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批的"17種釉彩大瓶"實為仿品 故宮講解員為真品"瓷母"正名

乾隆造的“大花瓶”真的這麼醜嗎

  被批審美惡俗的“17種釉彩大瓶”實為仿品 故宮講解員為真品“瓷母”正名

被批的

  故宮工作人員製作的“瓷母”示意圖

  近日,因央視《國家寶藏》節目成為“文物網紅”的“清乾隆各種釉彩大瓶”成為眾多微信公眾號的寵兒,這個全身分佈著17種釉、彩,外號“瓷母”的瓷瓶,讓許多網友辯論起乾隆的審美。但是故宮博物院瓷器館志願者講解員張甡發現,許多公眾號上使用的“瓷母”圖片並非故宮博物院所藏的真品照片,而是一件有著不少差別的“李鬼”瓷瓶。張甡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他發現這張錯誤圖片不但被眾多公號轉載,還出現在“瓷母”的百度百科上,給很多人造成了誤導。8日晚,他將一張自己製作的“瓷母”講解圖發到了網上,“將真、假‘瓷母’一對比,很多人說覺得乾隆皇帝的審美也沒那麼糟糕了”。

  網友:“瓷母”底座也算一種釉彩?

  自稱“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一定不能容忍的是,200多年後,他精心設計的一件集合了17種釉、彩,前無古人的大瓷瓶會被一個仿品代替,成為人們口口相傳的“土醜審美大花瓶”。

  近日,央視《國家寶藏》講述了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乾隆各種釉彩大瓶”,這件目前擺在故宮瓷器館正廳入口處的大瓷瓶因為器身自上而下裝飾的釉、彩達17種之多,被很多瓷器愛好者稱為“瓷母”,被認為是中國古代制瓷工藝的巔峰之作。

  而“瓷母”也很快成為文物“網紅”,很多網友都在辯論這款“大雜燴”式的瓷器好不好看。一些微信文章也通過圖片告訴網友,這件瓷瓶的審美與其他素雅的瓷器相比,究竟差在哪裡。

  但細心的網友發現,微信文章上的圖片很奇怪:“瓷母”從上往下數第三層釉為“仿汝釉”,彩畫下方的一圈釉彩為“仿哥釉”,按照這張圖的說法,“瓷母”的底座“紅木鏤空手雕平安如意座”成為“瓷母”的第17種釉彩。“17種釉彩怎麼會包括瓷瓶的底座?是不是哪裡弄錯了”?

  故宮博物院陶瓷館、鐘錶館志願者講解員張甡曾跟著《國家寶藏》節目組一起創作了“瓷母”的講解故事,他告訴北青報記者,這張被廣泛傳播的“瓷母”圖片是錯的,“這張圖片裡的‘瓷母’本身也不是真的,而是一件現代仿品”。

  講解員:感覺“辣眼睛”

  10日,張甡在接受北青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他在配合央視的《國家寶藏》節目錄制時,就曾經看到過網傳的假“瓷母”講解圖,“當時我看到這張圖,就覺得很‘辣眼睛’,後來看到很多公眾號都在用這張圖,甚至百度百科上也用的這張圖,就覺得實在是不能忍了”。北青報記者發現,根據百度百科的詞條歷史,10日下午前的“清乾隆各種釉彩大瓶”的配圖確實是網傳的假“瓷母”圖片,這張照片中的“瓷母”與故宮博物院官網發佈的真“瓷母”圖片在多處釉彩的顏色上有明顯不同。

  9日晚,張甡在其個人微博上發佈了一張自己製作的圖片,對網傳的“李鬼瓷母”講解圖進行了更正。根據這幅圖,假“瓷母”圖中的“仿汝釉”實為“仿哥釉”,“仿哥釉”實為“仿官釉”,根據張甡製作的“瓷母”講解圖,“瓷母”的所有釉、彩加起來不多不少正好17種。

  除了標明17種釉、彩的名字及其位置,張甡還分別註明了各種釉彩的燒製工藝。如“瓷母”的“仿哥釉”是一種“高溫單色釉”,瓶頸上的“青花纏枝蓮”是一種高溫釉下彩,瓶身的“粉彩開光吉祥圖案”是“低溫釉上彩”。

  張甡告訴北青報記者,燒製工藝是瓷器科普中的一項基本內容,對於“瓷母”這樣的作品來說,還有特別的意義,“‘瓷母’的燒製工藝是先燒溫度高的釉彩,再燒溫度低的釉彩,這樣,每燒到下一級溫度時,由於溫度較低,就不會將以前燒好的高熔點釉層給燒壞了”。但張甡表示,原理雖然簡單,實際操作卻很繁複,它要求窯工對每種釉彩的燒造溫度和窯室中的遊離氧含量有精確的把控,才能進行精確的燒造次序排序。

  國家文物局:長知識要長正確

  張甡的講解圖發佈後,引發網友熱議並轉發,截至北青報記者發稿時,轉發已超1萬次,“以前看百科上的照片,覺得‘瓷母’和故宮看到的不一樣,以為是色差,沒想到根本不是‘本尊’”。 北青報記者查詢百度百科後發現,清乾隆各種釉彩大瓶詞條下的講解圖在10日下午被更換為張甡發佈的講解圖。

  國家文物局官方微博10日也轉載了張甡製作的講解圖和微博,表示:“我們長知識要長正確的知識。”

  此前,有的網友認為“乾隆各種釉彩大瓶”的審美“又土又俗,瓷器還是應該以素雅為佳,這樣的瓷器,完全是個大雜燴,也可看出乾隆的審美是‘農家樂’水準”。另一批網友認為,審美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這個瓷瓶還是有一定的審美價值,“難能可貴的還有這個瓷瓶的燒造工藝,每種釉、彩都需要各自的燒造工藝,能存在這樣的瓷瓶本身就是歷史的一種美”。

  “這段時間,來瓷器館參觀的人明顯比以前多出來好多,很多人都是奔著‘乾隆各種釉彩大瓶’來的。”張甡對北青報記者表示,自己的講解圖發佈後,收穫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回應。“有的網友說,真‘瓷母’和假‘瓷母’的照片一對比,感覺乾隆的審美沒那麼醜,真假兩件瓷瓶的氣質明顯差了很多。我覺得,通過真假藝術品的對比,能夠提升網友的藝術品修養,當網友們說出這些話的時候,已經在成為一名藝術品鑑賞家的道路上邁出第一步了。”(文/記者 屈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