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影译制片70年,难忘的经典

1962年6月17日,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同志到长影视察,在第三录音室观看了译制片《盲人音乐家》的台词录音。总理对译制片演员的工作给予很高评价,称赞他们的工作是“幕后英雄”,给了译制片人员很大的信心和鼓舞。

长影译制片70年,难忘的经典

1962年,周总理视察长影,与译制片全体人员合影


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受国际国内形势影响,长影译制片产量减少,期间共译制了苏联、英国、民主德国、波兰、阿根廷、西班牙等20个国家的影片167部。

1961年首次译制瑞士影片《海蒂》,1962年首次译制越南影片《中线炮火》,1975年首次译制美国影片《纽约奇谈》和阿尔巴尼亚影片《洁白的道路》。

长影译制片70年,难忘的经典

《海蒂》


许多影片都因其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而受到观众喜爱。如根据名著改编的肖霍洛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上、中、下三集),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上、下集),屠格涅夫的《前夜》等经典作品;

长影译制片70年,难忘的经典

《被开垦的处女地》


长影译制片70年,难忘的经典

《复活》


还有惊险题材影片《无名氏画像》《不速之夜》《前方是急转弯》;在思想艺术上具有特色的影片《两种生活》《马门教授》《军乐》等。

长影译制片70年,难忘的经典

《军乐》


罗马尼亚影片《达吉亚人》《勇敢的米哈依》《斯特凡大公》《多瑙河三角洲》,英国影片《送信人》,都深受观众欢迎。

长影译制片70年,难忘的经典

《达吉亚人》


当时观众对引进的外国影片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朝鲜影片哭哭笑笑,越南影片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影片莫名其妙,罗马尼亚影片搂搂抱抱。

尤其是与我国毗邻的朝鲜电影,反映革命题材的《卖花姑娘》,反映和平时期生活的《劳动家庭》《摘苹果的时候》,反映儿童革命题材的影片《火车司机的儿子》,惊险反特片《看不见的战线》,都是这一时期的经典代表作。

长影译制片70年,难忘的经典

《卖花姑娘》


红遍中国的《卖花姑娘》,从翻译到配音,到最后洗出拷贝,仅仅用了7天时间。配音演员向隽殊为了配好女主人公花妮的声音,在练习时不知哭了多少遍,完全沉浸在角色的感情之中。

长影译制片70年,难忘的经典

《卖花姑娘》


《卖花姑娘》在全国公映时,是全天24小时循环放映。花妮、顺姬姐妹的悲惨命运和哀婉动听的歌声,感动了无数中国观众,电影院的哭泣声此起彼伏。


在进行影片生产的同时,译制片演员们还排练了《钗头凤》《红灯誌》《青年一代》《连心锁》《全家福》《党的女儿》《南方来信》等话剧,在长春、大连、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演出,既充实了生活,又锻炼了演员,提高了配音技能。

长影译制片70年,难忘的经典

1959年,长影译制导演张其昌(左1)和演员张桂兰(左 2)、张玉昆为《一个妇女》录音


1965年,日本访华公演新剧团来北京演出《郡上立百姓》《幽灵》《大年夜》《竹子姑娘》四部话剧,需要译制片演员现场配音。长影派出了张玉昆、马静图、徐雁、张恩贵、向隽殊、孙忠志、郝光、张慧君等八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配音演员。

大家到北京接到剧本后,分完角色,就开始工作。日本演员在台上排练,配音演员就在台下对着他们的口型,背他们的台词。演出时,观众都戴耳机,看台上日本演员表演,听中文对白。演出结束时,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并给日本演员献花,日本演员又把鲜花转给张玉昆等演员。

长影译制片70年,难忘的经典

1954年8月,东影翻译片全体女演员合影


张玉昆等人用了几天时间就能与日本演员同声配音同台演出,而且达到了堪称完美的效果,与他们平时扎实的基本功是分不开的。

就这样,他们陪着日本话剧团一路演出下去,从北京、苏杭、南京、上海,最后一站到广州,中日两国演员才恋恋不舍地告别。长影译制片人员用精湛的配音艺术征服了日本同行,彰显了长影译制片配音艺术家们的艺术水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