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时臣,被忽略的艺术大师


谢时臣,被忽略的艺术大师

他兼取吴浙两派绘画所长

却被历史忽略?


世事万物或许都有定规定法,有相应的记录之道,这样后世才能有迹可循,追忆历史。不过,并非每个画家的一生都会留下许多可追之迹的喔,就如今天要说到的这位,许多人称他是“被忽略”的大画家,所查不多的资料更为他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谢时臣,被忽略的艺术大师

明代·谢时臣 暮云诗意图 扇页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他广觅名川胜水

是明代的“旅游爱好者"?他便是明代大画家——谢时臣。


谢时臣,字思忠,号樗仙。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擅山水 ,师法吴镇、沈周,亦工书法,长于隶书 。明代画史对他有简略记载,如姜绍书《无声诗史》说他“善画,颇有胆气,长卷巨障,纵横自如”。


“樗仙”的由来/


谢时臣给自己起的名号叫做樗仙,而橒仙这个名号是有典故的,樗是指没有用处的高大乔木,仙是洒脱不羁的方外之人,两个字合并起来可作略有自贬且隐居世外的寓意,谢时臣给自己起这个名号并非自谦,更是侧面表达不愿接受束缚,向往自由洒脱生活的意志。

谢时臣,被忽略的艺术大师

明代·谢时臣 选梅折枝 扇页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他作为职业画家

却能平衡文人画所特有的雅致意境?

//

浙派绘画是明代前期、中期中国画坛的重要绘画流派,明代中后期流派衰弱,其优势位置被吴门画派取代。浙派绘画由于其开创者兼画家、学者戴进是浙江钱塘人,故得名。

//

看过此号前几篇推文的朋友应当对“吴门画派”有了些许了解,而谢时臣则兼有“吴门画派”和“浙派”笔法,但又不受主流画派影响,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擅长巨樟长卷,颇有胆气,亦能韵秀小品。


谢时臣绘画成就很高,活跃于明代中期的苏州,他在正德、嘉靖年间颇富声望,受到当时人很高的赞誉,亦有诸多画作被人收藏。


另谢时臣阅历丰富,广觅山川,自然之境赋予了他极大的创作灵感,在明代绘画漫长的发展中,一位这样的人物却在历史上鲜有记载,不可谓常理,与之相悖的是其流传的作品却十分丰富,多为山水,比如《溪山揽胜图》、《策杖寻幽图》、《武当霁雪图》等...


谢时臣,被忽略的艺术大师

明代·谢时臣《策杖寻幽图轴》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谢时臣山水画风格可大约分为两种,一种用墨清淡近“吴派”,如《策杖寻幽图》、《溪山秋晚图》等,或为小幅,或为长卷,及一些山水扇面,这些作品追求安逸的文人趣味;另一种是用墨浓重近于“浙派”的《乾坤四景》之类的大幅作品,画面构图复杂,追求动感,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如《太行晴雪图》等。


谢时臣,被忽略的艺术大师

明代·谢时臣《太行晴雪图》

现藏于青岛市博物馆


他是在“吴派"极盛的时代中,极少能兼浙、吴两派特色的画家。早前画家们对谢时臣是有过推崇的,他的早期作品风格接近于沈周,而且与当时“吴派”的文人画家们其实都有交游,如文徵明二子文彭、文嘉还曾在谢时臣的画作上作题跋:


“郭外青青堆乱山,眼中不复见荆关。石翁仙去樗仙老,我欲神游楮墨间。

每见石翁长卷,爱其墨汁淋漓,云气蓊郁,既脱去画家畦径,无一点尘俗。此卷已造石翁堂奥,若非自题,几于不辨,信樗仙之能事也。/文彭题。[文徵明长子]

樗仙笔法老逾工,写得江山似石翁。一卷烟云足舒展,萧闲如到水晶官。

思忠此画,不特追踪白石,真得董巨遗法者。/文嘉题。[文徵明仲子]


谢时臣,被忽略的艺术大师

明代·谢时臣《仿王蒙山水图》

现藏于南京博物馆


听闻谢时臣还曾帮人鉴定书画真伪,鉴定的是沈周的作品,画作一无题跋二无标识,这样他都能辨出作品的真伪。可见 ,虽他与前辈沈周相差六十岁,但其对沈周自然是十分熟悉的,且还自称“私淑石翁有年”,

“乾坤四景”是谢时臣的画作里经久不衰的主题,从许多传世的作品中可见,确有受其他大家的影响,或汲取灵感向前人致敬;或借仿作表达尊敬之意,如沈周的《乾坤四大景》;再到晚年的《仿王蒙山水图》等。


至正艺术博物馆里的谢时臣画作

谢时臣,被忽略的艺术大师

▼明代·谢时臣 《松下抚琴图》

纵86*横43.5cm

现藏于至正艺术博物馆


谢时臣常绘山水,原仿照吴镇的笔风,后来又汲取了沈周的精髓,风格独特。但他在历史上却鲜有记载,这使得这位山水画家又多了许多传奇色彩,给我们后世留下了一个个谜团。谢时臣常作长卷巨樟,峰峦雄伟,笔墨纵横自如,富于气势,介于戴进和沈周之间。

谢时臣,被忽略的艺术大师

▼明 谢时臣《松下抚琴图》局部

此图绘高土松下抚琴,坐对湖岸平远,另有同伴凝神倾听,一片静谧和谐之景。设色沉稳,尤以水墨烘染未能。


轶事一则/

二零壹七年·十一月三十日,故宫博物院获捐了一幅曾流失日本,极富珍贵历史价值的文物——《丝路山水地图》,据说是有人以重金从私人收藏家手中购回,之后再无偿捐赠给故宫博物院的。

《丝路山水地图》绘于绢本之上,横0.59m*30.12m,是一幅绘制于明代中后期,应为内府使用的青绿山水手卷,其描绘了东起嘉峪关西至天方城的辽阔地域范围。全卷共画出了211个地理坐标,标注了中国的敦煌和伊朗的伊斯法罕等许多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

当时有声音传出认为此画是明代仇英的作品,不过据相关著名古代书画学者研究之后得出结论认为《丝路山水画》的绘画笔法、建筑物的构图风格,均与仇英不同,但却发现其与明中期的“吴派山水”非常接近:精细鲜丽的青绿山水和界画能力等,很接近谢时臣的绘画风格,此画创作时间应属于明嘉靖三年以后,深受“吴派山水”谢时臣风格影响的绘画笔法绘制的,是当时嘉靖时期的作品。


未知全貌,不予置评

我们未曾经历的,不代表它不存在

岁月沉淀的过程中

会带给我们新奇的发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