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那些年里的人和事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童年却一去不复返。

——林海音

2月24日,浙江省绍兴市中心医院一位刚满2周岁的新冠肺炎小患者,出院时不忘感恩,向辛苦的医院护士鞠躬致谢,护士随即鞠躬回礼。看到这暖心的一幕不禁泪目,孩子心里的善良总是那么纯粹。试想,多年后这孩子长大了,回过头看到这张照片,或是回忆起这事,一定也会特别怀念吧?

《城南旧事》:那些年里的人和事

就像小说《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一样,无限怀念着她童年时在北京的那段时光。

《城南旧事》讲述了林英子,从6岁到13岁期间,她在北京惠安馆和迁至新连子胡同所经历的喜怒哀乐的成长往事。

作者林海音(1918年-2001年),原名林含英。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1923年随父母从台湾迁到北京,定居城南,她的童年就是在那度过的。

余光中说:上海是张爱玲的,北京是林海英的。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的经典自传体小说。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描写英子天真无邪,单纯善良的童年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用细腻、率真的文笔,描述了那个时期人们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故事。

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童年,也都有着各自的故事。下文从不同场景浅析英子童年的5个离别成长故事,以及带给我们的现实思考。

《城南旧事》:那些年里的人和事

01 从惠安馆、草丛中,新帘子胡同不同场景看人物命运关联

作者小时候跟随父母,从台湾来到北京,第一次安家地是北京城南的惠安馆,随后定居新帘子胡同。从惠安馆,新帘子胡同不同地点发生的故事,却与故事中的人物命运相关联。

一 惠安馆

惠安馆在我们这条胡同的最前一家,三层石台阶上去,就是两扇大黑门凹进去,门上横着一块匾,爸爸教我念过:"飞安会馆。"爸说里面住的都是从"飞安"那个地方来的学生,像叔叔一样,在大学里念书。

文中这样描写惠安馆有两层意思:胡同人都说的"惠安馆",爸爸却说成了"飞安馆",可见林英子一家是新搬来此地不久,而不是胡同长期住户,初来乍到,林英子对所有陌生都产生了好奇。

惠安馆里住的都是来北京求学的学生,大学生思康就租住在秀珍家里。日子久了,秀珍和思康相爱了。当时的旧时代,一个学成会离开的学生,一个本地的独生女,是很难生活在一起的。这里既为思康叔出场埋下了伏笔,又预示了思康和秀珍的必然分离。

《城南旧事》:那些年里的人和事

"他是春天走的。他走的那天,天儿多好,他提着那口箱子,都没敢多看我,他的同乡同学,有几个送他到门口儿的,所以他就没好再跟我说什么"

她总是倚着门墙站着,看来来往往过路的人。

顾漫说:等待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是尽头。

秀珍就这样痴痴地盼望着,也没等着思康的到来。

二草丛中

在闹鬼房和另一所房的中间,有一块像一间房子那么大的空地,长满了草,前面也有看来我都能迈过去的矮破砖墙,里面的草长得比墙高。这块空地听说原来是闹鬼房子的马号,早就塌了,没有人修,就成一块空草地了。

这种离人们生活区近大人们不愿去到的地方,往往都是小孩子嘻闹的乐园,孩子心事单纯只为了玩,不管脏不脏,可不可以去,都不在意。


为了给刘平检球,有什么不可以?我立刻就转身迈进破砖墙,脚踏在比我还高的草堆里。


真奇怪!我不由得蹲下来,掀开铜盘子,底下竟是叠得整整齐齐的一条很漂亮的带穗子的桌毯和一件很讲究的绸衣服。

和一件很讲究的绸衣服。

英子因为检球踏进了草丛中,见到了人们见不到的东西,因为对那东西好奇,英子后来再次进入草丛于是见到了这堆东西的主人。

《城南旧事》:那些年里的人和事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好奇心让英子知道了他和他家的故事,他让英子思索什么是好人又什么才是坏人?

三 新帘子胡同

妈妈说的,新帘子胡同像一把汤匙,我们家就住在靠近汤匙的底儿上,正是舀汤喝时碰到嘴唇的地方。

英子家的事大多是爸爸作主,妈妈好说话,日常也是和宋妈一起照顾家里四个妹妹,两个弟弟的生活起居。向来爸爸允许的事情,妈妈通常不说什么,所以家里客来客往是常有的事,搬来新帘子胡同,家里的客也多了起来。

德先叔是我们的同乡,在北京大学读书,住在沙滩附近的公寓里,去年开同乡会和爸认识的。爸很喜欢他,当作自己的弟弟一样。

"兰姨娘,就在我们家住下,我爸爸就爱留人住下,空房好几间呢!"

英子父母善良,幼小的英子也见不得人家可怜。搬来新帘子胡同,开始是德先叔,后来有兰姨娘,先后在英子家落脚。

莎士比亚说:善恶的区别,在于行为的本身,不在于地位的有无

善良的英子,童年才有了许多忘不了的成长故事。

《城南旧事》:那些年里的人和事

02 5个不同离别故事,从6岁至13岁见证小女孩的成长

一惠安馆的"疯子"

惠安馆有个叫秀珍的姑娘,喜欢站在门口看路过的行人。大人们都叫她"疯子",远离她。

每一次只要她站在门口,宋妈或者妈就赶快捏紧我的手,轻轻说:"疯子!"


好嘛!这一等就是六年啦!多傻的姑娘,我眼瞧着她疯的。……"


姑娘打这儿就疯啦?"


"可不,打这儿就疯了!可怜她爹妈,这辈子就生下这么个姑娘。"

几年前秀珍和前来求学的思康相爱了,思康说好一月后来娶她时,却在参加学生运动时被带走了,音讯全无。当时秀珍发现自己怀孕了,在孩子降生时,父母觉得女儿未婚先孕丢人,便将孩子丢弃在了城墙根下。从此,秀珍"疯"了。

胡同里的人们都对"疯子"不屑一顾的时候,6岁的英子没有这样做。她总是偷偷溜去和秀珍玩,并且告诉秀珍"我喜欢你"。英子的心里觉得秀珍和別的姑娘没什么两样,她应该有交朋友和被大家善待的权力,而不是躲避和歧视的对象。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人类存在的唯一目的,是在纯粹的自在的黑暗中点亮一盏灯!

《城南旧事》:那些年里的人和事

英子的出现,就像给黑暗中的秀珍点亮了一盏灯,她确认英子是唯一可以抓住的救命稻草,于是,托付英子帮着找自己的小桂子。这也注定了后来秀珍母女团圆之日,就是她们和小英子离别之时,秀珍太渴望自由和爱了。

很快,英子发现自己的同龄好友妞儿,就是秀珍丢失的女儿小桂子,因为妞儿脖子上有秀珍说的胎记。当秀珍和妞儿相认,小英子觉得自己完成了一桩大事:秀珍不必再为思念孩子落泪,妞儿可以逃离养父母的不屑和毒打,穿上了亲娘秀珍缝好的衣服,母女终于相聚。在秀珍领着妞儿去找父亲思康时,拎着箱子出门那一刻,文中写道:

我又冷,又怕,又舍不得,我哭了。


我一点力气也没有了,我到下去,倒下去,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英子昏迷了十天后得知:秀珍和妞儿双双被火车碾压。

张小娴说过:离别与重逢,是人生不停上演的戏,习惯了,也就不再悲怆。

作者虽然娓娓道来,但故事的结局却让人心酸不已。那以后,英子家搬离了惠安馆。

《城南旧事》:那些年里的人和事

二 老实的人真的是小偷吗?

好人和坏人,都长什么样呢?文中这样描述:

他穿着一身短打裤褂,秃着头,浓浓的眉毛,他的厚嘴唇使我想起了会看相的李伯伯说过的话:"嘴唇厚厚墩墩的,是个老实人相。"

新帘子胡同家对面,英子在比她还高的草丛里,看见这样一个陌生男人,记起看相的李伯说过的话,在潜意识里认定像他这种老实人,一定不会是坏人。

潜意识,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

那人告诉英子他小时候不争气,把奶奶给的财产全败光了,妈妈因为这事哭瞎了眼晴;他还有一个弟弟很会读书,并且和英子同一所学校,他希望弟弟将来可以漂洋过海去国外学习。后来,英子真的在毕业典礼的欢送会上,见到了神采奕奕当家长的他。

当警察真的在草丛中把那人带走的时候,人们都说他以收破烂为由偷东西,他是个贼,是个坏人。

"金红的太阳是从蓝色的大海升上来的吗?可是它也从蓝色的天空升上来呀。我分不出海跟天,我分不出好人跟坏人。"

好人和坏人到底是如何区分的呢?在英子单纯的世界里,真没一个标准。它只是一种感觉,就像她分不清海和天一样。

布莱尔说:儿童的天真和老人的理智是两个季节所结的果实

那年刚上学的英子,记住了那个弟弟眼中吃苦供养自己读书的好哥哥,也记住了她喜欢的课文《我们看海去》。

《城南旧事》:那些年里的人和事

三 漂亮的兰姨娘离开了

英子父母好客,不管谁来吃饭或是长住,即便是妈妈看不惯的人,爸爸也会允许。

德先叔是爸爸在北京大学的同乡,在一次同乡会上认识。在学生闹运动时的一个晚上,德先叔慌慌张张地来到了英子家,并住了下来。

没过多久,大户人家赶出来的姨太太兰姨娘也来到了英子家。兰姨娘人长得漂亮,穿的衣服也好看,她喜欢说话喜欢笑,她和爸爸,妈妈说话,和英子,宋妈也能说话。自从她来后,家里充满了笑声,英子喜欢她,但英子看出妈妈不喜欢她。

一次英子看见爸爸和兰姨娘面对面躺着抽旱烟的时候,英子爸爸突然抓住了兰姨娘的手。这一幕恰好被英子看在眼里,当时英子连忙跑到挺着大肚子,正在生火做饭的妈妈身边。

在英子幼小的意识里,她或许不懂她爸爸为什么要对兰姨娘这样?但是她知道兰姨娘躺的位置是妈妈的地盘,而妈妈此时在做饭,她为妈妈难过,为妈妈委屈,她清楚不管是谁也代替不了妈妈的地位。

英国作家乔治·艾略特说:我的生命是从睁开眼睛,爱上我母亲的面孔开始的

"我和兰姨娘去逛莲花灯,您去不去?我们在京华印书馆大楼底下等您了"。

《城南旧事》:那些年里的人和事

英子尽力撮合了德先叔和兰姨娘,很快他们就向爸爸提出了告别。临走的时候,英子忽然舍不得兰姨娘,同时,英子也发现了爸爸的失落,自己也禁不住内疚起来。

英子觉得自己不该让爸爸不高兴,可又认为自己那样做是对的,因为她看到了妈妈好看的笑容。

四 宋妈坐着毛驴回家去了

兰姨娘走了,接着宋妈也要走了。

宋妈是英子家的奶妈,来她家有四年了。人勤快,肯吃苦,对英子家人都好,特别疼英子弟弟。宋妈每年的积蓄都一分不剩地给他酒鬼丈夫,让他供养着儿子和女儿。

"俺们乡下人命苦呀!小栓子他爸没出息,动不动就打我,我一狠心就出来当奶妈自己挣钱"

有次她丈夫骑驴过来新帘子胡同,宋妈才得知儿子前两年就放牛淹死了,女儿也被丈夫卖给了别人还赌债。随后,宋妈带着英子去寻找被卖的女儿,但是发现地址和所买之人根本对不上号,宋妈又悔又恼,怪自己没照顾好孩子。

英子妈妈知道宋妈失去儿女的痛苦,让她先随丈夫回家,趁年轻生孩子续香火。宋妈虽嘟嘟囔囔责怪着他丈夫,却也同意了英子妈妈的想法。

简直想不出宋妈要是真的回她老家去,我们家会成了什么样儿?老早起来谁给我梳辫子上学去?谁喂燕燕吃饭?弟弟挨爸爸打的时候谁来护着?珠珠拉了屎谁给擦?我们都离不开她呀!

《城南旧事》:那些年里的人和事

第二天清晨,宋妈趁弟弟和妈妈熟睡,抹着泪和英子道别,留下了驴脖子一串串清脆的铃铛声,那年英子读三年级。

林海音后来说:人生就像是一块拼图,认识一个人越久越深,这幅图就越完整,但它始终无法看到全部,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迷,没必要一定看透,却总也看不完。

五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该长大了

13岁的英子小学毕业了,她很想爸爸参加她的毕业典礼。那时,爸爸躺在医院病床上对英子说:

"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宋妈临回她的老家的时候说:

"英子,你大了,可不能跟弟弟再吵嘴!他还小。"


兰姨娘跟着那个四眼狗上马车的时候说:

"英子,你大了,可不能招你妈妈生气了!"


蹲在草地里的那个人说:

"等到你小学毕业了,长大了,我们看海去。"

每个人都希望英子长大,爸爸更是不拿英子当小孩。她总是一个人去上学,没有人送,而且不能迟到;她给在日本留学的叔叔汇钱,哪怕她什么都不懂,爸爸也总是这样鼓励她:

"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那天,父亲没有参加英子的毕业典礼。她知道要好好读书,要帮助妈妈照顾好弟弟、妹妹,照顾好家,英子带着小偷、兰姨娘、宋妈、还有爸爸的希望长大了。

希望",是心中最真切的幻想、盼望、期望、愿望。期望达到的某种目的或出现的某种情况

鲁迅曾说: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的

《城南旧事》:那些年里的人和事

三 现实思考:作者以童年单纯的目光,描述了旧时代女人命运的悲催

纵现《城南旧事》全文,作者以5个故事呈现了一场又一场离别。虽说文字流畅,没有明显表露出离别的伤感,但故事里主人悲凉的命运却一阵阵萦绕在心头,特别是文中的女人们。

秀珍,原本是一个正常的姑娘,她是父母的独女,因为一场无疾而终的恋爱走向了死亡。

旧时代的北京城南,未婚先孕,大人们的闲言碎语,父母的轻视,预示了秀珍母女的悲惨命运。也展现了那个时代对女性的不平等,不尊重,卑微的生存地位。

兰姨娘,一个旧时代新女性,她漂亮性格开朗。却做了有钱人家的姨太太,任人摆布被赶出家门,自己的生活乃至自己的人生,她都做不了主;最后虽说嫁给了爱情,但德先叔也总是东躲西藏,兰姨娘没有独立生存的立命之本,在那个年代想要身心安定何其艰难。

宋妈更是旧时代悲惨女性的代表,按现代话来说,她嫁了既丑又赌,好吃懒做,家暴,无担当的男人;儿子给人放牛淹死两年后才告诉宋妈,儿子不在了,宋妈才想起去寻找女儿;自己赚钱却把儿女害了,最终还得认这个丈夫,继续和他传宗接代。

宋妈吃苦耐劳,却重男轻女思想守旧,既摆脱不了丈夫又改变不了自己,造成了最后的悲剧。

《城南旧事》:那些年里的人和事

就连英子妈妈,一个有钱人家的太太,也没能给宋妈一个好的建议,反而主动劝宋妈回家重入火坑。其实,英子家虽然物质丰盈,但家里的大事小情妈妈也没有话语权。文章开头说:妈妈打了一只金镯子,藏在她的小首饰箱里,我从来不会告诉爸爸。爸爸让英子给兰姨娘挑布料做衣服,妈妈在旁边不高兴,却不敢制止;妈妈知道爸爸对兰姨娘态度暧昧,却也不敢吱声,不敢指责爸爸的出轨。

作者用当年稚嫩的眼光,单纯地看待着这一切。她以云淡风轻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女人的悲催生活。从而领略了旧时代男尊女卑的地位,预示了那时各种身份女人生活的不幸,并且女人也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并不由自主地维护,这就是旧传统思想的束缚。

歌德说:错误的,不恰当的和无用的思想,都会在我们自己和别人身上产生出来,或者从外面进入我们的内心。

四 结语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的代表作,小说以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小说既体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又是当时北京平民生活与民俗旧貌的写真。该作品于1983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由吴贻弓执导。

就像文中英子在毕业时唱的那首《送別》: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城南旧事》:那些年里的人和事

我们的一生会相遇很多人,也会与很多人告别。人生就像一趟趟高铁,到站了,这个路口会下很多人,也会有新的人上来,周而复始。

小时候,我们挥看手,告别童年,开始长大;

读书后,我们唱着歌,告别学校,开始成熟;

成年后,我们流着泪,告别青春,开始怀念。

意大利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在《时间的秩序》里说:现在是我们的时代了,有记忆与怀念,还有失去的痛苦。但带来伤感的并非失去,而是情感与爱。没有情感,没有爱,失去也就不会带来痛苦。因此,即使是失去带来的痛苦,也是好事,甚至很美妙,因为它让生命充满意义。

——end——

本文资料来源:林海音《城南旧事》书籍相关。

卡洛·罗韦利《时间的秩序》

作者简介:感悟,热爱生活的二孩妈妈。畅游在文字里,和优秀的你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