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秦漢文化: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古中國的統一大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到公元220年東漢滅亡,在這幾百年間是中國歷史大一統時期。

時至今日,“漢人”仍為多數中國人的自稱,而華夏族逐漸被稱為“漢族”,華夏文字亦被定名為“漢字”。西漢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為當時和日後的中原王朝以及東亞地區的社會主流文化。

漢宣帝時期,鄭吉迫使匈奴逐日王降漢,大破車世國,驅逐匈奴在西域勢力,設置西域都護府,使得西域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南匈奴降漢,北匈奴單于被陳湯斬殺於康居,發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時代強音。下面我們先從秦代文物說起,說起秦代給我們就下印象最深的文物當屬兵馬俑了!

中國秦漢文化: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兵馬俑

兵馬俑

兵馬俑是秦國龐大軍隊的縮影。秦始皇即憑藉著強大的武裝力量,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兼併了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根據已發掘的部分資料推算,兵馬俑坑總共約有兵馬俑8000餘件,其中戰車130餘乘,架車的陶馬500餘匹,騎兵的鞍馬110多匹,各類武士俑7000餘件。陶俑、陶馬的大小猶如真人真馬。可見當時的燒陶技術的先進,因為秦之後再也沒有出現過類似的精美絕倫的陶俑。

中國秦漢文化: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陽陵虎符

陽陵虎符

如果說兵馬俑是秦國龐大軍隊的縮影,那麼陽陵虎符便是秦始皇調動軍隊的憑證,用青銅鑄成臥虎狀,可中分為二,虎的左、右頸背各有相同的錯金篆書銘文12字:“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意為此兵符,右半存皇帝處,左半存駐紮陽陵(今陝西咸陽市東)的統兵將領處;調動軍隊時,由使臣持右半符驗合,方能生效。
符節是中國古代朝廷傳達命令、徵調兵將以及用於各項事務的一種憑證。目前所見最早的符節是戰國時期的。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中國秦漢文化: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又叫“東漢銅奔馬”1969年10月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雷臺漢墓,而這匹馬是以來自西域的汗血寶馬為原型,汗血寶馬是當年漢武帝謀求改善騎兵部隊作戰效能、抵抗匈奴入侵從西域引進的,而且造型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現藏於甘肅省博物館。

中國秦漢文化: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馬踏匈奴

馬踏匈奴

馬踏匈奴又名“立馬”高1.68米,長1.9米,是漢朝驃騎將軍霍去病墓石刻,是留存至今的一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石雕作品。表現的是一匹屹立著的高大戰馬,右腳踏著一個仰臥的匈奴。足以見得當年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的豪情壯闊!經此一戰,匈奴被漢軍在漠南盪滌,匈奴單于逃到漠北,“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長久地保證了漢帝國西北邊疆的安寧。

中國秦漢文化: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西漢直裾素紗襌衣

西漢直裾素紗襌衣

西漢直裾素紗襌(dān)衣,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它代表了西漢初養蠶、繅絲、織造工藝的最高水平。這件素紗襌衣中,襌衣用紗料製成,因無顏色,沒有襯裡,出土譴冊稱其為素紗襌衣。此襌衣僅重49克(還不到一兩),薄如蟬翼,輕若雲煙,甚至可以摺疊放進一個火柴盒裡。足以見得當時紡織技術巔峰!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中國秦漢文化: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青銅卡尺

青銅卡尺

卡尺的發明者是新朝的開國君主“王莽”,而是“新朝”之物,但更多人喜歡將其歸結於兩漢之物。卡尺上有計量刻度,外形上與遊標卡尺相似,可以說是遊標卡尺的原型,可以想象兩千年前的“遊標卡尺”有多逆天。(這卡尺加上王莽的事蹟,使得讓人懷疑真的存在穿越時空嗎?)現收藏揚州市博物館藏。

中國秦漢文化: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東漢綠釉陶樓

東漢綠釉陶樓

東漢綠釉陶樓,1976年出土於安徽渦陽大王店。此樓分四層,上層為鼓樓,第二層是舞臺。舞臺三面封閉,分前臺和後臺,有上、下場門,前臺有五個伎樂俑正作表演或伴奏。此樓的發現,不僅把中國戲臺史的起點從公元10世紀的北宋提前到公元3世紀的東漢末年,而且打破了封閉式戲臺來自西方的觀點,意義重大!

秦漢時代是中國封建時代的開端,也是中國社會轉型期,中國文化整合期。這一時期形成的國家治理體系,不僅深刻影響著中國的歷史進程,也決定了以後中國文化的基本格局。

秦漢時代更是中國時代的強音!整個國家版圖逐步擴大,民族性格義勇、豪邁、尚武,但從秦漢之後尚武性格開始慢慢走向衰弱,而到了宋代,開始抑制武人,這一社會觀念一直持續到明代中期。不過“尚武”的精神早已融入我們的血脈之中。我們依然可以發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時代強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