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帝國是如何在永嘉之亂中,走向了崩潰和滅亡的?

前言

在經歷了司馬懿、司馬昭兩代苦心經營後,在司馬炎這一代終於得以建立起自己的帝國。公元266年,已經完全墮落成傀儡的魏帝曹奐不得不將皇位禪讓與司馬昭之子司馬炎。至此,曹魏宣告滅亡,接替曹魏屹立在北方的帝國變成了晉帝國。因公元317年琅琊王司馬睿在建康建立起了新的帝國,國號仍然為晉。所以為了區分,前者司馬炎建立的晉國通常被稱為西晉,而司馬睿的晉國則被稱為東晉。

西晉帝國是如何在永嘉之亂中,走向了崩潰和滅亡的?

司馬懿劇照

公元291年,西晉王朝內部發生了八王之亂,這場戰爭的本質是皇族成員為了爭奪統治權而引發的。前後共持續了十六年的內戰嚴重摧毀了西晉的國防力量和經濟基礎,使西晉帝國開始不斷向後倒退,國力也因此一蹶不振。

八王之亂雖然嚴重打擊了西晉王朝的國力,但百足大蟲死而不僵,搖搖欲墜的西晉依然能夠勉強維持。但直到公元307年永嘉之亂的發生(因發生在晉懷帝執政期間,而當時的年號為永嘉因此得名),才徹底宣告了這個帝國的瓦解和滅亡。

西晉帝國是如何在永嘉之亂中,走向了崩潰和滅亡的?

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畫像


永嘉之亂前的天下大勢

探析西晉為何會敗亡於永嘉之亂這個問題之前,有必要需要對八王之亂後的西晉現狀進行一定程度的解析。在西晉王朝剛剛建立之初,整個國家都還處於正常狀態。雖然晉帝不斷髮動對外戰爭,但都未對國力造成太大的影響。但是八王之亂爆發後,參與反叛的諸侯王全部將自己能夠調動的軍隊投入了戰場,並使出了渾身解數只為了獲得最終的勝利。

在長達十六年的內戰中,國內的經濟生產基本上進入了停滯狀態。百姓為了不被捲入戰亂之中只要離開祖祖輩輩生活的家鄉,在帝國境內四處流浪,一時間國內流民的數量成倍增加。而流民的增加也就意味著農民離開了土地,耕作種植更是無法進行,使西晉王朝的經濟更加惡化,而百姓的食物來源也更加匱乏,整個西晉的百姓就這樣從光明走進了黑暗。

西晉帝國是如何在永嘉之亂中,走向了崩潰和滅亡的?

八王之亂形勢圖

十六國時期成漢政權的領導者李特原本居於洛陽,為了躲避戰火只好長途遷徙進入了蜀地,並以此為根據建立起了成漢政權。在此僅進行簡單提及,不做過多贅述。

公元307年,晉懷帝司馬熾繼位為帝,東海王司馬越攝政,宣告著八王之亂的告終。對此《晉書·帝紀》中有著相關記載:

"光熙元年十一月庚午,孝惠帝崩。···癸酉,即皇帝位,大赦,尊皇后羊氏為惠皇后,居弘訓宮,追尊所生太妃王氏為皇太后,立妃梁氏為皇后。十二月壬午朔,日有蝕之。···辛丑,以中書監溫羨為司徒,尚書左僕射王衍為司空。己酉,葬孝惠皇帝於太陽陵。李雄別帥李離寇梁州。永嘉元年春正月癸丑朔,大赦,改元,除三族刑。以太傅、東海王越輔政,殺御史中丞諸葛玫。"

西晉帝國是如何在永嘉之亂中,走向了崩潰和滅亡的?

晉懷帝司馬熾畫像

上述史料中所提到的新帝便是晉懷帝司馬熾,而名為輔政的東海王司馬越實際上是攝政,是西晉帝國實際的控制人,晉懷帝司馬熾僅僅是個傀儡皇帝而已。

雖然八王之亂終於得到了結束,但是此時的西晉朝廷已經基本無法再控制帝國境內絕大多數地區,皇帝的地位一落千丈。此時的西晉已經存在分裂的徵兆,但朝廷還能夠勉強維持統一的局面。

在八王之亂髮生的同時,帝國境內許多少數民族開始脫離晉廷的控制,獨立並建立起小規模的割據政權。同時,中原的變亂也讓匈奴人看到了機會。匈奴人劉宣和劉淵想要藉助這個機會侵略西晉帝國的領土,進而擴大自己的統治範圍,這就為後來的永嘉之亂埋下了伏筆。

西晉帝國是如何在永嘉之亂中,走向了崩潰和滅亡的?

永嘉之亂人口南遷示意圖

劉淵自立稱帝,嚴重威脅西晉的國家安全

劉淵的身份是南匈奴單于的孫子,冒頓的後代。在其父親死後,劉淵就成為了南匈奴的首領。劉淵雖然是匈奴人,但身上卻有著漢族血統。早在西漢初期,漢高祖劉邦曾經為了和匈奴結成姻親之好,於是將一名皇族公主送到匈奴和親,成為單于冒頓的夫人。當時劉邦曾經和冒頓約定,冒頓的後人必須都冠以劉姓,以示漢族與匈奴之間的親密友好,這也是劉淵劉姓的由來。

西晉帝國是如何在永嘉之亂中,走向了崩潰和滅亡的?

漢趙政權的創始人劉淵

東漢末年至三國期間,曹操將劉淵一族安置在瞭如今山西境內,並劃分為五部以求割裂匈奴人的勢力。在這段時間裡,這五部匈奴人都一直安分守己,和魏廷保持著良好的關係,二者你來我往,和平共處。但問題就出現在這裡,這五部匈奴人因居住在中原附近,所以一直能夠及時得到魏(晉)國內的種種消息,這才給了劉淵在八王之亂後發動永嘉之亂提供了良好的反應機會。

八王之亂髮生時,劉淵曾經向司馬穎表示自己願意和他站在同一戰線上,司馬穎也求之不得。畢竟在這亂世之中,多一支兵馬就多一分勝算。劉淵藉助這個機會光明正大招兵買馬,卻沒有引起司馬穎的任何懷疑。很快劉淵的勢力就得到了急速膨脹,為他後來的侵略活動奠定了重要基礎。

西晉帝國是如何在永嘉之亂中,走向了崩潰和滅亡的?

漢趙時期的建築

公元304年,劉淵自立為王,定國號為漢,年號為元熙。劉淵表面上僅僅是稱王,但實際上已經是名副其實的皇帝了。後世為了方便區分,於是通常稱其為漢趙。《晉書·載記》中曾有過相關記載:

"永興元年,元海乃為壇於南郊,僭即漢王位,下令曰:'昔我太祖高皇帝以神武應期,廓開大業。太宗孝文皇帝重以明德,昇平漢道。世宗孝武皇帝拓土攘夷, 地過唐日···'乃赦其境內,年號元熙,追尊劉禪為孝懷皇帝,立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立其妻呼延氏為王后。置百官,以劉宣為丞相,崔遊為御史大夫,劉宏為太尉,其餘拜授各有差。"

西晉帝國是如何在永嘉之亂中,走向了崩潰和滅亡的?

蜀漢後主劉禪畫像

從上述史料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便是劉淵是以漢室正統的名義開國稱王的。在這段文字中,劉淵稱漢高祖劉邦為"昔我太祖高皇帝",明顯是把自己當做了劉氏宗親。為了追求政權的合法性,劉淵索性認定自己為蜀漢後主劉禪的繼承人,並仍然以漢為國號,足可見他是把自己當作流落在外的宗室子弟了。

在筆者看來,劉淵的進攻無疑對正在苦苦支撐的西晉帝國帶來了絕望,早在八王之亂時,帝國境內的精銳之師都已經消耗殆盡。而為了恢復生產,減少軍費開支,更是沒有足夠的軍隊正在處於待命狀態。再加上劉淵此次並非從塞外而來,而是從山西起兵攻向洛陽,西晉更是沒有足夠的戰略縱深來拖垮漢軍的進攻,以至於戰爭開始不久,京都就受到了嚴重的威脅。

洛陽失守,西晉滅亡

劉淵稱王的消息一經傳播就使西晉朝廷感覺到了恐慌,晉廷立刻派遣幷州刺史司馬騰起幷州兵討伐劉淵,然而雙方的第一場交戰就以晉軍完敗而告終。漢趙軍(以下簡稱漢軍)首戰告捷,大大鼓舞了國內軍民的士氣。劉淵也藉此機會深入幷州境內,奪取了大量晉屬城池,其領地規模也在不斷擴大。

次年,不甘心失敗的司馬騰再次派遣大將圍堵漢軍,不求將漢軍全殲,只求能夠將其驅逐出幷州境內,否則身為幷州刺史的司馬騰一定會受到朝廷的嚴酷處罰。可惜的是,晉軍與漢軍共戰四場,四場全部以晉軍失敗告終。

西晉帝國是如何在永嘉之亂中,走向了崩潰和滅亡的?

漢趙第三任皇帝劉聰

連戰連捷的劉淵意識到,此時已經是進攻西晉核心的最佳時機,於是於公元308年從王位登上帝位後就發動了對西晉帝國的全面進攻,再也不是僅僅侷限於在山西境內了。劉淵對洛陽的進攻共有兩次,第一次派遣了自己的兒子劉聰親率大軍兵犯洛陽,不但無功而返,還折損了大部分將士。劉淵並未責備劉聰,而是決定整頓兵馬由自己親率出征。

冬季時分,劉淵舉全國精銳抵達洛陽城下並團團圍住,大有一戰定乾坤之勢。但京都被圍讓洛陽城內的軍民陷入了絕境,但這也激發了城內軍民求生的慾望。在隨後的幾場戰役中,漢軍基本上沒有佔到任何便宜,反而頻頻被晉軍所擊垮。無奈之下,劉淵只好放棄攻城撤回本土。兩年後,憂鬱的劉淵撒手人寰,離世前將皇位傳給了劉和,而漢趙也從此時開始陷入了內亂之中。

西晉帝國是如何在永嘉之亂中,走向了崩潰和滅亡的?

今天的洛陽古城

劉和繼位後不久便因宮廷政變死在了亂軍之中,劉聰則成為漢趙的新一任統治者。劉聰繼位後不久就再次兵發洛陽,這次終於將洛陽攻陷。《晉書·載記》中曾有相關記載:

"署其衛尉呼延晏為使持節、前鋒大都督、前軍大將軍。配禁兵二萬七千,自宜陽入洛川,命王彌、劉曜及鎮軍石勒進師會之···王彌、劉曜至,復與晏會圍洛陽。時城內飢甚,人皆相食,百官分散,莫有固志。宣陽門陷,彌、晏入於南宮,升太極前殿,縱兵大掠,悉收宮人、珍寶。曜於是害諸王公及百官已下三萬餘人,於洛水北築為京觀。遷帝及惠帝羊後、傳國六璽於平陽。"

然而劉聰並沒有定都洛陽的意思,而是繼續發兵征討已經遷都並在長安稱帝的司馬鄴。公元316年長安城破,晉愍帝司馬鄴被俘,正式宣告了西晉帝國的滅亡。

西晉能夠在帝國末期苦苦堅持,抵禦漢趙的攻擊長達九年實屬不易,這也印證了衰弱的西晉仍然是"百足大蟲死而不僵"。但是,西晉終究還是無法抵擋來自漢趙的連續侵略,不得不走上了遷都的道路。即便如此,也沒有能夠恢復西晉帝國的元氣,終究還是無法逃避亡國的命運。

西晉帝國是如何在永嘉之亂中,走向了崩潰和滅亡的?

西晉末代皇帝晉愍帝司馬鄴


結語

西晉八王之亂雖然給西晉帝國帶來了重創,但中原一統的局勢並沒有因此發生太大改變。即便統一的表象下已經暗藏分裂,但晉廷猶在,依然可以保證帝國不會淪落到四分五裂的境地中去。但是永嘉之亂卻徹底打破了這一局面,奄奄一息的西晉帝國再也無法勉強維持自己的統治,最終只能夠在戰火之中走向滅亡。而西晉一倒下,就有許多的割據政權拔地而起,使一統的局面徹底崩壞,也讓後世的諸多王朝想要恢復一統局面變得更加困難。

永嘉之亂髮生後,琅琊王司馬睿在建康重新建立起了東晉帝國,北方的許多百姓和士族不願生活在這些割據政權之下,於是紛紛南下投奔,想要在東晉重新找到"家"的感覺,這便是"永嘉南渡"。

永嘉之亂直接引發了永嘉南渡,促使經濟中心從北方轉移到了南方,北方先進的生產力和文化也紛紛流向南方,促進了南北方文化和科技的交流,也間接促進了東晉帝國的"繁榮"。但是,東晉帝國畢竟是一個偏安政權,雖然一心想要收回西晉舊土,但無奈實力不足只好作罷,最終也沒有逃過亡國的命運。


參考文獻:

1.《晉書·帝紀》

2.《晉書·載記》

文章內容來自今日頭條號:鈞儒歷史 100%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