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新一線城市,河南省省會,重要鐵路樞紐,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鄭州


鄭州-新一線城市,河南省省會,重要鐵路樞紐,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一、城市概況

鄭州位於河南省中部,北臨黃河,隔河與新鄉、焦作相望,西望中嶽嵩山與洛陽相連,南部與許昌市接壤,東部面對沖積的黃淮平原與開封相鄰。鄭州市域面積7446.2平方千米,現轄5市(鞏義市、滎陽市、新鄭市、新密市、登封市)1縣(中牟縣)。

鄭州橫跨我國第二級和第三級地貌臺階,西高東低,地形呈階梯狀,山地、丘陵、平原之間分野明顯,地貌類型多樣,區域性差異明顯,海拔80~150米。全市河流分屬黃河和淮河兩大水系。新時期,在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進程中,坐擁中原區位和文化優勢,建設華夏曆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同時對接“一帶一路”建設,將催生鄭州新一輪又好又快發展。

二、歷史沿革

鄭州自商湯建都以來,城市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5個階段:

1.夏商都城和西周管國發展階段:早期都邑形態

鄭州在商周時期是商代都城和西周管國所在地。商代鄭州城為商朝早期具有都城性質的城邑,商族在鄭州、洛陽一帶築城建都,商代鄭州城即營建於此時,由宮殿、內城、外城和護城河組成,有一系列居民點、手工作坊、祭祀區和墓葬區等都城基礎設施。武王滅商,封其弟管叔鮮于鄭州地區,是管國所在地。

2.周秦時期邑城發展階段:交通地位凸顯

西周管國被廢后,成為小邑,大致位於鄭州商代遺址的北部,漢代之後逐漸位於南部,同時周邊有祭伯城、邲、垂隴城、沙城、水城、宅陽城、釐城等城邑,均在現鄭州市區範圍內。秦代,管邑屬於三川郡,東漢時期逐漸被稱為管城,管邑(城)範圍在商代鄭州城遺址南部,北部逐漸被廢棄。魏晉南北朝時期,管城為中牟縣屬地,魏晉之後其他城邑逐漸消失。這一時期,管邑(城)處於戰略要衝地帶,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為交戰守衛之地,戰略地位凸顯。

3.隋唐宋元時期重鎮:管城縣及鄭州治所的發展階段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管城從中牟劃出單獨為縣,州治由城皋遷至管城,管城縣至此成為州縣治所。唐宋時期是鄭州地區的發展高峰,管城縣的交通地位十分突出,位於都城附近的水陸交通要道,唐代鄭州處於入京要道上,宋代處於開封和洛陽的驛道上。

4.明清至民國時期縣城發展階段:縣城階段

明初,管城縣併入鄭州,鄭州成為今鄭州地區的主體稱謂。明清時期,鄭州轄地比唐宋時期大大縮小,實為縣級州城。20世紀初,京漢鐵路和隴海鐵路汴洛段先後竣工通車,鄭州成為中原地區的交通樞紐,並於1922年開闢為商埠,成為區域性的交通樞紐和商業中心。

5.解放後的現代城市初期階段:省會階段

1954年河南省省會由開封遷入鄭州,成為省會後的鄭州迅速建成為全國性的交通和物資流通中心,工業生產中心,河南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三、歷史文化價值與特色

鄭州位於中華民族重心腹地,居“黃河之濱”、處“天下之中”,歷史悠久、古蹟眾多、文化繁盛。通過對鄭州市歷史文化資源體系、數量、價值、類型、時間、分佈特徵的分析,其核心價值可以概括為:華夏之源、夏商王都、文化重地、古今通衢、二七名城、新興省府。

1.孕育華夏民族與中原文化的腹地中心

鄭州歷史悠久,是華夏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核心地區。距今約十多萬年前,鄭州已出現眾多早期現代人活動的足跡(滎陽織機洞遺址),距今三到五萬年期間的老奶奶廟遺址為進一步確定中國現代人類起源於本土提供了確鑿證據。新石器時代,從一萬年前的李家溝遺址到八千年前的裴李崗遺址,從六千多年前的大河村遺址到四千多年前的古城寨城址,歷史一脈相承。鄭州兼容幷蓄,從我國多元發展的文化格局中脫穎而出,最早顯露出華夏文明的曙光。

2.開啟我國古代城市文明與王都典制的夏商王都

鄭州是我國“八大古都”之一,曾經五次為都、八次為州。

公元前21世紀,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在鄭州誕生,位於禹都陽城(今登封王城崗),拉開了中華民族進入國家文明時代的帷幕。3600年前,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王朝商在鄭州建國立都。鄭州作為商都,約佔商王朝整個延存時間的三分之一,將中國青銅文明推向高峰。西周及春秋戰國時期,管、虢、鄶、鄭、韓先後建都鄭州,歷時七百餘年。天下名都,輻輳中原,書寫了中國國家發展歷史的第一篇章。

3.彙集多元文化並孕育先賢人傑的文化重地

憑藉自古中天下而立的優越區位,鄭州一直是中國文化交流的十字要衝,人文薈萃,英才輩出。鄭州地區孕育了中華傳統哲學思維,誕生了膾炙人口的《詩經•鄭風》,鑄造了唐詩之魂。儒、釋、道文化在此肇始、發展、交流與融合,這一歷史背景使得鄭州地區匯聚和留存了大量珍貴的文化遺產。同時,孕育了大批先賢人傑,他們在這裡展示了非凡的智慧和創造力,閃爍著絢麗的人文光彩。著名的歷史人物有思想家子產、列子、韓非子等;政治家黃帝、大禹、商湯、鄭武公、趙匡胤等;科學家一行、李誡等;詩文大家潘安、杜甫、白居易、李商隱、劉禹錫、歐陽修等。

4.擁有縱貫古今區域核心地位的通衢樞紐

鄭州地處黃淮流域,同時位於關中平原和海岱地區之間,優越的歷史地理條件造就了古今鄭州水陸通衢樞紐的地位。陸路方面,夏商時期形成的軒轅古道、商周時期東西向的洛汴古驛道;水路方面,戰國時開鑿鴻溝,濟水、河水、汜水、汝水、淮水形成水路交通網。隋代大運河開鑿,漕運能力極大提升,連通大運河的鄭州通濟渠在糧食和物資漕運上發揮空前作用。鄭州是近代鐵路建設發展的代表城市,隨著京漢、隴海兩大鐵路幹線的貫通交會,鄭州商業、手工業蒸蒸日上,民族工業迅速發展。今天,高速公路網、米字型鐵路系統、國際航空樞紐建設,極大的強化了鄭州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地位,也為連通歐亞、實現“一帶一路”戰略提供了新的歷史性契機。

5.富有革命傳統和開創精神的二七名城

1923年京漢鐵路罷工,揭開了“國民革命和階級革命的第一幕”,鄭州由此被譽為“二七”名城。如今,位於城市中心的“二七”紀念堂和二七塔都是鄭州革命精神的重要見證。

6.建國後蓬勃發展的的新興省府與工業基地

1954年,河南省省會由開封遷至鄭州,為鄭州的社會、經濟、文化大發展帶來歷史性契機。省會政治地位提升,加快了政治、經濟、文化項目的建設,同時沿隴海和京廣鐵路工業基地建設,城市同步向西發展分割,空間上各具特色。

這些共同奠定了建國後鄭州城市富有空間特色的格局。

四、歷史文化資源情況

市域範圍擁有世界文化遺產2處,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和中國大運河通濟渠鄭州段。

1.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

2010年08月01日,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作為中國今年唯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的鄭州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被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登封“天地之中”申遺的內容主要是8處11項,中嶽廟、太室闕、啟母闕、少室闕、會善寺、嵩陽書院、嵩嶽寺塔、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初祖庵等。其歷經漢、魏、唐、宋、元、明、清,是中國時代跨度最長、建築種類最多、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代建築群,更是中國先民獨特宇宙觀和審美觀最真實、最深刻的反映。

2.中國大運河通濟渠鄭州段

2015年06月22日,多哈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大運河通濟渠鄭州段申遺成功。

中國大運河通濟渠鄭州段是隋唐大運河重要河道,位居中國大運河樞紐的鄭州北部黃河南岸,西連河洛接洛陽,東連江淮達揚州。

包括通濟渠索須河段和通濟渠惠濟橋段。現今河道被稱為索須河,西起惠濟區北部的豐碩橋,向東在祥雲寺村匯入賈魯河,全長約15公里。

大運河鄭州段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彰顯了鄭州、河南在中華文明進程中的重要地位,增強了中原文化在海內外的影響力,為加快“文明河南”建設,促進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撐。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4處80項、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5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68處,無論文物保護單位的數量還是規模,均居全國各城市前列。

非物質文化遺產共計140項,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項,分別為超化吹歌、少林功夫、萇家拳、小相獅舞、登封窯陶瓷燒製技藝和新鄭黃帝拜祖拜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3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01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