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閒梳亂捋仲姞豆


【原創】閒梳亂捋仲姞豆


仲姞豆,1987年出土於淄河灘,高22釐米,口徑17釐米,斂口翻唇,盤腹外兩環耳。腹鑄銘文21字:“惟王正九月辰在丁亥□某可忌乍厥元子仲姞媵女敦”。據銘文推斷,為姞姓諸侯國的女兒出嫁到齊國時的一件陪嫁物。

姞姓源於傳說中的黃帝王朝開創者姬軒轅, 是直接由黃帝所賜姞姓。《國語》胥臣雲:“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陽與夷鼓同己姓。”即黃帝十二姓其中之一伯鯈所承受姓。伯鯈的後代有改姞成簡寫吉,時至今日從女旁的帶有母系氏族社會標誌的“姞”姓已經很少了。

歷史上有記載的姞姓國不多,大部分集中在今河南境內,山東境內僅有一個闞國,故地在山東嘉祥縣北。闞還是姜姓封地名,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止,被封於闞(今山東省汶上縣西南),世稱闞止,齊簡公時任丞相。

那麼仲姞豆來自哪個姞姓諸侯國呢?姞姓諸侯國與姞國,這是兩個概念。從上古方國到周朝封國,國名不等於國姓,以齊國為例,它是姜姓。所以仲姞豆是“姞姓諸侯國的女兒”還是“姞國的女兒”出嫁,才能比較準確的推算出年代。

一、用排除法可以將以下地點忽略

1、姞國即吉國。商代方國,侯爵,故城在今山西臨汾吉縣以西,後為晉之屈邑。《路史(1---27)卷下》說:“晉襄公母偪姞國,即周之偪陽國。”這句話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晉襄公母是偪姞國人;晉襄公母名偪,姞國人。從“即周之偪陽國”的說法看,前一種理解是對的。但是,還有一句是:“鄭莊夫人雝姞國。姓纂雲:“宋之雝氏,本姞姓。”後一種理解是對的。

2、假如按“晉襄公母是偪姞國人”去解釋,那就成了“周之偪陽國”,偪陽國,在今山東棗莊市南,臺兒莊區澗頭集西南約2.5公里處張山子鎮境內城裡村郊。偪陽國在歷史上默默無聞,因為其微,史籍資料對其記載很少,只有《左傳》等史書,僅有春秋十三國大戰偪陽國一事留於青史。問題是偪陽國卻為妘姓國,故姞姓諸侯國的女兒出嫁到齊國時的一件陪嫁物解釋不通。

假依最後一條,可以推斷的是,仲姞豆的鑄造年代在公元前563年之前。魯襄公十年(前563年)四月初,晉悼公以霸主身份召集魯襄公、宋公、衛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齊世子光,會吳王壽夢於柤(今江蘇邳州西北泇口),商討聯盟伐楚等軍政大事。晉國大將荀偃、士匄(丐)以逼陽國親楚為由,堅決請求攻佔,將其贈給宋國大夫向戎作封邑,以期打開伐楚的通道。逼陽城中,雖將士人人奮勇,但終因寡不敵眾,於五月八日城破國亡。

梳理這些與姞有關的資料,仲姞豆的身世雖然撲朔迷離,鎖定為公元前500年前到公元前664年之間,時間跨度在170年左右。

且看這期間齊國的王族世系:齊桓公 姜小白 前685年—前643年 在位43年 ,至 齊景公 姜杵臼 前547年—前490年 在位58年 ,其間車輪般城頭變幻大王旗。

即使如此,齊國內宮何人是“姞姓諸侯國的女兒”蕩然無考。

3、據《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南燕國也為姞姓(在今河南省延津縣東北),後改為吉。也有的說姞姓南燕國是個小國,發祥地在浚水河畔。唐代著名古籍專家、學者孔穎達解釋說:“南燕國,姞姓,黃帝之後也。始祖為伯鯈。小國無世家,不知其君號也。”《左傳》記載春秋時史事,南燕國的出現還要早於北燕。南燕國的滅亡年代無考,公元前500年之後所有史書中惟《左傳》最後一次提到南燕國。

二、用推理法以下幾個地點可以圈入

1、伯儵受姓姞氏,又得到黃帝的賜封地古燕,其子孫建立了姞姓古燕國。燕國史事見於記載已遲至春秋之後一百餘年,而且第一件大事記載的就是齊伐山戎路經燕國,第二件大事是國君款逃奔齊國,都是藉助齊國史官的記載記下的。中國歷史大事年表》記載:“前664 齊伐山戎以救燕”。有可能仲姞豆在此之後鑄成,這是各諸侯國之間為了鞏固統治地位,利用聯姻的方式維護彼此的國家利益故而為之。

2、本文疑似這件事發生在齊簡公時期的可能性大於其他,旁證就是“齊國大夫止,被封於闞”這件事。“止”這個人曾經任過齊簡公時的丞相,姞姓闞國近乎與止的封地重疊,當時的齊國雖已江河日下,挾昔日霸主之威,無名小國不會不加以忌憚,將女兒嫁給姜姓齊國的君侯亦或是後人,又或是止及其後人,作為聯姻自保是明哲的選擇。

這個時間點也不會太長,因為齊簡公僅僅公元前484年至前481年在位,作為丞相的止,史書上記載得很清楚:“齊簡公四年春天,闞止在上朝途中遇田氏族人田逆殺人,將其拘捕,後被田氏營救。闞止懼怕田氏勢力,在簡公支持下,準備驅逐田氏。闞止家僕陳豹將此事告知田恆。同年五月,田恆先發制人,率車入公宮,劫持簡公。闞止率軍反攻,被田氏擊敗,闞止出逃。田氏軍窮追不捨,情急下闞止迷路,失道於弇中,誤入田氏之邑豐丘,在郭門被田氏殺死。”估計這個嫁給齊國的姞姓女兒日子也好過不到哪裡去。

三、仲姞與媵女

從先秦典籍中的人物稱呼看,仲姞是排行+ 原姓,媵女的原意根據《公羊傳·僖公八年》:“其言以妾為妻奈何,蓋脅於齊媵女之先至者也。”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順命》:“妾不奉君之命,則媵女先至者是也。”

清俞正燮《癸巳類稿·武王女得適齊侯之子義答何休皇甫謐》:“凡同姓異姓媵者,皆以媵女先至女母家,自女母家至婿家,故謂之媵。”

《公羊傳·莊公十九年》:“媵者何?諸侯娶一國,則二國往媵之,以侄娣從。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諸侯一聘九女,諸侯不再娶。”這就是說,一國的諸侯娶另一國的女子為妻室時,嫁女方還必須有兩個同姓國派送女子和男子去陪嫁,陪嫁的女子稱為娣,而陪嫁的男子稱為侄。諸侯一般都可以一次娶妻連媵娣共九人,然後便不再娶。

古代漢族媵妾隨嫁的婚姻,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但無論是何種情形,媵女陪嫁的形式雖與妾的形式差不多,用現代語言說,都是姨太太和小老婆的行列,而實際上媵與妾是有區別的,媵屬於明媒正娶的附屬品,妾卻進不了明媒正娶的圈子內,媵嫁的女子其媵前的身份地位與被正娶的女子是基本一樣,妾的地位身份則要卑賤得多。在同時存在媵、妾的情況下,媵女的實際地位便介於正妻和妾之間。

惜哉,仲姞豆,你給後人留下了千古難解謎團,你披的神秘面紗何日能夠掀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