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城市群建設的評價指標


森林城市群建設的評價指標

摘要:森林城市群建設是面向城市群地域空間尺度的區域森林生態系統建設,對於避免城市連片發展、優化區域生態安全格局、保護生物多樣性、減緩汙染跨區域傳播和應對氣候變化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指導森林城市群規劃和建設。文章研究並提出了森林城市群建設的評價指標,包括生態資源總量、空間分佈等6個一級指標,藍綠空間比、林木覆蓋率等20項二級指標,其中約束性指標14項,引導性指標6項。該研究可為城市群的生態空間規劃、建設、管理提供標準,也為世界城市群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模式和經驗。

關鍵詞:森林城市群,建設指標,生態資源,空間分佈,生物多樣性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發展,城市單體規模不斷擴大,一些地區的城市呈現連片發展的趨勢,形成了對區域環境、經濟、文化和社會具有舉足輕重影響的城市組團,出現了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多個城市群。但是隨之而來的城市熱島效應、生態系統破碎、生物多樣性威脅、大氣水體汙染跨區傳播等生態環境問題也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從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和建設生態環境共同體的角度,通過開展森林城市群建設解決城市群地區生態系統健康和促進城市群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是我國繼森林城市建設的創新實踐之後開展的又一項生態建設創新實踐。

  城市群的各個城市之間地緣相接,生態上密不可分。筆者在2016年針對城市群地區的環境問題和生態系統建設,提出了城市生態環境共同體的想法,並對森林城市群建設問題做了專門的闡述,也參與指導了廣東珠三角森林城市群、湖南長株潭森林城市群的建設規劃,但如何做好森林城市群建設規劃,很重要的是要針對問題和需求來謀劃,特別是要通過具體的指標來衡量和引導森林城市群建設。這裡就森林城市群建設的指標問題,談一點想法。

  1 構建森林城市群建設指標的基本思路

  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時指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要著力擴大環境容量和生態空間,環境容量的基礎是生態空間,要從生態系統整體性著眼,可考慮加大河北特別是京津保中心區過渡帶地區退耕還林力度,成片建設森林、恢復溼地。2016年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又專門提出“要著力開展森林城市建設,搞好城市內綠化,使城市適宜綠化的地方都綠起來;搞好城市周邊綠化,充分利用不適宜耕作的土地開展綠化造林;搞好城市群綠化,擴大城市之間的生態空間”,也就是說要在城市內部、城市周邊、城市之間3個尺度開展森林城市(群)建設,其中城市群就是要關注城市之間的生態空間問題。

  因此,森林城市群建設衡量指標就是要把城市群作為一個城市生態環境共同體,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生態文明思想,注重城市之間生態關係的協調統一,在城市群這種宏觀區域水平上做好生態空間的頂層設計,通過科學明晰的指標來規範和引領森林城市群的健康發展,保障城市群的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

  2 森林城市群建設衡量的具體指標

  我國在森林城市建設之初就十分注重用科學的標準引導,目前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評價指標。2004年在首屆中國城市森林論壇上,筆者對於城市森林建設評價指標進行了探討,參與制訂了2007年原國家林業局內部的國家森林城市評價指標和2012年發佈的林業行業標準《國家森林城市評價指標》,2019年主持完成了森林城市評價的國家標準。而森林城市群的衡量指標不同於森林城市的衡量指標,它是要在森林城市評價指標基礎上針對城市群的建設內容和目標來設定,與國家森林城市評價指標要既有銜接,又有區別。文章結合前期區域規劃、城市群林業發展規劃研究、國家森林城市發展規劃等工作,以及近期完成的北京、雄安新區等森林城市發展重大戰略規劃,提出了森林城市群建設的主要指標,重點考慮生態資源總量是否充足、空間分佈格局是否合理、生態系統結構是否科學、生物多樣性保育是否有效等,同時也回應公眾對區域生態福利共享的要求,包括6個一級指標和20項二級指標,其中約束性指標14項,引導性指標6項。

  2.1 資源總量

  森林、溼地、綠地等生態資源是保障城市群生態系統健康的基礎,對森林城市群的生態資源總量情況可以用藍綠空間比和林木覆蓋率兩項指標來衡量。

  1) 藍綠空間比是指城市群區域內森林、溼地和城鄉建成區綠地等生態用地空間的面積占城市群區域總面積的比重,建議考慮40%以上。這一指標主要保障城市群地區生態用地的規模,確保城市生態安全,滿足居民休閒遊憩的各類城市公園和自然公園用地需求。

  2) 林木覆蓋率是指城市群森林樹木覆蓋的土地面積佔整個城市群面積的比例,採用《國家森林城市評價指標》中林木覆蓋率的計算方法,建議考慮30%以上。該指標是在傳統森林覆蓋率的基礎上,借鑑國外城市森林建設注重提高喬木樹冠覆蓋率的普遍做法,針對我國城市森林特點設計的新的統計指標,通過該指標引導城市群綠化建設,注重增加喬木數量,發展森林類型的生態用地,發揮森林樹木體量大、對生態土地的空間利用充分、提供的生境類型多、降溫增溼等生態功能強的優勢,使之成為城市群自然生態系統的主體。

  2.2 分佈格局

  分佈格局主要是衡量森林、溼地、綠地等生態資源在整個城市群地域分佈的均勻性,同時也要強調前期森林城市和森林鄉村建設的進度和達標情況,保障城市之間、城鄉之間的均衡發展,主要用森林城市比例、森林鄉村比例、城間生態緩衝區和生態涵養區林草覆蓋率4項指標衡量。

  1) 森林城市比例是指城市群中達到國家森林城市標準要求的城市數量占城市群城市總數的比例,建議在80%以上。鼓勵通過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促進城市群內部城市生態建設的均衡發展,避免生態建設的搭車行為。

  2) 森林鄉村比例是指城市群區域內達到森林鄉鎮、森林鄉村的數量佔鄉鎮、鄉村總數的比重,建議在50%以上。主要是促進鄉村和城市景觀的均衡發展,避免出現“城市像歐洲,農村像非洲”的生態環境和景觀落差。

 

 3) 城間生態緩衝區是指城市群的各個城市之間建有大型片林或溼地為主的生態緩衝區,其中大型片林或溼地的規模可考慮單體面積在100 hm2以上。這是體現森林城市群特色的一個指標,可以有效避免城市群相鄰城市建設用地連片發展、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等環境問題,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城市群生態建設中特別強調的,比如京津冀地區的京津保過渡區的森林建設。

  4) 生態涵養區林草覆蓋率是指城市群範圍內生態涵養區的林草植被覆蓋面積佔生態涵養區總面積的百分比,建議在60%以上。在城市群地區,一些地區承擔著保障生態安全、提供良好生態產品、涵養水源等重要功能,對維持生態系統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至關重要,比如北京的西北部山地、京津冀地區的張家口承德地區。這類地區核心是保護生態資源和提高生態功能,因此林草植被蓋度也要有更高的要求。

  2.3 森林網絡

  森林網絡主要是利用景觀生態學的指標結合森林城市群的問題和需求設計指標,用來衡量城市群森林生態系統的組成結構,引導該區域森林資源向著以規模化片林為主、片帶網相結合的方向發展,主要包括森林聚合度、森林自然度和林網連接度3項指標。

  1) 森林聚合度是指森林資源中不同面積大小的森林斑塊所佔的比重,可以考慮20 hm2以上成片森林(含林木鬱閉度0.2的城區綠地)的面積佔比60%以上。我國城市化過程中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森林、溼地等生態空間破碎化,生態功能特別是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維持能力不強。因此,本指標重點是針對生態空間破碎化問題,強調片林為主的城市森林結構,有利於形成穩定生態空間和野生動植物棲息生境。

  2) 森林自然度是指20 hm2以上成片森林斑塊(含林木鬱閉度0.2的城區綠地)中近自然森林斑塊所佔的比重,建議在60%以上。我國城市周邊森林主要是近些年營造的人工林,樹種配置和密度結構等高度人工化,長遠目標是將這些森林培育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原真性近自然森林,形成百年甚至千年森林景觀,為子孫後代留下生態歷史遺產,因此要通過該指標引導地帶性近自然城市森林的主體培育方向。

  3) 林網連接度是指道路、水系、農田林網等各類景觀防護林帶的連通性,採用林網中各類景觀防護林帶的實際數與最大可能出現的林帶數比值來衡量,建議70%以上。中國人多地少,在平原地區包括城市化地區由道路、水系、農田林網等構成的各類防護林建設對區域生態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三北防護林建設。本指標主要是要求完善防護林網建設,實現一定程度的相互連通,提高生態功能,發揮一定程度的生物廊道功能。

  2.4 生態修復

  生態修復主要是針對城市化地區比較普遍的河流生態系統退化,以及採礦、採石、取土等造成受損棄置地,通過林水一體、林草結合,開展退化生態系統保護恢復與受損土地的景觀生態修復,主要包括河岸森林保育度、受損棄置地修復率、中水自然率3項指標。

  1) 河岸森林保育度是指河流兩岸原生自然河岸植被的保護與恢復比重,可以考慮用近自然河岸林帶長度佔整個河岸綠化長度佔比來統計,建議60%以上。河岸原生自然植被不僅是河流景觀的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對河流自淨功能、生物多樣性維持等河流生態系統健康至關重要。目前我國河岸植被破壞嚴重,河流生態系統急需修復。該指標既針對現實問題和需求,也借鑑歐美河流生態建設成功經驗,強調對原生自然河岸植被的保護,提高自然和近自然河岸森林植被在整個河流岸帶植被中的佔比。

  2) 受損棄置地修復率是指城市群地區因生產活動或自然災害等原因造成自然地形和植被受到破壞,且已廢棄的宕口、露天開採用地、窯坑、塌陷地等受損棄置地的生態修復比重,建議在80%以上。城市群是廢棄的宕口、露天開採用地、窯坑、塌陷地等分佈比較集中的地區,這類土地不僅影響區域景觀風貌,也造成土地資源浪費甚至產生環境汙染,需要以植被手段為主進行生態修復,逐步恢復原來的景觀風貌,使其成為自然生態空間的一部分。

  3) 中水自然處理率是指城市群地區經過森林、溼地、綠地等自然處理或利用的中水占城市群中水總量的比重,建議80%以上。該指標是引導性指標,主要是針對城市中水的生態化利用和淨化,與國家黑臭水體治理相結合,也體現了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的思想,引導城市建設淨水森林、溼地,提高中水經過森林、溼地、綠地等生態空間生態修復和循環利用的比重,促進河流生態系統恢復和區域水環境的改善。

  2.5 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是衡量生態系統健康的重要指標,特別是在自然生態空間不足、自然生境破碎化、生物廊道缺失等威脅生物多樣性問題非常突出的城市化地區,在城市群這個區域尺度上考慮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恢復的措施更有針對性,也最能直接體現城市群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和恢復水平,主要考慮生態廊道連通度、自然保護地佔比、鳥類多樣性和野生動物多樣性4項指標。

  1) 生態廊道連通度是指城市群內大型生態空間斑塊之間的生態連通度,建議80%以上。主要是針對城市群地區大型森林、溼地斑塊(可以考慮50 hm2以上的生態斑塊)之間是否通過近自然為主、寬度足夠的生態廊道實現了有效連接,以及如何緩解城市生態空間孤島化產生的野生動植物生境破碎化問題。生態廊道包括生物廊道、城市通風廊道等多種功能類型,這裡主要是指能夠為動植物的遷徙提供順暢通道的生物廊道,重點評價區域骨幹河流、骨幹道路林帶等具有區域生態廊道功能的貫通情況。

  2) 自然保護地佔比是指城市群生態空間中自然保護地面積所佔的比重。主要是按照國家保護地規劃目標的統一要求,保障該區域自然保護地佔比達全國平均水平要求的18%以上。

  3) 鳥類多樣性是指城市群地區鳥類的豐富度。通過調查分析城市群地區鳥類的數量和種類的變化、不同城市之間的差異,以及城市鳥類在不同尺度的變化情況,從側面反映城市群地區自然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評估森林城市群建設對鳥類的影響。

  4) 野生動物多樣性是指城市群地區野生動物保護與恢復情況。重點是關注本地區原有野生動物的保護與恢復狀況,側面反映城市群森林生態系統生境的多樣性和生態廊道的有效性。

  2.6 生態福利

  生態福利主要是針對城市群地區生態空間有限、人口跨區域活動性大的特點,充分利用區位適宜、輻射範圍廣的典型森林和溼地,建設服務整個區域公眾遊憩、科普、康養需求的生態福利空間,包括自然公園覆蓋度、城鄉綠道網絡、自然教育基地和森林康養基地4項指標。

  1) 自然公園覆蓋度是指城市群內森林公園、溼地公園、風景名勝區等自然公園不同服務半徑覆蓋的面積佔整個城市群面積的百分比,建議達90%以上。該指標強調週末和假日生態服務的均衡性,統計各類自然公園對周邊5 km、10 km、1 h生活圈、2 h旅遊圈等不同活動半徑的覆蓋範圍,滿足公眾生態旅遊和休閒健身等需求,提高老百姓對森林城市群建設共享自然休閒空間的獲得感。

  2) 城鄉綠道網絡是指城市群範圍內聯通森林公園、溼地公園、風景名勝區等各類自然公園的區域綠道完備度。主要是統計各類自然公園綠地與區域性綠道的銜接情況,衡量覆蓋城鄉的綠道網絡建設水平。

  3) 自然教育基地是指依託森林、溼地等生態空間建立的區域性自然教育基地。主要是面向城市群居民體驗森林和傳播生態文明的新需求,發揮森林、溼地等自然功能,為公眾提供形式多樣、主題鮮明等各類參與式、體驗式自然教育場所。

 

 4) 森林康養基地是指依託森林、溼地等生態空間建立的森林康養基地。主要是發揮森林、溼地對促進居民身心健康的作用,建設具有專業化、高水平的區域性森林康養場所,滿足城市群地區居民享受森林康養的願望。

  3 結語

  城市群環境問題的治理和生態建設的協調發展是日益突出的問題,也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不僅涉及每個城市自身管轄範圍的生態系統建設,更需要跨行政區域的協調共建,在規劃、實施、管理、使用等各個環節都牽扯管理權限、投資渠道、利益平衡等問題,面臨許多困難。我國在這方面起步晚,可以學習借鑑國外的經驗和教訓,但也應充分發揮制度和體制優勢,解決跨區域的生態空間優化、生態廊道貫通、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宏觀尺度的生態系統穩定性問題,通過森林城市群把城市群的生態空間規劃好、建設好、管理好,為世界城市群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模式和經驗。本文所提出的指標體系是基於前期研究的初步想法,特別是對於指標的量化還缺乏足夠的基礎研究和實踐案例支撐驗證,這裡提出來供進一步討論,並在今後的研究和實踐中逐步完善。

第一作者:王成(1967- ),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城市森林與城市生態。E-mail:[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