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舊事》:以不同場景離別故事,淺析小女孩的成長及現實思考

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童年卻一去不復返。

——林海音

2月24日,浙江省紹興市中心醫院一位剛滿2週歲的新冠肺炎小患者,出院時不忘感恩,向辛苦的醫院護士鞠躬致謝,護士隨即鞠躬回禮。看到這暖心的一幕不禁淚目,孩子心裡的善良總是那麼純粹。試想,多年後這孩子長大了,回過頭看到這張照片,或是回憶起這事,一定也會特別懷念吧?

《城南舊事》:以不同場景離別故事,淺析小女孩的成長及現實思考

就像小說《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一樣,無限懷念著她童年時在北京的那段時光。

《城南舊事》講述了林英子,從6歲到13歲期間,她在北京惠安館和遷至新連子衚衕所經歷的喜怒哀樂的成長往事。

作者林海音(1918年-2001年),原名林含英。1918年出生於日本大阪,臺灣苗栗縣頭份鎮人,祖籍廣東蕉嶺。1923年隨父母從臺灣遷到北京,定居城南,她的童年就是在那度過的。

余光中說:上海是張愛玲的,北京是林海英的。

《城南舊事》是林海音的經典自傳體小說。小說以第一人稱"我"的視角,描寫英子天真無邪,單純善良的童年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用細膩、率真的文筆,描述了那個時期人們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的故事。

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童年,也都有著各自的故事。下文從不同場景淺析英子童年的5個離別成長故事,以及帶給我們的現實思考。

《城南舊事》:以不同場景離別故事,淺析小女孩的成長及現實思考

01 從惠安館、草叢中,新簾子衚衕不同場景看人物命運關聯

作者小時候跟隨父母,從臺灣來到北京,第一次安家地是北京城南的惠安館,隨後定居新簾子衚衕。從惠安館,新簾子衚衕不同地點發生的故事,卻與故事中的人物命運相關聯。

一 惠安館

惠安館在我們這條衚衕的最前一家,三層石臺階上去,就是兩扇大黑門凹進去,門上橫著一塊匾,爸爸教我念過:"飛安會館。"爸說裡面住的都是從"飛安"那個地方來的學生,像叔叔一樣,在大學裡唸書。

文中這樣描寫惠安館有兩層意思:衚衕人都說的"惠安館",爸爸卻說成了"飛安館",可見林英子一家是新搬來此地不久,而不是衚衕長期住戶,初來乍到,林英子對所有陌生都產生了好奇。

惠安館裡住的都是來北京求學的學生,大學生思康就租住在秀珍家裡。日子久了,秀珍和思康相愛了。當時的舊時代,一個學成會離開的學生,一個本地的獨生女,是很難生活在一起的。這裡既為思康叔出場埋下了伏筆,又預示了思康和秀珍的必然分離。

《城南舊事》:以不同場景離別故事,淺析小女孩的成長及現實思考

"他是春天走的。他走的那天,天兒多好,他提著那口箱子,都沒敢多看我,他的同鄉同學,有幾個送他到門口兒的,所以他就沒好再跟我說什麼"

她總是倚著門牆站著,看來來往往過路的人。

顧漫說:等待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是盡頭。

秀珍就這樣痴痴地盼望著,也沒等著思康的到來。

二草叢中

在鬧鬼房和另一所房的中間,有一塊像一間房子那麼大的空地,長滿了草,前面也有看來我都能邁過去的矮破磚牆,裡面的草長得比牆高。這塊空地聽說原來是鬧鬼房子的馬號,早就塌了,沒有人修,就成一塊空草地了。

這種離人們生活區近大人們不願去到的地方,往往都是小孩子嘻鬧的樂園,孩子心事單純只為了玩,不管髒不髒,可不可以去,都不在意。


為了給劉平檢球,有什麼不可以?我立刻就轉身邁進破磚牆,腳踏在比我還高的草堆裡。


真奇怪!我不由得蹲下來,掀開銅盤子,底下竟是疊得整整齊齊的一條很漂亮的帶穗子的桌毯和一件很講究的綢衣服。

和一件很講究的綢衣服。

英子因為檢球踏進了草叢中,見到了人們見不到的東西,因為對那東西好奇,英子後來再次進入草叢於是見到了這堆東西的主人。

《城南舊事》:以不同場景離別故事,淺析小女孩的成長及現實思考

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內心裡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

好奇心讓英子知道了他和他家的故事,他讓英子思索什麼是好人又什麼才是壞人?

三 新簾子衚衕

媽媽說的,新簾子衚衕像一把湯匙,我們家就住在靠近湯匙的底兒上,正是舀湯喝時碰到嘴唇的地方。

英子家的事大多是爸爸作主,媽媽好說話,日常也是和宋媽一起照顧家裡四個妹妹,兩個弟弟的生活起居。向來爸爸允許的事情,媽媽通常不說什麼,所以家裡客來客往是常有的事,搬來新簾子衚衕,家裡的客也多了起來。

德先叔是我們的同鄉,在北京大學讀書,住在沙灘附近的公寓裡,去年開同鄉會和爸認識的。爸很喜歡他,當作自己的弟弟一樣。

"蘭姨娘,就在我們家住下,我爸爸就愛留人住下,空房好幾間呢!"

英子父母善良,幼小的英子也見不得人家可憐。搬來新簾子衚衕,開始是德先叔,後來有蘭姨娘,先後在英子家落腳。

莎士比亞說:善惡的區別,在於行為的本身,不在於地位的有無

善良的英子,童年才有了許多忘不了的成長故事。

《城南舊事》:以不同場景離別故事,淺析小女孩的成長及現實思考

02 5個不同離別故事,從6歲至13歲見證小女孩的成長

一惠安館的"瘋子"

惠安館有個叫秀珍的姑娘,喜歡站在門口看路過的行人。大人們都叫她"瘋子",遠離她。

每一次只要她站在門口,宋媽或者媽就趕快捏緊我的手,輕輕說:"瘋子!"


好嘛!這一等就是六年啦!多傻的姑娘,我眼瞧著她瘋的。……"


姑娘打這兒就瘋啦?"


"可不,打這兒就瘋了!可憐她爹媽,這輩子就生下這麼個姑娘。"

幾年前秀珍和前來求學的思康相愛了,思康說好一月後來娶她時,卻在參加學生運動時被帶走了,音訊全無。當時秀珍發現自己懷孕了,在孩子降生時,父母覺得女兒未婚先孕丟人,便將孩子丟棄在了城牆根下。從此,秀珍"瘋"了。

衚衕裡的人們都對"瘋子"不屑一顧的時候,6歲的英子沒有這樣做。她總是偷偷溜去和秀珍玩,並且告訴秀珍"我喜歡你"。英子的心裡覺得秀珍和別的姑娘沒什麼兩樣,她應該有交朋友和被大家善待的權力,而不是躲避和歧視的對象。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說:人類存在的唯一目的,是在純粹的自在的黑暗中點亮一盞燈!

《城南舊事》:以不同場景離別故事,淺析小女孩的成長及現實思考

英子的出現,就像給黑暗中的秀珍點亮了一盞燈,她確認英子是唯一可以抓住的救命稻草,於是,託付英子幫著找自己的小桂子。這也註定了後來秀珍母女團圓之日,就是她們和小英子離別之時,秀珍太渴望自由和愛了。

很快,英子發現自己的同齡好友妞兒,就是秀珍丟失的女兒小桂子,因為妞兒脖子上有秀珍說的胎記。當秀珍和妞兒相認,小英子覺得自己完成了一樁大事:秀珍不必再為思念孩子落淚,妞兒可以逃離養父母的不屑和毒打,穿上了親孃秀珍縫好的衣服,母女終於相聚。在秀珍領著妞兒去找父親思康時,拎著箱子出門那一刻,文中寫道:

我又冷,又怕,又捨不得,我哭了。


我一點力氣也沒有了,我到下去,倒下去,就什麼也不知道了。

英子昏迷了十天後得知:秀珍和妞兒雙雙被火車碾壓。

張小嫻說過:離別與重逢,是人生不停上演的戲,習慣了,也就不再悲愴。

作者雖然娓娓道來,但故事的結局卻讓人心酸不已。那以後,英子家搬離了惠安館。

《城南舊事》:以不同場景離別故事,淺析小女孩的成長及現實思考

二 老實的人真的是小偷嗎?

好人和壞人,都長什麼樣呢?文中這樣描述:

他穿著一身短打褲褂,禿著頭,濃濃的眉毛,他的厚嘴唇使我想起了會看相的李伯伯說過的話:"嘴唇厚厚墩墩的,是個老實人相。"

新簾子衚衕家對面,英子在比她還高的草叢裡,看見這樣一個陌生男人,記起看相的李伯說過的話,在潛意識裡認定像他這種老實人,一定不會是壞人。

潛意識,心理學上指不知不覺、沒有意識的心理活動

那人告訴英子他小時候不爭氣,把奶奶給的財產全敗光了,媽媽因為這事哭瞎了眼晴;他還有一個弟弟很會讀書,並且和英子同一所學校,他希望弟弟將來可以漂洋過海去國外學習。後來,英子真的在畢業典禮的歡送會上,見到了神采奕奕當家長的他。

當警察真的在草叢中把那人帶走的時候,人們都說他以收破爛為由偷東西,他是個賊,是個壞人。

"金紅的太陽是從藍色的大海升上來的嗎?可是它也從藍色的天空升上來呀。我分不出海跟天,我分不出好人跟壞人。"

好人和壞人到底是如何區分的呢?在英子單純的世界裡,真沒一個標準。它只是一種感覺,就像她分不清海和天一樣。

布萊爾說:兒童的天真和老人的理智是兩個季節所結的果實

那年剛上學的英子,記住了那個弟弟眼中吃苦供養自己讀書的好哥哥,也記住了她喜歡的課文《我們看海去》。

《城南舊事》:以不同場景離別故事,淺析小女孩的成長及現實思考

三 漂亮的蘭姨娘離開了

英子父母好客,不管誰來吃飯或是長住,即便是媽媽看不慣的人,爸爸也會允許。

德先叔是爸爸在北京大學的同鄉,在一次同鄉會上認識。在學生鬧運動時的一個晚上,德先叔慌慌張張地來到了英子家,並住了下來。

沒過多久,大戶人家趕出來的姨太太蘭姨娘也來到了英子家。蘭姨娘人長得漂亮,穿的衣服也好看,她喜歡說話喜歡笑,她和爸爸,媽媽說話,和英子,宋媽也能說話。自從她來後,家裡充滿了笑聲,英子喜歡她,但英子看出媽媽不喜歡她。

一次英子看見爸爸和蘭姨娘面對面躺著抽旱菸的時候,英子爸爸突然抓住了蘭姨娘的手。這一幕恰好被英子看在眼裡,當時英子連忙跑到挺著大肚子,正在生火做飯的媽媽身邊。

在英子幼小的意識裡,她或許不懂她爸爸為什麼要對蘭姨娘這樣?但是她知道蘭姨娘躺的位置是媽媽的地盤,而媽媽此時在做飯,她為媽媽難過,為媽媽委屈,她清楚不管是誰也代替不了媽媽的地位。

英國作家喬治·艾略特說:我的生命是從睜開眼睛,愛上我母親的面孔開始的

"我和蘭姨娘去逛蓮花燈,您去不去?我們在京華印書館大樓底下等您了"。

《城南舊事》:以不同場景離別故事,淺析小女孩的成長及現實思考

英子盡力撮合了德先叔和蘭姨娘,很快他們就向爸爸提出了告別。臨走的時候,英子忽然捨不得蘭姨娘,同時,英子也發現了爸爸的失落,自己也禁不住內疚起來。

英子覺得自己不該讓爸爸不高興,可又認為自己那樣做是對的,因為她看到了媽媽好看的笑容。

四 宋媽坐著毛驢回家去了

蘭姨娘走了,接著宋媽也要走了。

宋媽是英子家的奶媽,來她家有四年了。人勤快,肯吃苦,對英子家人都好,特別疼英子弟弟。宋媽每年的積蓄都一分不剩地給他酒鬼丈夫,讓他供養著兒子和女兒。

"俺們鄉下人命苦呀!小栓子他爸沒出息,動不動就打我,我一狠心就出來當奶媽自己掙錢"

有次她丈夫騎驢過來新簾子衚衕,宋媽才得知兒子前兩年就放牛淹死了,女兒也被丈夫賣給了別人還賭債。隨後,宋媽帶著英子去尋找被賣的女兒,但是發現地址和所買之人根本對不上號,宋媽又悔又惱,怪自己沒照顧好孩子。

英子媽媽知道宋媽失去兒女的痛苦,讓她先隨丈夫回家,趁年輕生孩子續香火。宋媽雖嘟嘟囔囔責怪著他丈夫,卻也同意了英子媽媽的想法。

簡直想不出宋媽要是真的回她老家去,我們家會成了什麼樣兒?老早起來誰給我梳辮子上學去?誰喂燕燕吃飯?弟弟挨爸爸打的時候誰來護著?珠珠拉了屎誰給擦?我們都離不開她呀!

《城南舊事》:以不同場景離別故事,淺析小女孩的成長及現實思考

第二天清晨,宋媽趁弟弟和媽媽熟睡,抹著淚和英子道別,留下了驢脖子一串串清脆的鈴鐺聲,那年英子讀三年級。

林海音後來說:人生就像是一塊拼圖,認識一個人越久越深,這幅圖就越完整,但它始終無法看到全部,因為每一個人都是一個迷,沒必要一定看透,卻總也看不完。

五 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該長大了

13歲的英子小學畢業了,她很想爸爸參加她的畢業典禮。那時,爸爸躺在醫院病床上對英子說:

"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並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大了,是不是?"


宋媽臨回她的老家的時候說:

"英子,你大了,可不能跟弟弟再吵嘴!他還小。"


蘭姨娘跟著那個四眼狗上馬車的時候說:

"英子,你大了,可不能招你媽媽生氣了!"


蹲在草地裡的那個人說:

"等到你小學畢業了,長大了,我們看海去。"

每個人都希望英子長大,爸爸更是不拿英子當小孩。她總是一個人去上學,沒有人送,而且不能遲到;她給在日本留學的叔叔匯錢,哪怕她什麼都不懂,爸爸也總是這樣鼓勵她:

"英子,不要怕,無論什麼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

那天,父親沒有參加英子的畢業典禮。她知道要好好讀書,要幫助媽媽照顧好弟弟、妹妹,照顧好家,英子帶著小偷、蘭姨娘、宋媽、還有爸爸的希望長大了。

希望",是心中最真切的幻想、盼望、期望、願望。期望達到的某種目的或出現的某種情況

魯迅曾說:說到希望,卻是不能抹殺的,因為希望是在於將來的

《城南舊事》:以不同場景離別故事,淺析小女孩的成長及現實思考

三 現實思考:作者以童年單純的目光,描述了舊時代女人命運的悲催

縱現《城南舊事》全文,作者以5個故事呈現了一場又一場離別。雖說文字流暢,沒有明顯表露出離別的傷感,但故事裡主人悲涼的命運卻一陣陣縈繞在心頭,特別是文中的女人們。

秀珍,原本是一個正常的姑娘,她是父母的獨女,因為一場無疾而終的戀愛走向了死亡。

舊時代的北京城南,未婚先孕,大人們的閒言碎語,父母的輕視,預示了秀珍母女的悲慘命運。也展現了那個時代對女性的不平等,不尊重,卑微的生存地位。

蘭姨娘,一箇舊時代新女性,她漂亮性格開朗。卻做了有錢人家的姨太太,任人擺佈被趕出家門,自己的生活乃至自己的人生,她都做不了主;最後雖說嫁給了愛情,但德先叔也總是東躲西藏,蘭姨娘沒有獨立生存的立命之本,在那個年代想要身心安定何其艱難。

宋媽更是舊時代悲慘女性的代表,按現代話來說,她嫁了既醜又賭,好吃懶做,家暴,無擔當的男人;兒子給人放牛淹死兩年後才告訴宋媽,兒子不在了,宋媽才想起去尋找女兒;自己賺錢卻把兒女害了,最終還得認這個丈夫,繼續和他傳宗接代。

宋媽吃苦耐勞,卻重男輕女思想守舊,既擺脫不了丈夫又改變不了自己,造成了最後的悲劇。

《城南舊事》:以不同場景離別故事,淺析小女孩的成長及現實思考

就連英子媽媽,一個有錢人家的太太,也沒能給宋媽一個好的建議,反而主動勸宋媽回家重入火坑。其實,英子家雖然物質豐盈,但家裡的大事小情媽媽也沒有話語權。文章開頭說:媽媽打了一隻金鐲子,藏在她的小首飾箱裡,我從來不會告訴爸爸。爸爸讓英子給蘭姨娘挑布料做衣服,媽媽在旁邊不高興,卻不敢制止;媽媽知道爸爸對蘭姨娘態度曖昧,卻也不敢吱聲,不敢指責爸爸的出軌。

作者用當年稚嫩的眼光,單純地看待著這一切。她以雲淡風輕的文字,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個女人的悲催生活。從而領略了舊時代男尊女卑的地位,預示了那時各種身份女人生活的不幸,並且女人也承認這種差異的存在並不由自主地維護,這就是舊傳統思想的束縛。

歌德說:錯誤的,不恰當的和無用的思想,都會在我們自己和別人身上產生出來,或者從外面進入我們的內心。

四 結語

《城南舊事》是林海音的代表作,小說以淡淡的哀愁與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讀者。小說既體現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又是當時北京平民生活與民俗舊貌的寫真。該作品於1983年被改編成同名電影,由吳貽弓執導。

就像文中英子在畢業時唱的那首《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城南舊事》:以不同場景離別故事,淺析小女孩的成長及現實思考

我們的一生會相遇很多人,也會與很多人告別。人生就像一趟趟高鐵,到站了,這個路口會下很多人,也會有新的人上來,週而復始。

小時候,我們揮看手,告別童年,開始長大;

讀書後,我們唱著歌,告別學校,開始成熟;

成年後,我們流著淚,告別青春,開始懷念。

意大利物理學家卡洛·羅韋利在《時間的秩序》裡說:現在是我們的時代了,有記憶與懷念,還有失去的痛苦。但帶來傷感的並非失去,而是情感與愛。沒有情感,沒有愛,失去也就不會帶來痛苦。因此,即使是失去帶來的痛苦,也是好事,甚至很美妙,因為它讓生命充滿意義。

——end——

本文資料來源:林海音《城南舊事》書籍相關。

卡洛·羅韋利《時間的秩序》

作者簡介:感悟,熱愛生活的二孩媽媽。暢遊在文字裡,和優秀的你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