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陽曆史上至少有書院義塾106所,一起來了解下


東陽曆史上至少有書院義塾106所,一起來了解下

千年書院,一脈馨香。

回溯東陽“教育之鄉”“人才之鄉”的本原,三鄉大地上曾經林立的書院是最重要的淵藪,絃歌在此發聲,書香自此飄逸。南宋寶祐《東陽縣誌》載:“邑之內外士類駢集,各抱才氣學術,項背相望。或承呂成公之教,或從陳止齋、葉水心為學。大家多創書院,做好飯招延名士,以教鄉黨子弟。詩書講誦相聞,旁郡他邑不及也。”

青衫尚顏色,蜂蝶已塵埃。千載以降,東陽境內的書院多已不存,至今尚留建築遺存的僅7所。一脈馨香何從尋覓,人文精神何以感通?2018年市兩會上,市政協委員就此發聲。歲華兩度,幾番尋繹,由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負責編纂的《東陽書院》終於付梓問世,已成雪泥鴻爪的東陽教育脈絡由此清晰呈現,文心與梅一處清。


東陽曆史上至少有書院義塾106所,一起來了解下

從45所至106所

往事越千年 書院有遺篇


東陽最早的書院濫觴於何時?歷代縣誌記載為唐代。但最早的書院為哪一所,縣誌只含糊提及“羅隱書堂”,源出南宋邑人許中應的詩句“羅隱書堂尚可尋”。

《東陽書院》給出了確切答案:昭諫書堂。

這一線索由《東陽書院》執行主編、市政協文史委員華柯通過《雲林石譜》發現,並依據《中國書院史》中的標準確認。昭諫書堂為晚唐詩人羅隱(833-910,字昭諫,富陽人)讀書著述處,位於涵碧亭畔,於宋元祐中改建為棲賢庵,後又移建巖北寺。

“昭諫書堂的確認,把東陽書院的歷史追溯到公元910年之前。”市政協副秘書長、《東陽書院》主編陳金彪說,這是東陽“教育之鄉”極為重要的史證,散落於《雲林石譜》中的這段記載,也是東陽書院史實中不可或缺的遺篇。

東陽曆史上至少有書院義塾106所,一起來了解下

位於落鶴山的鶴椒書院遺址

東陽書院數量之多,令人歎為觀止。據歷代《東陽縣誌》和《東陽市志》記載,東陽曆代書院累計33所,義塾12所。《東陽書院》編輯部成員蒐羅鉤沉,查漏補缺,從宗譜、《浙江通志》等資料中發現了許多漏列的書院義塾。從現有資料看,東陽書院計唐朝1所,宋朝30所,元朝1所,明朝28所,清朝25處。另有義塾宋朝7處,元朝4處,明朝5處,清朝5處。兩者累計106處。家塾、義學、義館、蒙館則不計其數。尤其是南宋時期,東陽書院數量為全國第四,浙江第一!東陽宋代文武進士213名,多在南宋。“教育之鄉”名實相符。

東陽曆史上至少有書院義塾106所,一起來了解下

位於西甑山的白雲書院

“以東陽本土人士創辦書院歷史而言,託塘張氏發東陽書院義塾之先聲。最早的書院應是宋代大儒張志行於北宋宣和六年(1124)創建,我們將其定名為公澤書院,事見於《浙江通志》中呂祖謙為其撰寫的墓誌;最早的義塾為託塘張錝於北宋仁宗時期開設的張氏義塾。”華柯說,這一發現也改寫了縣誌所載友成書院開創東陽書院先河的歷史。

東陽曆史上至少有書院義塾106所,一起來了解下

位於虎鹿鎮的虎峰書院遺址

尤其讓人感奮的是,東陽書院檔次之高、影響之盛,稱譽全國。南宋時,友成書院是呂祖謙最早講學處,婺學和宋元浙東理學從此起步;石洞書院集納了朱熹、呂祖謙、陳亮、葉適等大儒會講於此,朱熹在此完成了《大學》和《中庸》的章句集註;元代大儒許謙講學的八華書院,一代名醫朱丹溪曾在此求學,門生來自全國各地,堪稱當時的北大清華;徐畸、唐仲友講學的安田義塾,傅寅在此醞釀了“集先儒之大成”的《禹貢圖考》;還有狀元方逢辰執教的橫城義塾,明代“開國文臣之首”宋濂曾在此負笈苦讀……

東陽曆史上至少有書院義塾106所,一起來了解下

從譜系梳理到理論探析

書院聲無價 尋繹挹風流

梳理歷代書院和義塾的興廢,僅是《東陽書院》的基礎工作。以此為依據整理出東陽學人的道統傳承世系,探明東陽的人文淵源,才是真正的“探驪得珠”“剖石見玉”,也是對東陽文化的一項重要貢獻。市政協科教衛體和文化文史委員會主任、《東陽書院》副主編胡心指出,兼容開放辦學造就了東陽極具地域色彩的書院文化。朱熹的“閩學”,呂祖謙的“婺學”,陸九淵的“象山學”,陳傅良和葉適創立的“永嘉學”以及陳亮創立的“永康學”等,在東陽書院都有講席,甚至為時人排擠的金華學派唐仲友在東陽安田義塾也擁有一席之地。學派叢生,精彩紛呈,由此衍生出多條學術傳承譜系。

東陽曆史上至少有書院義塾106所,一起來了解下

位於東峴峰的峴峰書院

通過爬羅剔抉、多方考據,34條圍繞東陽書院、義塾形成的學人譜系浮出水面。其中,時間最早、傳承最高貴的當數週學日冉-龔孟舒-梁元帝。生於梁大通年間的東陽柵谷龔孟舒堪為最早的帝師,他拜鄰人周學日冉為師。龔擔任潯陽郡丞時,“元帝在江州,師事之”。及至宋代,呂祖謙執教於友成書院,其門生趙彥稶、趙彥秬、李誠之、喬夢符、陳黼、葛洪、喬行簡、倪千里、馬壬仲等人,博學多才,聲名顯赫,打造了當時東陽儒學“最強軍團”。值得一提的是,淳熙二年(1175),為了調和朱熹“理學”和陸九淵“心學”之間的分歧,呂祖謙從東陽石洞書院出發,組織了“鵝湖之會”,主張治經史以致用。元代,邑人陳樵以易學為基點,開闢理學新域,其門徒包括宋濂、吳子善、楊芾、郭霖、呂默、朱世廉、李聲,當中多人影響了大明文化走向。王陽明則如參天大樹,其學問在東陽開枝散葉,先後形成了4條支脈,其中的沈侃直接受業於王陽明,得其宗旨。陽明心學在東陽根深實遂,膏沃光曄,“學紹姚江”誠然不欺。

東陽曆史上至少有書院義塾106所,一起來了解下

位於畫水鎮八華山上的元代八華書院,堪稱當時的北大清華。

參裨闕失,匡正謬誤。通過研究,《東陽書院》還創造性地給出結論“書院躬行經世致用務實思想對東陽人文精神作用最大”,認為對東陽書院文化影響最大的學人當屬呂祖謙、葉適、陳亮。他們不僅把經世致用之學與功利之學結合起來,對理學的空談作了猛烈的批評;而且他們所倡導的經世致用、“農商並重”思想,以及所推舉的一批東陽商人如何堅才、郭彥明等,為後世東陽發展實業起到了重要的學術開路和榜樣引領作用。


東陽曆史上至少有書院義塾106所,一起來了解下

從囧狀叢生到重迎春華

哲語仍盈耳 書聲盼遏雲

清末的教育改制,讓東陽大地上的百餘所書院和義塾逐漸凋零破敗、毀壞無存,目前全市僅有石洞、八華、峴峰、東西荷亭、白雲、崇德7所書院和橫城義塾得以存世。但有的書院圍了豬圈,辦成農家樂,斯文掃地;有的書院重建後缺乏專業指導,顯得不倫不類。“美人不願顏如花,願為霜草逢春華”,陳樵的詩句或可為時人盼望書院復興的心聲。

東陽曆史上至少有書院義塾106所,一起來了解下

位於千祥鎮的西明巖書院遺址

“如果說去年編纂的《東陽幫》是為‘建築之鄉’尋根探脈,那麼今年的《東陽書院》就是為‘教育之鄉’追本溯源。”胡心說,東陽“十百千萬”的人才盛景,正是受益於東陽曆史上書院興盛所造就的人才輩出、百家爭鳴,受益於書院教育所孕育的“崇文重教”人文精神。傳統書院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經世精神、探索精神、創新精神、開放精神、自主精神,對於打造體系完備、優質均衡、具有特色、人人嚮往的東陽現代教育,更具有特殊的借鑑意義。

可喜的是,在市政協委員呼籲搶救東陽書院後,市政協文史委專門組織了對書院現狀的視察調研,並向市委、市政府報送了調研報告,提出恢復書院舊觀、修繕遺存書院、合理保護利用、加強後續長效管理等建議,並在市委宣傳部牽頭下,會同相關部門和各鎮街共同保護。“我們認為,復興書院文化要兩手抓,一手抓書院遺存古蹟的保護修繕,一手抓書院文化的挖掘整理,編纂文史專輯《東陽書院》。”陳金彪說,就在整理東陽書院資料期間,韓國9座儒家書院以“傑出的普世價值”獲准入列世界文化遺產,“這說明國際社會已經意識到古代書院潛在的巨大歷史文化價值。而東陽打造書院文化名片有著雄厚資本,如何守住書院文脈應該成為東陽高質量發展‘五個關鍵時期’的重要課題。”


先賢哲語時盈耳,後學書聲欲遏雲。

昔日東陽,望族辦學爭先恐後,鄉人響應接踵聯翩,學人負笈紛至沓來,科甲題名綿延不絕。今日東陽,書院傳統能否賡續,治學精神如何弘揚,一縷斯文怎樣延脈,都在考驗今人的治理智慧。

東陽日報 記者 吳旭華 攝影 陳林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