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參與設計的錢幣,我打賭你沒有見過

魯迅一生以筆戰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很少有閒暇時間關注其它愛好。不過魯迅竟然是個地地道道的錢幣收藏者,而且錢幣鑑別的水平相當了得,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泉友。


魯迅當時的收入也頗豐。 1914年,魯迅的月薪是300大洋,粗略地換算一下,一塊銀元大約摺合現在的四十元人民幣。 魯迅從紹興會館去教育部上下班,必經甕城兩側空地上的西小市。琉璃廠自不待言,根據魯迅日記的統計,他在北京的十五年間,去琉璃廠的次數,高達480多次,可說是兩點一線之間的第三點了。

《魯迅日記》記載,1913年8月16日,“午後住琉璃廠,在廠文齋買古泉十八品,銀一圓。 ”隔了兩天,魯迅又來到“廣文齋買古泉二十一品”,然後“赴直 隸官書局買《古今錢略》一部”。 此後,他又購買了《古泉叢話》和《古泉精選拓片》兩書。 《古今錢略》的作者叫倪模,《古泉叢話》的作者是戴熙,二人是清代 錢幣學研究的頂尖人物。可見魯迅收藏錢幣並非玩票的性質,而是實實在在的研究。


通過幾年間買下的數百枚古錢幣,魯迅的古錢幣研究進展神速,魯迅的泉志記載他從1913年起研究古錢幣,到1914年,就已目光如炬。


1914年11月,魯迅在小市地攤上發現了一枚南宋的“端平通寶”折三錢,這是較稀有的一種古錢,混在大堆的南宋錢中,並不被一般收藏者所看中。 具有豐富錢幣知識的魯迅以三十個銅元(1銀元大約相當於135銅元)買下後,高興地連連稱“佳”。 不久魯迅又淘到一批古錢,他一一作了鑑定,並斷定了一枚“得壹元寶”為史思明所鑄。


1915年2月12日,魯迅先生與友人季自求去廠甸買古錢,見有一農民打扮的人在擺地攤出售一枚王莽時期的“壯泉四十”。 該幣是王莽執政期間鑄造的“六泉十布”之中的極品,稀罕難覓。 他以20銅元買下,然而在當日的日記中明確寫道:此幣“系偽造品”。 由此可以看出魯迅當時錢幣鑑定已有相當的功底。


建國初年,許廣平就將大批文物捐獻給國家,其中包含了一批魯迅手稿。 當時博物館還未成立,這批手稿就暫存在北京圖書館。 有一冊關於古錢幣的手稿,當年為了登記造冊方便,便將其定名為“泉志”,此後便一直深居高閣。 對這段歷史的關注,始於近30年。

1981年,馬定祥先生髮表了《從日記看魯迅收藏的錢幣》一文。2001年,浙江的古錢研究人員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善本特藏部(今古籍館)的名家手稿文庫中,發現了魯迅《泉志》手稿真跡。



有人認為收藏是一種愛好,有人認為收藏是一門學問,有人認為收藏是一種消遣,還有人認為收藏是一種投資,而通過價值讓藏品從側面證明自己獨到的眼光,就是一種自我認同般的享受。

我是老黃,關注我,瞭解更多收藏小知識

有空點點小程序,就是對老黃最大的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