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了不起的我》2、思维进化,世界从此不同



能够聆听何需阅读

点击上方蓝色标识让晓书童说给您听




解读《了不起的我》2、思维进化,世界从此不同



上期节目我们聊了“行为的改变”,而驱动行为的底层程序是每个人的心智模式,今天我们在上期节目的话题上更进一步,聊一聊行为的背后,心智模式的进化。

一件事情怎么影响我们,并不取决于事情本身,而取决于我们怎么看待这件事。同样是半杯水,有的人焦虑因为在他们看来只剩半杯水了,而有的人开心,因为他们看到的是还有半杯水。同一件事情,有的人习惯从外部找原因,有的人往自身探求,这就是心智模式的差异,它是我们惯有的组织和加工世界的方式。

因为看待问题的方式不同,它当然就塑造了我们完全不同的情绪,觉得还有半杯水的人当然表现得更加积极。但是如果只是一味罔顾事实来安慰自己,让自己感觉良好,那不就成了鲁迅笔下的阿Q吗?所以好的心智模式仅仅只是带来好心情还不够,它还要能够引发有效的行动。

心智模式分为种,一种是积极的成长型心智,引发探索与变化,另一种是防御型心智,引发防御和静止。

今天这期节目我们想说的是,怎么尽可能的让自己从防御型心智转换到成长型心智,我们先来看防御型心智有哪些表现,在其中我们一定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僵固型思维


防御型心智的第一种表现,僵固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和僵固型思维的提出者,德韦克教授因为这个贡献,获得了全球最大教育单项奖“一丹奖”,奖金比诺贝尔奖的要高很多,在频道里我们也曾送过她的书《成长型思维》。

德韦克教授作了一个实验,给孩子们做智力测试题,做完之后夸奖一部分孩子聪明,夸奖另一部分孩子努力。结果在接下来的实验中,被夸奖聪明的孩子不愿意选择更难的题目,反而被夸奖努力的孩子对难题抱有兴趣。

这里夸奖聪明与努力,就激发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夸奖聪明暗含的观点是人的能力是固定的,解不出难题只能证明你不聪明。孩子们如果接受了这一点,那他就会努力维护自身聪明的形象,注意力会从外界事物,转移到自我的关注上,太过于重要和脆弱的自我,这是僵固型思维的最大特点。

而表扬努力暗示着人的能力不是固定的,努力可以发展自己的能力,这些孩子自身没有包袱,就把目光聚焦到了努力本身上。

僵固型思维的人会觉得努力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如果需要努力才能完成,说明自己能力不行,他们把所09yj有外界的批评都当做是对于自身的否定。

僵固型思维的本质是一种防御型心态,他的注意力始终在关注怎么维护“我很强”这个自我形象上,这极大的妨碍了我们的学习和进步。

回想我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真是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怎么表现自己很能干,怎么去证明自己是对的。把自我放下,这是突破僵固思维的关键。我们总是很在意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我是不是聪明,我是不是能干。但是这些都不是我们的特性,而只是我们与环境互动方式的外在表现。

真实的互动方式,是世界向我们提出问题,我们努力解决,在这个过程中自我得到丰富。

我们经常会反思,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别人会怎么看我,我做的好还是不好,这些反思都让我们成长,可是如果脱离了与世界真实的互动方式,把目光全部都聚焦在自我身上,发展反而停滞了。无论我们得到的评价是聪明,能干还是懂事听话,无论这评价来自父母、师长、领导还是爱人,都会让我们死守着一个僵化的评价停滞不前。

所以,不要太执着于自我,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根本就不重要,我们怎么跟真实的世界进行互动才重要。


应该思维


第二种典型防御型心智叫做应该思维,其本质在于拒绝接纳真实的世界,反而试图让真实的世界臣服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规则,二者发生冲突的时候,表现出怨恨、愤怒、焦虑或者沮丧。

有一位年轻人因为职场焦虑找陈海贤咨询,年轻人刚换了工作,周围的人都很友善,只有一个同事除外,他去请教问题,这位同事表现出了一种傲慢,这让年轻人很生气,暗下决心要超过这个同事,对这个同事的表现就异常的在意,如果同事表现好,年轻人就会很沮丧,甚至见到这个同事都会紧张的地步。

这个例子中的年轻人,就抱有两个应该思维。首先,他觉得所有同事都应该对他好,而有人表现出傲慢的时候,就令他不高兴。另一个,既然同事不尊重他,他就应该超越那个同事。就像是童话故事中好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总会战胜坏人一样。而当现实与头脑中的应该发生冲突的时候,焦虑就产生了。

我们当然不应该觉得所有人都应该喜欢自己,但是难道我们也不能想着要超越别人吗?当然不是,而是要分清愿望和应该的区别,二者本质的不同是能不能容忍现实与想象的差别。

如果是愿望,我们当然允许它落空,而应该却是必须的,只能是这样的,那结果不如意的时候,焦虑也就在所难免。

理解了应该和愿望的区别,年轻人也知道自己想要“超越同事”这是愿望而不是必须。这个愿望为什么可以不必须达成呢?因为他自己的价值不需要通过这个同事认可;因为就算没有超越同事,自己也有进步,年轻人说出了这些原因,他也就从应该思维中解脱了出来。

允许愿望落空,不是让自己放纵。很多时候,越是认识到有些路走不通,越是会寻找别的路,越是接受现实,越能利用现实去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不是在焦虑和愤怒中与现实赌气。

区分愿望和现实,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也是走出应该思维的关键。我们当然要接受这个世界不是为自己设计的,宇宙也根本不在乎我们的喜怒哀乐,世界就是存在很多的不公平,人生也就是有诸多的苦难与不如意。

放下对于世界的主观设想,就像是孩子最终要长大,放下对于童话世界的执念一样。


绝对化思维


最后一种典型防御心智叫做绝对化思维。

绝对化思维其实是我们作为生物的一种生存机制,它善于总结规律,把自己所受到的伤害抽象化,然后扩大防御范围,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举个例子,年轻人小A刚刚参加工作,来到一家创业公司,由于公司刚起步,他每天都起早贪黑,因为老板压力也很大,对员工也是非常挑剔,小A经常挨骂,工作半年,小A被开除了。

这件事情,如果对小A的伤害比较小,他会觉得自己不适合在这家公司工作。如果防御范围扩大一点,他可能会觉得自己不适合在创业公司工作。如果再扩大呢?他会觉得自己不适合在市场环境下的公司工作,可能去考个公务员。再扩大呢?他可能觉得自己不适合工作,那他可能会当一个啃老族。

从一家公司不适合自己,到创业公司不适合,再到所有工作有不适合,思维方式就越绝对化,防御范围就越大,自我活动的空间也就越小,情绪反应也就越强烈,他的生活,就这样逐渐静止了。

对挫折的绝对化,就是绝对化思维的本质。

我们一生要经历很多的失去,拒绝和失败,如果我们接纳这些痛苦,他们就会慢慢过去,如果我们陷入到对它们无休止的防御,防御本身不仅不能消解痛苦,还会让我们失去当下的生活。绝对化思维的问题就是为了防御可能的危险,把生活封闭在真空中,从而失去了从真实世界中获得疗愈的机会。

以上便是三种防御心智模式的典型表现形式。僵固型思维,防御的是我们内心完美的自我形象,应该思维,防御的是我们脑海中已有的规则。绝对化思维,防御的是可能发生的伤害。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用抽象的思维方式,阻断我们与真实世界的互动。


解读《了不起的我》2、思维进化,世界从此不同


无限游戏


我们这个世界存在着两种游戏,一种叫有限游戏,有明确的规则,明确的起点和终点,玩家的任务就是在这个给定的规则框架中成为赢家或者输家。还有一种游戏是无限游戏,他并没有明确的胜负,玩家最重要的目标是让这个游戏能够继续下去。

拥有防御型心智的人,就是把人生当做了有限游戏,挫折就是最终失败的结果,所以想尽办法避免失败和犯错。可我们的人生其实是无限游戏,失败不是终点,只是游戏的过程而已。不管我们遇到什么,游戏都在继续,我们要做的,是从暂时的失败中积累下游戏经验,给自己加满血,点好技能,强化装备,然后重新出发。


创造性思维


如何从防御型心智向成长型心智转变呢?陈海贤给出了三个切实可行的技巧,非常实用。

第一目标导向的创造性思维,关键词是“目标”。

陈海贤自己有段时间一直都有拖延的毛病,为了治好自己的拖延症,他还写了一本书叫做《拖延症再见》,后来他的拖延症旧病复发,他本来打算再写一本《拖延症再见2》,可他的症状突然消失了,为什么?

因为他要开始准备付费音频课程“自我发展心理学”,这就是他一个很重要的未完成的目标。有了这个目标之后,满脑子都是这件事情,读书收集资料,他的生活立即就变得紧张有序。如果没有这个目标,哪怕他有再多克服拖延症技巧,他都承认并不奏效。

我们常常觉得自己应该向那些成功的人学习,他们很努力,所以我们也要很努力。但这中间我们可能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他们根本就不关心自己努不努力这件事情,他们的注意力全部都放在这件事情本身上,而努力仅仅只是自发的一种状态,是创造活动的副产品。而当一个人没有这样的目标,那么他只知道努力就是对的,努力就成为了目的本身。

于是,我们买了很多书,却很少翻开,我们办了健身卡却从来不去,我们制定了很多的计划,却从来没有认真执行。

我们更是像在表演一场叫做努力的行为艺术,用摆出努力的姿态,满足自己心里应该努力的想法。

另外,创造性思维把事情分成了两部分,一边是我们想要完成的目标,另一边是我们所面临的现实,二者之间的肯定是存在差距的。

比方说,我们有继续读书深造的愿望,但是经济上不允许,我们该怎么办?这很现实,没办法,我们承认现实中的无奈。一般人会想,我现在连钱都没有,谈什么读书深造,于是他们放弃了自己的目标。而创造性思维的人会想:我想要深造,现在没有钱,那我怎么实现目标呢?有钱是达成目标的条件,ok,那我先去挣钱。而在挣钱的时候,心中的目标一直都在,他明确的知道自己现在为什么要这么做。

创造性思维是用目标来思考现实,先想我要什么,再想现实如何,环境能给我提供什么,然后想办法弥补目标和现实之间的鸿沟。

有年轻人问冯仑:“我想创业,可是没钱怎么办?”冯仑说:“创业都是先有梦想,然后找钱来实现梦想,有钱去创业就不叫创业了。”


控制两分法


进化为成长型心智的第二个技巧,叫做“控制两分法”。努力控制我们能控制的事情,而不妄图控制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前半句是专注精进,后半句则是顺其自然。这是保持积极上进,且内心平静的法门。

有一个博士生,他需要发表一篇论文才能毕业,他很焦虑,因为他觉得论文能不能发自己决定不了,他既不知道实验数据是否理想,也不知道导师会不会有空帮自己改文章,更不知道编辑的态度会如何。这些担心确实都是实情,这种不确定不可控的感觉的确令人焦虑。

但是我们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所有不可控的事情背后都有可控的成分。比如,多做几次试验会有更大的几率得到理想的数据,他多催几次导师,导师更可能给出反馈。这些都是他能做的事情。

控制两分法并不复杂,它执行起来困难是因为我们总是去想一件事情重不重要,而不是去思考这件事情我能不能控制。

这当然也很正常,但是这样会让我们聚焦去担忧最终的结果,而不能聚焦在当下的行动。

这个是一个很明显的BUG,需要指出。我们要刻意的告诉自己,就算它很重要,那又怎么样呢?就算我成天担心它,我依然没有办法控制它的结果。不应该任由它引发焦虑,破坏自己的行动力。

其实之前说的僵固型,应该和绝对化思维的问题都在于没能区分哪些是我能控制的。僵固思维把注意力放在了自己无法控制的聪明上,而不是放在自己能控制的努力上;应该思维试图用头脑中的规则去控制无法控制的世界,必然焦虑怨恨;绝对化思维把我们的控制范围不断扩大,又让我们因为挫折,放弃掉那些原本可以控制的东西。


解读《了不起的我》2、思维进化,世界从此不同


正念思维


从防御型心智转变到成长型心智的最后一个技巧,叫做正念思维。

陈海贤接受正念培训的时候,老师说:“我们的心无时无刻不是浮的,念头不断的升起,这些念头把我们带离此时此地。为了让心安顿下来,我们需要一个焦点,在这个焦点上保持足够长的时间,就会变得专注。而一专注,我们就是事情之中了。”

正念思维强调专注当下,强调此时此刻。便于理解陈海贤也称它为“近的思维”,与之相对的就是“远的思维”。

近的思维是关注正在发生的,事实的,近的事情。而远的思维则关注想象中的、抽象的,远的事情。

我们经常会说:这一切有什么用?我为什么总是倒霉?我根本就做不到。你看,一切,总是,根本。这些关键词都是概括和抽象的,典型的远的思维特征。所以我们在说话思考的时候,尽量使用描述性的语言,而不是评价性的语言。

比如说我们看完一部电影,好的评价多半是剧情紧凑,演员演技好,情节吸引人之类的。我们总是习惯于迫不及待的用自己的想法和评价把所看到的东西给封装起来,不要这样,只是认真的去看眼前所发生的事情,不要急着把它封装起来,结果反而会看到更多。

假如我们评价说这位妈妈控制欲很强,她的孩子很听话,其实就已经不自觉的把她们放在了一个难以改变的位置上,所以陈海贤会用描述性的语言,这个妈妈在咨询师里指着女儿说你不准这么做,女儿低着头一言不发。相比之下,在这样的描述中,隐藏着更多的信息与可能。

再有,我们提问的时候需要问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抽象的问题。

经常有人来咨询陈海贤:陈老师,我很内向怎么办?我容易紧张怎么办?我有拖延症怎么办?提出这些抽象的问题,我们以为自己是在解决问题,其实根本不是。

面对抽象的问题,陈海贤会回答说,你很内向,和人打交道会紧张,那你遇到哪些人会紧张,遇到哪些人又不会呢?你在什么场合会紧张,在哪些场合又不会呢?他这么问的目的,是希望咨询者能用近的语言描述生活,紧张并不是因为内向,这个原因太远了,只有看到自己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才能发现我们能控制的那个部分,找到它进而找到出路。

以上,便是向成长型心智转变的三个切实可行的技巧。目标导向的创造性思维,思考行动的控制两分法和直面现实的正念思维。


顺应与同化


在节目的最后,依然是对之前内容的反思。

刚才我们说了很多限定自己思考的应该思维,那我们说的这些会不会提供了另一种规则,塑造了另一种应该思维呢?不应该有应该思维,这或许本身就是一种应该思维。

在这里陈海贤说,我们所接触到的一切知识都只是局部的知识,当然也包括这本书在内。当我们明白,在这些知识之外,还有很多未知空间的时候,我们就不会被已知所束缚。

心理学大师米纽庆说,确定是改变最大的敌人,有弹性的思维,总会有不确定的部分,这也为改变留下了空间。

我们的思维应对环境有两种方式,一种叫做同化。就是用我们头脑中已有的东西去理解新发生的事情,把新发生的事情加以裁剪,让其符合我们原有的认知模式。

当我们同化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会感觉所有的事情都是已知的,它们不过就是在重复那些已经发生过的事情。

话说,陈海贤在一学期的授课之后,有位同学说,老师你所说的就是积极乐观嘛,我早就知道了。其实这不是陈海贤讲的东西,是这位同学脑海中已有的东西,他把整整一学期的课,全部塞进了积极乐观的固有认知里,然后说自己早就知道了。

知道自己不知道,其实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陈海贤自己也曾经犯过这个错误。当年他读了一些哲学书籍,后来学习心理学的时候,会不自觉的想,这不就是某某哲学流派的思想吗?无非就是改头换面而已,没啥新鲜的。

一次,他跟一个同学聊天,他说,我们学的东西背后就是一些建构主义哲学的思想,这些思想我早就知道了。正在他有些小得意的时候,同学开口说,我学习到了新的东西,估计你没有,你只是在找一些材料,强化你原有的东西罢了。

这真是当头棒喝,惊醒了他。从此之后,陈海贤每次学习新东西,都会努力把原有的东西放下,就算要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也会努力看到其中的差异。

这也就是另一种适应方式,叫做顺应。

如果同化是改变事物来符合我们头脑中的认知,那顺应就是改变自己的认知来适应新的事物。承认自己不知道,承认自己只掌握局部的知识,会不断的让新东西进来,不断的改变我们的自身。

顺应相比于固守已知的真理当然要更加痛苦,因为需要要面对思维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可是我们需要迎接这样的不确定性,改变由此发生。

多给自己一些问题,而不是答案。这些问题会让我们去探索,去体验,去发现新的东西。这样会经历很多痛苦,因为过去坚信的东西会被不断的被推翻,可我们也一直在进化,变得更有趣,更深刻而复杂。


总结


今天我们在上期节目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讲了行为背后的心智模式的改变。心智模式分为积极的成长型心智和消极的防御型心智,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让自己从防御型心智向成长型心智转换。

首先、介绍了防御型心智的三种表现形式。

第一种、僵固型思维,过于关注自我,一切行为都是在维护“我很强”的自我形象。把自我放下,其实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不重要,我们与真实世界的互动方式才重要。

第二种、应该思维,拒绝接纳真实的世界,试图让真实的世界臣服于自己的想象,二者必然冲撞,进而引发焦虑与怨恨。我们需要区分愿望和应该,这是走出应该思维的关键。放下对于世界的主观设想,接受它的客观真实,就像是孩子最终要长大,放下对于童话的执念一样。

第三种、绝对化思维,这是生物的生存机制,把自己受到的伤害抽象化,然后为了避免再次受伤而扩大防御范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挫折与痛苦是生命中的必然,接纳它们,它们就会过去,无休止的调动防御,不仅不会消解痛苦,还会关闭生活的大门,失去从真实世界获得疗愈的机会。

我们的人生是无限游戏,没有明确的规则和的胜负,失败当然也不是终点,只是过程中的一部分。无限游戏总会继续,我们要做的是从暂时的失败中积累经验,整装出发。

其次,我们给出了从防御型心智转变到成长型心智的三个实用技巧。

第一、以目标为导向的创造性思维。明确的目标是激发行动力的前提,我们要的努力,坚持,不拖延,都不是目的本身,而只是我们实现目标路上的副产品而已。现实和目标之间肯定存在差距,正视它,用目标思考现实,明确自己要什么,环境能提供什么,然后想办法弥补现实与目标之间的鸿沟。

第二、思考行动的控制两分法,努力控制我们能控制的,不纠结我们无法控制的。这是保持积极且内心平静的法门。我们的思维有一个严重的BUG,总是去想一件事情重不重要,而不思考我能不能控制。明确的指出这个BUG,把注意力集中到我能控制的事情上,不让不可控的事情引发焦虑,破坏我们的行动力。

第三、直面现实的正念思维,又称之为近的思维,让我们关注正在发生的,真实的事情,而不去关注那些想象中的,抽象的,远的事情。尽量用描述性的语言,记录事实,而不是用评价性的语言,把看到的一切都用自己的态度给封装起来,这样我们能够看到更多。也不要提出那些抽象的问题,而是要回归到真实的场景之中,具体的事件过程当中,我们才能从中找到自己能控制的部分,进而找到出路。

最后,我们对心智模式的转变进行了反思,我们所接触到的一切,都只是局部的知识而已,包括这本书在内。明白我们知之甚少,明白未知无限,自己才不会被已知束缚。

思维应对环境有两种方式:

同化,用我们已知的观念去理解新发生的事情,然后把新的事情加以裁剪,让其符合我们原有的认知。所有的一切对我们来说都不是新知识,而是强化我们原有观念的材料。

顺应,改变自己的认知来适应新的事物,放下自己已知的,承认自己不知道,新的东西就会不断的涌进来,让自我不断的改变。

顺应当然要比同化痛苦,因为我们需要面对固有坚信的坍塌,面对思维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可这让我们能有所改变,变得更加有趣,复杂而深刻。

这期节目的内容并不那么容易理解掌握,我推荐所有想要遇见更好自己的同学去阅读原书。《了不起的我》在微信公众号和喜马拉雅音频内都有连接,方便同学们直接购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