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好怕的?不要用你自認為的鼓勵否定孩子的恐懼。

把孩子帶回家過年,晚上會有鞭炮和煙火。我本來想帶他出去看的,但孩子不想去,捂著耳朵,搖頭。

我問:"孩子害怕嗎?"他點了點頭。這時母親說:"有什麼好怕的?為什麼這麼膽小?我們一起出去吧。


有什麼好怕的?不要用你自認為的鼓勵否定孩子的恐懼。

父母應該做的不是用自以為是的"鼓勵"來否認孩子的恐懼,而是帶他一起去揭露他的恐懼,看看他身後的是什麼。

事實上,恐懼和開心一樣是一種情緒,但許多父母潛意識中認為恐懼是消極的,不應該出現。恐懼這種情緒是固有的,與孩子的年齡和身體表現密切相關。

有什麼好怕的?不要用你自認為的鼓勵否定孩子的恐懼。

1、本能的自我保護機制

對於嬰兒期的孩子來說,最可怕的事情是父母離開,而分離焦慮是最典型的反映。

因為他們不確定父母的離開是暫時的還是永久性的。

這是他們長大後必須經歷的事情的一部分。孩子們出於本能的恐懼而哭泣,以尋求父母的幫助。

有什麼好怕的?不要用你自認為的鼓勵否定孩子的恐懼。


2、認識有限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孩子們之所以害怕,是因為他們不知道陌生的事情,所以心裡有一種恐懼感,總覺得這會危及人身安全。

有一位寶貝媽媽在互聯網上說,有一段時間孩子不想去廁所沖水,表情總是害怕的,只是後來才知道是看了關於空間的圖畫書,孩子看著廁所旋轉的漩渦總以為是個黑洞,擔心自己也會被吸走。

有什麼好怕的?不要用你自認為的鼓勵否定孩子的恐懼。

事實上,兒童在生活中接觸到的所有媒介,如圖畫書、漫畫等,都會使他們潛意識地想象和處理生活中的各種材料。

換句話說,這種恐懼通常來自於孩子們放大的幻想。

3、父母的不當教育

你必須早點睡覺。9:00以前還沒上床睡覺的孩子會被魔鬼帶走吃掉。

不可否認,嚇唬孩子是很有效的方法,但從長遠來看是不合適的,可能會導致兒童不必要的恐懼。

更可怕的是,父母不僅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製造恐懼,而且會否定和掩蓋孩子的恐懼。

不害怕,有什麼好怕的?","太膽小了","你必須勇敢"。

有什麼好怕的?不要用你自認為的鼓勵否定孩子的恐懼。

父母可能認為這是鼓勵孩子勇敢的一種方式,但本質上他們缺乏同理心,而你只是想盡快解決問題。

所以你會發現,當你說"不要害怕"時,孩子的臉仍然帶著恐懼的淚水,顫抖的表情。

我們需要認識到孩子的恐懼是正常的和真實的,是無法避免的,所以你的接受和理解是孩子最需要的。

你可以蹲下,輕輕地摸著孩子的背,說:"孩子覺得這東西很可怕,對吧?"他長什麼樣?也許他不想傷害你。我們一起跟他打個招呼好嗎?"效果也會好得多。

有什麼好怕的?不要用你自認為的鼓勵否定孩子的恐懼。

1)具體化恐懼

如果你想幫助一個孩子克服他的恐懼,第一件事應該是使恐懼具體化,成為他能看到和觸摸到的東西。

這裡有三個提示:

A.把東西拆解成孩子熟悉的

例如,有些孩子怕黑,晚上不敢關燈睡覺,總說有怪物。

父母可以問他:怪物長什麼樣?有多少隻眼睛,多少鼻子,幾張嘴,穿什麼顏色的衣服?

探究的語氣應該是舒緩的,一方面是瞭解孩子的內心想法,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孩子對怪物的神秘感變得具體而不那麼緊張。

有什麼好怕的?不要用你自認為的鼓勵否定孩子的恐懼。

B.把它畫出來

如果你身邊有工具,你也可以和孩子畫一個小怪物,然後對他說:"我們可以向他問好。和你一樣,他是個怪物世界裡的孩子。

C.為這個小怪物找個剋星

父母可以拿起一個洋娃娃告訴孩子:這個小怪物似乎有點害怕。如果你晚上害怕睡覺,你拿著娃娃,它會像媽媽一樣保護你。

有什麼好怕的?不要用你自認為的鼓勵否定孩子的恐懼。

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是讓孩子知道沒有危險,而且他已經在受保護的情況下存在。

2)帶孩子去體驗更多的"不害怕"的感覺

許多父母在否認孩子的恐懼的同時,儘量避免讓他接觸到可怕的東西,但這只是一種症狀的治療,而不是治本的方法。

如果你想給你的孩子勇氣,正確的方法是讓他體驗更多他不害怕的經歷,從而建立起安全感。

還是拿孩子怕黑為例,父母可以帶他去關燈玩手影遊戲,點亮電燈,然後讓孩子看到牆上陰影上投射的手指變化。

有什麼好怕的?不要用你自認為的鼓勵否定孩子的恐懼。

當然,在實施之前,父母首先要說服自己的孩子,讓他願意參與,否則會給孩子們帶來心理創傷。

3)沒有必要用勇敢綁架孩子

害怕和恐懼是完全正常的。不可否認,勇敢的確是一種美德,但我們不能綁架一個孩子,要求他克服恐懼,成為一個勇敢的孩子。

下一次,當孩子說"我很害怕"時,請表現出你的同理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