1%的靈感加99%的汗水。”

一個孩子,在某一方面早慧,在某一領域,比同齡孩子優秀、顯得“開竅”,絕對是好事。

可這也容易成為一把雙刃劍。

它會讓孩子被讚美反噬,被誇獎綁架而不願多加努力。

此時,父母的態度和引導,就顯得極為關鍵。

讓孩子知道,光靠天賦,走不遠

讀書的時候,我們都學過一篇古文,叫《傷仲永》。

說的是金溪一個叫方仲永的孩子,家中世代以耕田為生。

仲永五歲之前,都不認識紙筆這些書寫工具。

可忽然有一天,他哭著要這些工具。

中國“傷仲永”層出不窮:奧運“福娃”林妙可的遭遇令人惋惜

父親感到詫異,就從鄰居那裡借來筆墨紙硯。

方仲永立刻寫下四句詩,並提上自己的名字。

從此以後,讓方仲永作詩,他都能立刻完成,並且詩句文才斐然。

方仲永的父親大喜。

他覺得孩子少年有成,既開心又有利可圖,就每天領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人。

中國“傷仲永”層出不窮:奧運“福娃”林妙可的遭遇令人惋惜

本身,方仲永只是顯現出了一個孩子的靈氣,可他父親卻以孩子有天賦自居,不讓孩子學習。

結果,在方仲永十二三歲時,他已經“泯然眾人矣”。

既不能很快作詩,寫的詩,也一點感覺都沒有了。

王安石的評論一語見地,他說:

方仲永的天賦,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優秀得多。

但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父母太急功近利。

沒有針對孩子的天賦進一步培養和挖掘,導致孩子的天賦“被餓死了”。

中國式傷仲永,傷的是一個孩子本身在某方面有天賦或顯現早慧,卻錯失進一步深造的機會,讓孩子再也沒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每一個少年早成孩子的黯然路,都寫滿了 “沒有持續努力”,這六個大字。

少年童星林妙可,6歲就以童星的身份出道。

9歲在奧運開幕式演唱,一時被很多人認可、喜愛。

中國“傷仲永”層出不窮:奧運“福娃”林妙可的遭遇令人惋惜

可整個少年時代,她都在父母的設計下,過分暴露在閃光燈下。

沒有過硬的文化積澱,沒有紮紮實實的努力,沒有腳踏實地的鑽研,林妙可後來的路,走的都不是很紮實。

以至於,她接連落榜北京電影學院、中央音樂學院這些藝術名校。

而林妙可也成為演藝界“高開低走”的代表。

很難說林妙可小時候沒有藝術天分,表演天分。

但沒有持續的深度學習和耕耘,孩子的天賦,是會被“餓死”的。

高爾基曾說:天才就其本質而言,只不過是對事業、對工作過程的熱愛而已。

而我們的孩子,有必要早點明白:

天賦雖然重要。

可沒有持續的學習和努力,天賦是會被“餓死”,它不足以支撐一個人走完這一生。

天賦,有賴於好習慣的支撐

很多學習樂器,比如吉他、鋼琴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

練習的多了,手指憑“感覺”,就能知道某個鍵或某個音對不對,就能很自然的進行調整。

中國“傷仲永”層出不窮:奧運“福娃”林妙可的遭遇令人惋惜

看上去,這很像天賦。

可實際上,這是好習慣的積累,讓肌肉形成了記憶。

我們總覺得,孩子的天賦,只是思維方面的問題。

可學習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它不僅要求孩子們領悟到,還要求孩子“做到”。

讓一個孩子學習事半功倍的,除了敏捷的思維,還有好的學習習慣。

好習慣有多重要?

心理學研究表明:

學習習慣差的孩子,在幼年可能因為缺乏良好的指引,更傾向於獲取那些不需要通過枯燥努力就獲取到的快樂,容易去開小差和拖延。

而學習習慣好的孩子正相反,他們更多的體會到過通過努力獲取到成就感的快樂,也更願意踏實練習。

而專注、努力、練習又帶來了正向的回報,所以會持續踏實學習,學習效率也更高。

一個表現優秀的孩子,你根本分不清他是天賦使然,還是好習慣使然。

郎朗兩歲時能在鋼琴上摸出曲子的旋律,可謂有音樂天賦。

可他從7歲起,就每天練琴6個小時以上。

在美國柯蒂斯音樂學院讀書時,郎朗經常練琴超過半夜12點。

如果光靠天賦,而沒有後天這些超常的努力,恐怕,我們也不會看到今天的郎朗。

很多時候, 一個人的優秀,是天賦和習慣綜合的結果。

比天賦更重要的,是刻苦和堅持

沒有人,能輕輕鬆鬆靠天賦就成功,並且靠天賦吃一輩子飯。

很多我們看上去的天賦,其實拼的都是刻苦和持續不斷的努力。

就在前兩天,在美國拉斯維加斯的UFC拳擊賽場,誕生了首位中國UFC冠軍。

而創造這一紀錄的,是90後女孩張偉麗。

張偉麗曾僅用42秒,就戰勝了連續五年衛冕冠軍的巴西女拳王,這次獲勝,成為UFC首位亞洲人世界冠軍。

中國“傷仲永”層出不窮:奧運“福娃”林妙可的遭遇令人惋惜

可很多人卻不知道,張偉麗不但不是科班出身,甚至是“半自學成才”的。

她出生在河北邯鄲一個普通家庭。

小時候因為好動,12歲被父母送去學散打。

因為腰部受傷,17歲時張偉麗退役了。

退役後的張偉麗一直在北京打工,她做過保潔、保安,當過幼師,做過健身房前臺。

因為喜歡體育,她就一邊在健身房上班一邊堅持訓練。

後來,張偉麗遇到黑虎搏擊娛樂部創始人蔡學軍,開始打一些業餘比賽。

為了取得成績,張偉麗每天早上六點起床訓練,訓練完堅持上班,等健身房下班了,她還要繼續跑步、打沙包,訓練。

常常到晚上10點才回家,如果趕不上地鐵,她就跑步兩個多小時,只當給自己加了一節訓練課。

甚至除夕夜,張偉麗都雷打不動的堅持訓練。

這世上,沒有白費的努力,也沒有碰巧的成功。

中國“傷仲永”層出不窮:奧運“福娃”林妙可的遭遇令人惋惜

正是靠著這種對自己的“狠”勁兒,張偉麗一步步走上正式比賽的擂臺,走上了打拳的職業生涯。

並取得了很多科班出身的職業選手都望塵莫及的成績。

在日積月累的刻苦努力下,有沒有天賦,已經不那麼重要了。

莫扎特曾說:“我每天花8小時練琴,人們卻用天才兩字埋沒我的努力。”

事實上,所謂的天賦,不過是一直保持謙遜姿態,持續低頭耕耘的結果。

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越早明白這個道理,越能少走彎路。

父母正確看待天賦,孩子才不至於走彎路

對於一個孩子而言,小荷才露尖尖角,確實值得欣喜。

但這決不能成為父母或孩子自滿或自持優秀的理由。

孩子長大後成為什麼人,走什麼樣的路,全在於父母怎麼幫他們把關。

睿智的父母,都會早點告訴孩子:

有天賦很好,可沒有持續的努力和練習,光靠天賦,可能並不會成就我們。

而在某一方面沒有天賦,也不值得氣餒,因為,通過努力和練習,我們能拼過天賦。

《終身成長》一書中說:

“人們常常認為“天賦”就是能力本身。

然而,澆灌這些天賦的,是不斷的、無休止的好奇心以及對挑戰的探尋。”

如果說,這世上有一種特質可以讓一個人永不跌倒的,沒有別的,只有謙遜二字。

低下頭來,謙遜地去學,去做,去刻苦練習,才一個孩子最穩妥的成才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