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李商隱:沒有殘缺的人生是不完美的

簡介


讀懂李商隱:沒有殘缺的人生是不完美的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縣)人 。晚唐著名詩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

開成二年(837年),進士及第,起家秘書省校書郎,遷弘農縣尉,成為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岳父)幕僚。捲入“牛李黨爭”的政治旋渦,備受排擠,一生困頓不得志。大中末年(約858年),病逝於鄭州。

李商隱是晚唐乃至整個唐代,為數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頗高。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以《錦瑟》為代表)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

憂鬱一生: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

(一)幼小失怙,種下憂鬱之根

(二)年少求學,幸蒙恩師眷顧

(1)自家祖叔,紮實的文學基本功

(2)恩師令狐楚,親授高超的應考技能

(3)結交令狐綯,一流的官場人脈

(三)仕途坎坷,一路荊棘遍佈

(四)三任判官,短暫安穩後離世

《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儘管這首詩的寫作地點以及具體是寫給誰的還存在著爭議,在《萬首唐人絕句》中題作“夜雨寄內”,也就是說是寫給作者的妻子的,但是後來學者考證,作者的妻子在這之前已經去世,所以這首詩應該是寫給朋友的。

這首詩以問答的形式創作出來,對話十分親切,深情款款,情意綿綿,其中寄予了作者對那個“君”的深厚情誼。

《登樂遊原》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這首詩最有意思的是關於最後兩句的理解,有人認為應該理解為:夕陽太美好了,只可惜已經接近黃昏,這美好的光景轉瞬即逝。有人則認為應該理解為:只是在黃昏的這個時刻,夕陽才會無限好,即在理解時把兩句的位置交換了。

雖然在理解方面存在爭議,但是這並不妨礙它成為一首優秀的詩歌。

《無題》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無題詩,創自李商隱。因為對詩歌的內容和主旨有所避諱,不便言明和細說,或表達的情緒朦朧,道不清說不明,即以“無題”詩稱之。這首詩大約作於開成四年(839),當時詩人任秘書省校書郎。

《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錦瑟,即繪有華美花紋的瑟,瑟是古代絃樂器的一種。這首詩大約作於大中十二年(858),李商隱被罷鹽鐵推官,在鄭州閒居,不久即病故。

《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首聯說盡了瀝青別恨。頷聯則以春蠶蠟炬到死成灰做喻,比喻中又有象徵,至情至性,已經超越了對愛情的理解,具有一種對生命的永恆意義。頸聯描寫細緻,精細入微地去觀察情侶的兩心依依。尾聯在近乎無望中,又讓我們看到了一點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