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法官援藏三年,他說:“普蘭是我的第二故鄉”

三年時光,心繫茫茫雪域高原;一千多個日夜,紮根世界屋脊。

援藏,在陝西省第八批援藏幹部王忠濤的生命中註定是濃墨重彩的篇章之一,也將在他的記憶裡永遠銘刻。

王忠濤是延安法院系統的一名“老兵”,先後擔任甘泉法院副院長、延安中院審委會專職委員。2016年7月,他被選為陝西省第八批援藏幹部,到阿里地區普蘭縣人民法院進行對口支援。

延安法官援藏三年,他说:“普兰是我的第二故乡”

提起王忠濤,藏族同事們的第一印象就是:忙。案件審判完了,他就忙著組織大家探討,為以後辦理類似案件提供參考;新審判大樓快竣工了,他就忙著查閱資料,借鑑其他法院經驗,優化大樓功能分配和法院文化建設佈局;放假閒暇時,他又忙著走訪農牧區,上門調解矛盾糾紛,瞭解藏民的生活生產情況……

“實幹又可靠,援藏就需要這樣的人。”這是藏族同事對王忠濤最多的評價。

王忠濤援藏所在地普蘭縣,地處中國與印度、尼泊爾三國交界處,位於西藏阿里地區南部,氣候高寒缺氧,生活條件極差。

進入冬季,阿里地區空氣更加寒冷乾燥、氧氣更加稀薄,因嚴重缺氧,他開始持續出現劇烈的頭疼、眼睛乾澀、流鼻血等症狀。經常性的停電缺水,只能去幾里之外的河裡提水,冬天下雪時就融雪洗臉洗衣。晚上平均幾分鐘就得翻一下身,時常被缺氧憋醒,整夜輾轉反側無法入眠。與此同時,伴隨著對家人的牽掛和新環境、新工作的考驗都愈發沉重地壓在他的心頭……

出現高原反應,他就保持樂觀情緒,積極適應缺氧低壓環境;失眠無法入睡,他就學網課、看書充實自己;環境陌生、有隔閡,他就主動適應當地生活習慣,吃糌粑生肉、喝酥油茶、青稞酒。同時,更加嚴格要求自己,遇事多溝通,主動幫助困難藏族同事,以心貼心的交流贏得了同事的信賴和支持,用實際行動展現援藏幹部的良好品質。

三年來,王忠濤在嚴重缺氧的情況下讀完了20多本書,寫下了6萬餘字工作總結,參與起草了10餘份政策性文件,業務知識和理論水平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作為援藏幹部,又是一名法官,王忠濤堅持以辦好案件回應群眾期待。

2017年4月,普蘭法院要審理一起重要案件:某縣副縣長和扶貧辦主任利用權力之便,挪用和貪汙扶貧款,構成了濫用職權罪、貪汙罪、受賄罪。這是阿里地區當時唯一一件縣級領導職務犯罪案件,老百姓關注度極高,社會反響很大。

關鍵時刻,王忠濤主動請纓擔任審判長,接到案件後,他認真閱卷,在搞清案情的基礎上,多次和其他法官溝通,對每個細節進行推敲。經過半個多月的晝夜工作,該案圓滿辦結。

三年來,王忠濤還連續辦理數件普蘭縣城至西德公路系列合同糾紛案件,他堅持庭前認真閱卷、庭中耐心聽取訴求、庭後積極調解,當場調解4件,其餘已全部結案;辦理尼泊爾商人與我國回族人馬某拖欠貨款涉外案件,通過內地先進技術手段查找到被告住所地及註冊公司。

經過多方協調,案件最終得到調解,維護了外國人在中國的合法權益,為“一帶一路”南亞通道建設提供了司法保障;辦理三年未結的執行案,遠赴與尼泊爾交界的西藏日喀則市吉隆口岸,查找失蹤多年的被執行人,冒著生命危險,在邊境地區與被執行人周旋三天,終於找到並說服被執行人,達成執行和解,一次性執行執行款13萬元……

“他的話不多,可就在這一件件案子的辦理中,贏得了民心,得到了信任!”普蘭法院同事們提到王忠濤時,由衷地感嘆。他也憑藉出色的工作成績被阿里地委評為“優秀援藏幹部人才”,被西藏自治區高院授予“西藏自治區審判業務專家”稱號。

對待工作,王忠濤盡職盡責,但對於家人,他至今都覺得虧欠太多。

父親去世的時候,作為家中的獨子,他在西藏阿里無法趕回;母親身體不好,臥床需要照顧,他卻只能隔幾天打個電話問候;一個孩子剛上幼兒園,另一個孩子上初三,正是“中考”關鍵時期,妻子只能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家中老小,還要幫他盡孝,而他也只能在電話中表達歉意……

時間飛逝,三年轉眼就過去了。在知道王忠濤將要回到延安時,藏族同事們為他舉行了隆重的歡送儀式,給他戴上潔白的哈達,送上藏裝、肉乾、酥油茶和一首首飽含深情的藏歌為他餞行,表達對他的感謝和不捨之情。此時他已滿眼淚花,拉著藏族同胞的手久久不願離去。

“三年援藏路、一生阿里情。”回想三年援藏經歷,王忠濤感慨地說:“普蘭是我的第二故鄉,血肉相連,終生銘記,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雖然經歷了數不清的磨難,但最後沉澱在記憶裡的,都是濃於血、深於海、高於山的情誼!”

HE

延安法官援藏三年,他说:“普兰是我的第二故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