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視頻”少兒不宜,平臺整改刻不容緩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各地幼兒園、中小學延遲開學,孩子們居家抗疫看網校課程、動畫片,視頻類App使用需求大幅提升,漸成“剛需”產品,迎來流量紅利。當此之際,一些App大肆收割流量,在映前廣告播放起“十八禁”內容。

讓孩子學知識、長見識的App竟成“潘多拉魔盒”,良莠不齊的內容充斥其間,吸金的同時也影響著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正常學習,其猶如一面鏡子,照出了某些企業只顧經濟收益、罔顧社會責任的醜態。別讓少兒視頻異化為“少兒不宜”,視頻類App的整改刻不容緩。

由於少兒缺乏辨別、甄選的能力,家長身為監護人,有責任為之挑選優質純淨的視頻節目,但類似的廣告令人防不勝防,該如何“應對”?可以看到,作為平臺運營方,視頻類App社會影響力越來越大,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也需與之匹配。其不該止步於追逐商業利潤,也當著眼長遠,堅守行業底線,兼顧社會效益,在傳遞和弘揚核心價值觀、培養健康良好的社會氛圍等方面擔負相應的責任和義務,特別是針對少年兒童的服務和產品。

少兒不宜的內容可能誘發孩子的不當行為,對孩子的價值觀造成長遠的負面影響,反之也考驗著視頻類App底線水位,對其責任感和職業素質提出嚴厲責問。視頻類App宜應將此次輿論質疑作為“脫粉”前的叩馬諍諫,堅持底線思維,樹立紅線意識,嚴守各地主管部門制定的管理規範,與社會各界共建綠色、健康、高效的“互聯網+教育”育人環境。比如,參照當前精準防控疫情分區分級要求,推動實行廣告播放的分級管理,推出“護眼模式”“防沉迷設置”“家長管控”等模塊,對孩子合理使用進行技術化處理。

對某些罔顧社會責任、摧折祖國花朵的亂象,教育和宣傳部門也應乘勢追擊、加強監管。事實上,2016年9月,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即發佈《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草案徵求意見稿)》。其第八條指出,任何組織和個人在網絡空間製作、發佈、傳播不適宜未成年人接觸的信息(可能誘導未成年人實施暴力、欺凌、自殺、自殘、性接觸、流浪、乞討等不良行為的),應當在信息展示之前,以顯著方式進行瀏覽前提示。

考慮到這種映前廣告對少年兒童的不良影響比較普遍,有關部門有必要把好進入關,對視頻類APP內的少兒視頻進行集中篩查,符合門檻要求的合規產品方才納入供家校選擇的範圍。但凡發現包含色情暴力、商業廣告、過度娛樂化等內容,要求立即整改;對整改不力者,強制下架相關內容,同時依法依規懲處,並建立產品黑名單。

需要注意的是,審查通過不代表一勞永逸,後續若出現問題、查證屬實,監管部門也應“毫不手軟”,直接給予“黃牌”或“紅牌”處理。一旦被派發“紅牌”,視頻類App將失去龐大的少兒用戶市場,對主辦者具備較強的威懾力。相對應的,應暢通舉報受理渠道,鼓勵廣大學生家長積極監督、投訴。

實際上,視頻類App的內容表現,直接決定著家長和孩子對產品的好感度,進而影響到產品黏性的持續度和穩定性。“亡羊補牢”,將更多注意力集中到兒童視頻內容的淨化和提質上,以優質內容為槓桿,撬動產品的進一步升級,將是視頻類App的當務之急和應有之義。(孔德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