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影譯製片70年,難忘的經典

1962年6月17日,周恩來總理和鄧穎超同志到長影視察,在第三錄音室觀看了譯製片《盲人音樂家》的臺詞錄音。總理對譯製片演員的工作給予很高評價,稱讚他們的工作是“幕後英雄”,給了譯製片人員很大的信心和鼓舞。

長影譯製片70年,難忘的經典

1962年,周總理視察長影,與譯製片全體人員合影


從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受國際國內形勢影響,長影譯製片產量減少,期間共譯製了蘇聯、英國、民主德國、波蘭、阿根廷、西班牙等20個國家的影片167部。

1961年首次譯製瑞士影片《海蒂》,1962年首次譯製越南影片《中線炮火》,1975年首次譯製美國影片《紐約奇談》和阿爾巴尼亞影片《潔白的道路》。

長影譯製片70年,難忘的經典

《海蒂》


許多影片都因其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而受到觀眾喜愛。如根據名著改編的肖霍洛夫的《被開墾的處女地》(上、中、下三集),列夫·托爾斯泰的《復活》(上、下集),屠格涅夫的《前夜》等經典作品;

長影譯製片70年,難忘的經典

《被開墾的處女地》


長影譯製片70年,難忘的經典

《復活》


還有驚險題材影片《無名氏畫像》《不速之夜》《前方是急轉彎》;在思想藝術上具有特色的影片《兩種生活》《馬門教授》《軍樂》等。

長影譯製片70年,難忘的經典

《軍樂》


羅馬尼亞影片《達吉亞人》《勇敢的米哈依》《斯特凡大公》《多瑙河三角洲》,英國影片《送信人》,都深受觀眾歡迎。

長影譯製片70年,難忘的經典

《達吉亞人》


當時觀眾對引進的外國影片進行了歸納和總結:朝鮮影片哭哭笑笑,越南影片飛機大炮,阿爾巴尼亞影片莫名其妙,羅馬尼亞影片摟摟抱抱。

尤其是與我國毗鄰的朝鮮電影,反映革命題材的《賣花姑娘》,反映和平時期生活的《勞動家庭》《摘蘋果的時候》,反映兒童革命題材的影片《火車司機的兒子》,驚險反特片《看不見的戰線》,都是這一時期的經典代表作。

長影譯製片70年,難忘的經典

《賣花姑娘》


紅遍中國的《賣花姑娘》,從翻譯到配音,到最後洗出拷貝,僅僅用了7天時間。配音演員向雋殊為了配好女主人公花妮的聲音,在練習時不知哭了多少遍,完全沉浸在角色的感情之中。

長影譯製片70年,難忘的經典

《賣花姑娘》


《賣花姑娘》在全國公映時,是全天24小時循環放映。花妮、順姬姐妹的悲慘命運和哀婉動聽的歌聲,感動了無數中國觀眾,電影院的哭泣聲此起彼伏。


在進行影片生產的同時,譯製片演員們還排練了《釵頭鳳》《紅燈誌》《青年一代》《連心鎖》《全家福》《黨的女兒》《南方來信》等話劇,在長春、大連、哈爾濱、齊齊哈爾等地演出,既充實了生活,又鍛鍊了演員,提高了配音技能。

長影譯製片70年,難忘的經典

1959年,長影譯製導演張其昌(左1)和演員張桂蘭(左 2)、張玉昆為《一個婦女》錄音


1965年,日本訪華公演新劇團來北京演出《郡上立百姓》《幽靈》《大年夜》《竹子姑娘》四部話劇,需要譯製片演員現場配音。長影派出了張玉昆、馬靜圖、徐雁、張恩貴、向雋殊、孫忠志、郝光、張慧君等八位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配音演員。

大家到北京接到劇本後,分完角色,就開始工作。日本演員在臺上排練,配音演員就在臺下對著他們的口型,揹他們的臺詞。演出時,觀眾都戴耳機,看臺上日本演員表演,聽中文對白。演出結束時,觀眾報以熱烈的掌聲並給日本演員獻花,日本演員又把鮮花轉給張玉昆等演員。

長影譯製片70年,難忘的經典

1954年8月,東影翻譯片全體女演員合影


張玉昆等人用了幾天時間就能與日本演員同聲配音同臺演出,而且達到了堪稱完美的效果,與他們平時紮實的基本功是分不開的。

就這樣,他們陪著日本話劇團一路演出下去,從北京、蘇杭、南京、上海,最後一站到廣州,中日兩國演員才戀戀不捨地告別。長影譯製片人員用精湛的配音藝術征服了日本同行,彰顯了長影譯製片配音藝術家們的藝術水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