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完一生,得“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评

黄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号大痴道人,常熟(今江苏)人。早年一度在大都(今北京)监察御史院当书吏,曾入狱,后隐逸于苏南和富春山,系道教全真教派教徒。他专擅山水,取五代董源、巨然的“平淡天真”,又得元代赵孟頫之“古意”,为“元四家”之首,著有《山水诀》。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完一生,得“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评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完一生,得“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评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完一生,得“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评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完一生,得“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评

《丹崖玉树图》

《丹崖玉树图》轴,元,黄公望绘,纸本,设色,纵101.3cm,横43.8cm。本幅无作者款印,有元代张翥、陆行直、王国器、徐霖、无名氏等五跋。裱边有明董其昌二跋,清潘奕隽一跋。此图虽无作者款印,但时人张翥的题诗中云:“一峰居士精神健,此笔前生应画师。”点明此图为黄公望所作。图中山峦重叠,高松杂树遍布窠石坡岸之上,梵寺仙观掩映于山石林木之中,溪流迴转,云烟缭绕,一派深远优美的意境。黄公望曾谓:“作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也。”此图便是以董源、巨然创造的披麻皴手法写成,并以水墨浅绛设色。

由于是在纸本上作画,作者较其《天池石壁图》、《九峰雪霁图》等绢本作品更充分地发挥了笔墨融合的韵味,用笔松秀,点染随意,潇洒自如,在不着笔处衬出迷蒙浮动的云烟雾气,虚实开合,愈增添了山水的灵秀,故虽崇山满纸而无迫塞之感。王原祁评黄氏画作曾云:“每见其布景用笔,于浑厚中仍饶逋峭,苍莽中转见娟妍,纤细而气益闳,填塞而境愈廓,意味无穷。”此作堪为代表。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完一生,得“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评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完一生,得“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评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完一生,得“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评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完一生,得“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评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完一生,得“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评

《天池石壁图》

《天池石壁图》轴,元,黄公望绘,绢本,设色,纵139.4cm,横57.3cm。本幅自识:“至正元年十月,大痴道人为性之作天池石壁图,时年七十有三。” 至正元年为1341年。画面上部有元人柳贯长题,钤元钱良佑,明邹迪光、李蔚等鉴藏印记9方,又半印1方。此图描绘的是苏州城西吴县境内天池山的景色。天池山与灵岩山、天平山一脉相连,峰巅矗立巨石,远望巧若莲花,人称“华山”。山一侧的半山坳中长年积有一泓碧水,名曰“天池”,故山之这一面亦被称为“天池山”。画面兼用高远和深远的构图方法。近景丘陵溪涧,长松茂树。山径迂曲,通向主峰。画面正中层峦叠嶂,天池居于右上,两侧石壁对峙,池中水阁数椽。主峰两侧烟云流润,使画面虚实相生。

此幅构图繁复,高坡陡崖错落分布,雄秀多姿。画家状物之笔虽较简略,杂树多用横点,山石作披麻皴,但线条却显得自然流畅,起落有序;笔法朴厚苍润,变化多端。设色采用“浅绛法”,多用淡赭,并以墨青、墨绿合染,冷暖互补,极佳地表现出山色的青葱与阳光的和煦。正如清吴修所云:“赭色微黄画里春,墨青墨绿染精神。”黄公望擅长的 “浅绛法”在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此图即其典范作品。另,本幅柳贯长题中称黄公望为“吴兴室内大弟子”,说明黄公望曾就学于赵孟頫,这是画史研究中的重要资料。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完一生,得“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评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完一生,得“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评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完一生,得“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评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完一生,得“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评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完一生,得“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评

《九峰雪霁图》

《九峰雪霁图》轴,元,黄公望作,纸本,墨笔,纵117cm,横55.5cm。本幅自识:“至正九年春正月,爲彥功作雪三次,春雪大作,凡兩三次,直至畢工方止,亦奇事也。大癡道人,時年八十有一,書此以記歲月雲。”钤 “大痴”、“黄氏子久”、“一峰道人”。鉴藏印有:“怡親王宝”、“江夏”、“黃樓”、“安儀周書畫之章”、“晴雲書屋珍藏”、“大玉主人珍玩”、“古香書屋”、“黃氏仲明”、“儀周鑒賞”、“棠村審定”、“蕉林”等十余方。是图作于元至正九年(1349年),为黄公望81高龄之作。作者以水墨写意的手法汇集画出了江南松江一带的九座道教名山,时称“九峰”,体现了作者对道教全真教的崇拜。该图系画赠江浙儒学提举班惟志,时值正月春雪,有感雪霁寒意,画意肃穆静谧。图中的中、近景以干笔勾廓叠石,坡边微染赭黄,远处九峰留白,以淡墨衬染出雪山,是黄公望简繁合一的精品作。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完一生,得“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评

《倣僧巨然谿山暖翠图卷》

《倣僧巨然谿山暖翠图卷》47.4x661.8公分、隔水一 17.7公分、隔水二 17.7公分、拖尾 47.4x661.8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主题与关键字:江河、湖海、高士(士人、隐士)、侍从(侍女、童仆)、渔夫、船夫、百姓、松、杨柳、水榭、房舍、亭、桥、文玩(琴棋书画)、家俱(屏风)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完一生,得“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评

《九珠峰翠图 》

《九珠峰翠图 》79.6x58.5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该幅无款印,根据王逢题识,知是大痴为草玄道人也就是杨维祯(1296 -1370)所作,又依杨维祯之题诗,因名曰“九珠峰翠”。张光宾先生在《元四大家》中,已将画作的年代及背景,作了相当详实的考证。此图以杨维祯寓居之“九峰三泖”(在今之上海市松江区)的九峰为背景,画中树木造形及山石的皴法,与《富春山居图》皆有关联相似之处。画山石以披麻皴法为主,长短兼施,淡墨勾皴再用浓墨逐层醒破,由于画在绫本中,受其织纹之影响,笔墨之韵味显得较为独特。但山石、树木皆加螺青染色,用笔特擅中锋使笔,雄健沈著,笔调变化丰富,将山石点染得苍莽秀逸。明吴其贞《书画记》称此画:“气色如新,画法潇洒有古雅气味。”在明暗的对照上,利用前浓后淡,一暗一亮的手法,使层次的推移显得繁复而深远,倍增景物之厚度与深度,将云影岚光尽收眼底,为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之外的另一巨作。

关注工笔小强,后续更新更多作品欣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