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时代,更多的是无奈:重读《人生》,忆青春年少

前言:让我们重回上世纪八十年代。也许你还年轻,那个时代对你可算遥远,但对于现在活着的,许多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的人们,只要经历过那个年代,记忆中都会有着挥之不去的印象。有苦,应该也会有甜。尽管那甜不是真正的甜,而是相比于苦,另外的一种滋味。

路遥去世(1949---1992),似乎转眼,却已经将近三十个年头,这个新中国的同龄人,生前饱尝磨难,死后其作品几乎有空前绝后之势。因为什么?我想无非是其文字中有着奋斗精神,正好符合z旋律,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正能量吧。

有人认为,伟大的文学,应该产生于适宜它产生的时代里。如果认为,路遥的作品可以算作伟大的文学,可是,他的那个时代,能够算是适宜产生那样的文学吗?也许正是。

无疑,能够触动人心灵的作品,才能算是成功的作品。至于是否伟大,恐怕只能交给时间去评判。而不同的时代,恐怕会有不同的评判标准。

我曾经多次思考过人生这篇小说,今天想再谈点自己的看法。

艰难时代,更多的是无奈:重读《人生》,忆青春年少

一.八十年代的青年

机缘凑巧,我订了那一年的《收获》杂志,不仅是这杂志,我还订有《青年文学》。于是,发表不久,我便很快读到了那篇《人生》的小说。实在地说,那时我对这个作者的名字很陌生,对他并不了解,不知道他是何方神圣,更不知道他的年龄。

艰难时代,更多的是无奈:重读《人生》,忆青春年少

那个年代,对于作家,只要能发表文字的人,人们都有着崇高的敬意,佩服+羡慕,觉得他们头上有着一层光环,真的认为他们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尽管那时候我的年龄不大,16岁,刚刚走出校门,而且也是农村人,正好与小说中的人物,高加林,处于相同的处境,没有考上大学,或者说,没有走出农门。因为那个时候读高中,无论考上什么学校,乡下孩子都可以说是脱离了农门,就是说从此以后离开了农村。否则,哪里来,还是得回到哪里。于是,没有考上任何学校的高加林,只能回到他的穷山村。我也只能回到我那时常称作穷乡僻壤的家里。

起初的归家,真有点让人抬不起头来。回家不久,我就改写了廉颇的那首词,用毛笔写好,贴在自己房间的床头。后面两句是:少年落第,尚能奋起?想能以此鼓舞自己,激励自己,鞭策自己。

作为农家子弟,既然读书没有找到出路,尽管心中很失落,其实我的几个班同级的所有同学,都没有考上任何学校,心里也没有什么不平衡。回家几天后,我就开始了田间劳作。如我的父母那样,每天吃过了早饭,我也会戴一顶草帽,有时候是扛着锄头,有时候是担着堆肥,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的生活。

但我从小就是一个好幻想的人,也喜欢读书,当然,那些书籍是课外书籍。因此对很多作家都比较熟悉。而那个时代,正是知青文学大放光彩之时,伤痕文学也很流行,但伤痕文学更多的是城里年轻人的忧伤,而知青文学,则反映的是城里的那些初中高中的年轻人,去到农村的生活。收获杂志上,几乎每期都会发表这类文字。我读过几篇王安忆的短篇和长篇小说。长篇印象最深的是《六九届初中生》,短篇的很多名字都忘记了。我并且知道她是作家茹志鹃的女儿,而茹志鹃似乎是《收获》的编辑,茹志鹃有过一篇小说在那本《重放的鲜花》小说集中,我也读过。而这期的杂志上便有王安忆的一篇小说。

艰难时代,更多的是无奈:重读《人生》,忆青春年少

所以虽然我年少,却对文坛并不陌生,而且对那些知青小说作家特别熟悉,也很爱看他们的作品。像叶辛,梁晓声,王安忆,史铁生等等,那时候已经可算是大名鼎鼎。之所以说这些,我是想证明路遥这个名字对于我实在是不熟悉,几乎是没见过。

当读过《人生》,甚至很长时间我都有一种错觉,以为路遥是我的同龄人,否则怎么可以写出这种文字。当然我后来知道他做过教师,对年轻人比较了解,但那时我确实认为路遥是我的同龄人呢。

尽管每天白天要在地里劳作,但夜晚是属于我的。收工回到家里,我总是呆在房间,天黑了,便点亮油灯。在灯光下,放飞自己的心,去到读的书将我带到的远方。我是那种清高的人,几乎极少与村里的人来往,总觉得没有时间浪费。虽然父母也认为我不再在学校读书,就应该把心放在眼前,回到现实中,应该关心每天该干什么,而再读书,显然会浪费灯油钱。但我任凭大人嘲讽,村里人异样的眼光,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总做着为理想而奋斗的梦。

实在地说,那时在学校时,我曾经给青年文学投过稿,现在想来,仍觉得是不知天高地厚。那是一首十四行的诗。如今我仍记得那开头的几句:

胸膛中火山般的激情

能燃烧在大地的何处

理想中最辽远的梦境

何时抵达命定的彼岸

……

当然是稚气之作,想不到编辑原稿奉还,有过几行字用笔又涂抹了,我想编辑应该是本想说点什么,大约又认为不值得说,于是又涂掉了吧,我仅仅只是收到一纸油印的退稿信。

也许扯得有点远了,但这却是我从前真实的生活,也是那个时代走出校门,很多有梦想的人的写照吧。

二.关于《人生》

我想,现在的许多人,应该都读过这篇小说,因为《平凡的世界》的电视剧实在是广为人知,太吸引人了。其实平凡的世界那时出版并不容易,经过了几个编辑的手,也没有全部在巜花城》杂志发表。当然这又有点跑题,还是说人生吧。

艰难时代,更多的是无奈:重读《人生》,忆青春年少

当我从邮递员的手中,接过这本杂志,尽管人生在杂志中排在最前面,我却最开始读的并不是这篇,而是后面何士光的一篇草青青。因为我已读过何士光的几篇小说,算是对他比较了解,觉得他的文字清新脱俗,娓娓道来,充满着诗情画意。既然那时我的身份已经是农民,也就只能是在空闲读书了。记得人生我是在收到杂志几天后才看的,当然读后便感到了震撼,甚至认为就是写的我,尽管高加林的经历并没有多少与我相同,但所有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我都可以感同身受!而那个年代,很少见到这类反映现实的作品。

艰难时代,更多的是无奈:重读《人生》,忆青春年少

甚至读过小说,我还产生过可笑的冲动,想要写一封信对作者表示感谢,认为他写出了我们时代的心声。当然也只不过在心中有这想法,并没有真正去做。记得很快这小说就拍成电影,更是引起了轰动。

艰难时代,更多的是无奈:重读《人生》,忆青春年少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城市与农村,有着巨大的差别。农村人看待那些吃商品粮的人,简直如同仰望星辰,似乎永远遥不可及。尽管很多的小镇,也就散布在农村中,可对于他们的户口,实在是羡慕嫉妒恨,真觉得那些人就是命好!他们用不着像农村人那样风吹雨淋,每个月都会拿工资,这个月完了下个月又会有,似乎根本上不用操任何心。真想什么时候自己也能过上那样的生活!

翻动着泛黄的书页,记忆中又泛滥开过去的岁月。日月如梭,岁月如歌,我仿佛又见到那个在学校被人顶替的高加林,落魄地在家里无所适从。书中有过这样的文字:命运如果让他当农民,他也许会死心塌地在土地上生活一辈子,正是因为不能再当老师,心有不甘,却又无法改变,力不从心才让人悲从中来。你有再大的本事,却没有施展的舞台,也没有用武之地,而且是不服也得服。其实

人生是一曲悲歌,却被很多人认为受到了鼓舞。

从小说中描述的高加林学生时代,可以看出,那时想要考上大学是多么困难。高加林读书的学校是县城中学,他在班上是学习委员,成绩当然不会很差,还有那个班长黄亚萍,他们最后都没有能走进高等学府,而且是整个班没有一人能考上大学,可见那时的大学是多么难考了。

艰难时代,更多的是无奈:重读《人生》,忆青春年少

当然这并不是小说的重点,该小说讲述的是爱情故事,有着悲欢离合,其实更多的是无奈。小人物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虽然你有才华,却没机会去施展,也就只能听凭命运的摆布。后来因为叔叔的关系,高加林又去到县城,过上了风光的生活,却抛弃了乡下女子巧珍,爱上了同学亚萍。如果没有遭到人举报,高加林与黄亚萍原本是可以幸福快乐地结婚生子,度过美好人生。谁知会又一次失去工作,不得不回到家乡。他们在一起的基础不存在了,也就只能劳燕分飞。但那些感情纠纷并不是我关心和感兴趣的事情。

人生之后,现实是中国改革开放,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渐渐地人们开始过上了好日子。

三.致敬路遥

路遥在获得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发言:我们的责任不是为自己或少数人写作,而是应该全心全意全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我国各民族劳动人民,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壮丽的生活,也用她的乳汁哺育了作家艺术家。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常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此而歌唱。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我们才有可能把握社会历史进程的主流,才有可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

这是路遥说过的话,他也用作品证明了。他还说过:希望将自己的心灵与人世间无数的人沟通。是的,他通过自己的文字,直达人心,写出了人们的心声,触动了人们的灵魂,让普通的大众,觉得他实在配得上伟大的作家!

路遥是因为《人生》,才名噪一时,广为人知。在此之前,真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名字。至于后来的《平凡的世界》,更是让其声名远播。假如不是因为其英年早逝,如果他能得到诺奖,一定不会引起太大的争议,更不会有人认为什么德不配位,而只会让人觉得实至名归。因为他的作品是现实的写照,反映的是人民的心声。

42岁,应该是人生中年富力强的黄金年龄,对于作家,应该正好是收获期,可以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却由于贫病,这个当代深受人们敬佩的作家,不幸离开了人世,实在让人惋惜。此时距其创作《人生》,正好十年,而《平凡的世界》,也获得茅盾文学奖不久。

艰难时代,更多的是无奈:重读《人生》,忆青春年少

结束语

去年路遥的祭日,我写下了下面的文字:

我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本没有资格在今天提起你的名字,却因为始终热爱你,忍不住还是说点什么。

作为一个自认为的读书人,你的作品,至少大部分我都读过。以你的年龄,实在可算是我的前辈,你大我一十六岁,不是我同时代的人,你的文字,却与我的年龄相关,甚至让我误以为你是我的同龄人。也可以说你的作品是与时俱进,反映着时代的心声。正是如此,你才会受到许多人的喜爱吧。

当你发表《人生》的时候,正好是我走出校门之时。尽管你的作品中描写的是黄土高坡,我的家乡则是平原湖泊,但人们的心灵是相通的。所以我把你小说中的主人公当作是我自己,他的经历让我感同身受,内心产生了巨大的震撼。

作品中最大的关注就是城乡差别,身处农村的我,真觉得自己的人生充满着屈辱,多么想自己也能成为城市人,但知道,那就是做梦。

是的,那个时代的农村人,对城市充满着向往,却又感到天堑难越。我可算是一个有梦想的人,从来就有着自信,无论身处何方,总是难忘梦想。但如今,年过半百后,早已把梦想当作虚荣,早已坦然面对现实。

只是,有时想到你,觉得你那么早结束生命,对于你,应该算是某种解脱。我不迷信却相信天命,天命难违,我认为上天早为人们安排好了该走的路,可以走的路,既然你活着时那么艰难,还有什么必要再活在这个世上?

你曾经有过荣耀,却并没有让你在世时辉煌,更没有改变你的生活。可以说你是在贫病中离开人世,真不知道你生命的最后可有眷念?

你为这世界创造过经典,而且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湮灭,可以说你的作品深入人心,活在人们的心中。

将近三十年过去,还有那么多人记得你,说明你的作品可算是伟大的作品,写出伟大的作品的人,当然也可算是伟大的作家!无论别人怎么看你,在我的心里,你始终是伟大的作家。

今天,我写下这样的文字,向你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