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活在學生口中的偉人,蘇格拉底如何度過了「牛虻」般的一生

孔子與世長辭九個年頭之後,遠在數千公里之外的雅典,一個由雕刻匠人和助產護士組成的平凡工人家庭中,誕生了一位嘴唇肥厚、眼睛突出的矮小男嬰。

彼時希臘和波斯的戰爭剛剛結束,作為戰勝國的希臘,國泰民安,倉廩充實。各方仁人志士奔赴雅典,暢談民主,自由交流思想,頗有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盛況。也正是有了這樣的先決條件,歐洲哲學發源地的雅典才有資格成為了西方民主文明的搖籃。


作為活在學生口中的偉人,蘇格拉底如何度過了「牛虻」般的一生


蘇格拉底師承詭辯學派代表人物普羅迪科斯和智慧女祭司狄奧提瑪。孔子曾經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除了這兩位導師,蘇格拉底還和普羅泰戈拉辯論過「絕對真理是否存在」,也從畢達哥拉斯學派中汲取過思想的精華。縱觀哲人生活軌跡,科學家牛頓的那句「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確實精闢。


作為活在學生口中的偉人,蘇格拉底如何度過了「牛虻」般的一生


蘇格拉底跟父親學過一陣子雕刻,或許覺得自己不是那塊料,放下刻刀捧起書本,潛心鑽研荷馬史詩和其他典籍,終於成為遠近聞名的智者。

而立之年,蘇格拉底坐不住了,他開始每天出門無償傳授知識、真理與智慧。他與孔子有著截然不同的教學方式:他每天四處溜達,在廣場、街角、市場,任何場合逮著人就討論問題。雅典街頭一時之間盡是蘇格拉底閃著問號的身影,遠遠看去跟遊戲裡接任務的NPC似的。


作為活在學生口中的偉人,蘇格拉底如何度過了「牛虻」般的一生



「產婆術」是西方最早的啟發教學

這其中,蘇格拉底最為著名的問答方法叫「產婆術」,又叫「助產術」,源於其母親的職業。「產婆術」分三步進行:

最開始是蘇格拉底進行十分欠揍的諷刺。此舉意在讓被問者意識到自己的無知,並以謙遜的態度進行接下來的論辯;

緊接著在問答的過程中反覆詰難和歸納,使回答者在自相矛盾之中得出,逐步感受、摸索和歸納;

最後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思索,從個別的感性認識,上升到普遍理性認識,獲取知識。

「產婆術」與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異曲同工,殊途同歸,兩位偉人都看到了「啟發」的重要性。

同時,蘇格拉底的這種方法,在西方哲學史上是最早的辯證法形式。


作為活在學生口中的偉人,蘇格拉底如何度過了「牛虻」般的一生

「唯一的智慧就是知道你的無知」



「美德即知識」的另一種理解

很多人覺得蘇格拉底經典觀點「美德即知識」,是在強調美好的德行即是一種知識,這種字面的理解其實是片面的。這句話的大前提是「美德是知識的條件」,結論是「德行可教」。這種主張不僅否定了當時盛行希臘的道德天賦的觀念,而且賦予道德一種普遍的基礎。


作為活在學生口中的偉人,蘇格拉底如何度過了「牛虻」般的一生



關於柏拉圖的趣聞野史

蘇格拉底不僅是舞文弄墨的哲學家,亦是舞刀弄槍的勇猛戰士。據記載,他曾三次作為重裝步兵,參軍作戰,跟《血戰鋼鋸嶺》裡的軍醫似的,救治了很多傷兵。

關於蘇格拉底的得意門生柏拉圖,有兩個廣為傳頌的典故:

蘇格拉底曾在上課的第一天讓學生每天甩臂三百次,一年之後詢問有誰堅持了下來,學生皆搖頭,唯有一人目光堅定地舉起了手,此人即為柏拉圖。

另一個是關於蘋果的故事。蘇格拉底拿著蘋果問空氣中有什麼味道,重複三次,學生都回答有蘋果的清香,只有一人沒有作答。蘇格拉底揭露真相:蘋果是假的,根本就沒有味道。沒作答的學生,便是柏拉圖。


作為活在學生口中的偉人,蘇格拉底如何度過了「牛虻」般的一生



蘇格拉底自詡「牛虻」,意在使雅典——這座城市,蘇格拉底將其比作肥大、懶惰、貪睡的駿馬——保持清醒。

但他也因為針砭時弊的思想,落得了受審入獄,飲鴆身亡的下場。

即使在他的總角之交、雅典鉅富克里同極力願意重金免除蘇格拉底一死的情況下,他仍決定毅然赴死。在他的價值體系中,法律和規則大於一切,死亡既可自證清白,亦可大義凜然的殉道。


作為活在學生口中的偉人,蘇格拉底如何度過了「牛虻」般的一生


究其一生,蘇格拉底一直在強調自己的「無知」。短短七十載,他未曾留下一部著作。他的言行和思想,大多出自學生柏拉圖和色諾芬的著作。「無知」或許是一種自謙,亦或許是面對浩瀚無窮的宇宙和紛繁複雜的命運,發自內心的中肯評價,我們都不得而知。

在滾滾歷史長河中,這位古希臘聖賢彷彿一顆柔潤的鵝卵石,浸在靈魂、真理、教育、倫理諸多細小的砂石之中,任水流從兩側經過,始終保持堅定不移姿態,與日月同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