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人竟是从河南这个小城迁徙过去的,有屈原的诗为证

明月何曾是两乡,楚人之根在濮阳

孟晋 袁冰洁 史国强/文


湖北人竟是从河南这个小城迁徙过去的,有屈原的诗为证

援助湖北,濮阳人不含糊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濮阳人一边忙于自己的疫情防控,一边为湖北祈福,涓涓爱心源源不断从濮阳流向湖北。有人说,这是河南对湖北的情谊,是黄河对长江的情谊。但你知道吗,这也是我们“一家人”之间的情谊。

梦里依稀是故乡

了解湖北人和濮阳人的关系,不妨从屈原说起。

众所周知,屈原是楚国的士大夫,是典型的楚人。楚人是怎么来的?屈原作《离骚》时第一句就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这句话,实际上道明了楚人的来路:楚之先祖出自高阳。

高阳是谁?他就是“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颛顼。颛顼号高阳,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颛顼在濮阳完成了统一大业,濮阳由此被称为“颛顼之墟”。今天濮阳县的高城遗址,据考古专家考证,就是颛顼当年的都城。离濮阳仅十多公里的“二帝陵”,据说就是颛顼和帝喾的陵墓。

那么,荆楚大地又是怎样与颛顼的后人联系在一起的呢?这与古代部落的迁徙有关。上古时代,生产力低下,部落之间为争夺土地、食物等,相互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尤其是濮阳所在的中原一带,更是战乱频仍。一些部落迫于战乱,不得不迁徙。楚人,就是在这样大背景下,由濮阳出发,经过长期艰难的定居、离开、再定居、再离开,一步步迁往现在的湖北的。

《史记·楚世家》记载:“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高辛氏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之子陆终,生有六子,幼子名季连,芈姓,是楚之先祖。

楚之先祖季连,因战乱、灾害等因素,率部落迁徙到黄河以北的楚丘(今河南滑县东),并将芈姓部族改称荆楚。不久后,季连又迁到今山东曹县东南的楚丘,是为南楚丘。接着荆楚部族又向西南迁至熊(今河南新郑县),其后又向南迁至熊山。商朝末年,荆楚部族里出现了一位很有才能的首领——鬻熊,被周文王封为楚子,可算作荆楚立国之始。楚子立国建都之地,当在今陕西商县的楚山和楚水之间。

楚国虽然成了周王朝的一个诸侯国,却没有得到诸侯国的应有地位。周王朝对这个“蛮夷之邦”采取歧视态度,并多次出兵南征楚国。在周王室的军事侵逼下,楚人为求生存不得不继续不断向远处迁徙,一步步由北向南迁移,甚至迁徙到了云南、广西、贵州一带,成为“苗人”。后来,又因为生存环境、战乱、灾害等原因,迁到了荆州一带,并经过发展壮大,在此成就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代霸强——楚国,湖北由此也被称为荆楚大地。

屈原先祖源濮阳

战国时期楚人的杰出代表,当推屈原,具备“举世独浊唯我独清”的清雅品质。因屈原而诞生的端午节,成为国人的节日,也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文化物质遗产的节日。

作为楚国士大夫,屈原是楚国人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屈原的祖籍在哪里呢?濮阳市作家、文史学者刘恕人先生专门撰写了一篇文章《屈原故里考》。文章说,屈原故里目前大约有四种说法,分别为秭归说、江陵说、汉寿说和枝江说。上述几种说法中的“故里”,指的都是屈原的出生地和他生活过的地方,都不是他的祖籍。刘恕人认为,屈原的祖籍应在濮阳。他为此给出了如下理由:

一、《离骚》开头那句话话:“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古代士大夫对祖宗的认定是非常严肃的,屈原绝不可能胡说。二、高阳是颛顼的号,濮阳是颛顼之墟是中国史学界公认的,无可辩驳。三、在今天的清丰县有江渎庙,据说也和屈原有关。

其中第三条原因,刘恕人引用的是清丰县文史学者赵健刚的考证和研究。作为清丰人,赵健刚先生专门对清丰县江渎庙进行了实地考察,并查阅大量资料进行考证,写出了《清丰江渎庙为濮阳留下的屈原足迹》一文,曾在《濮阳早报》刊发。赵健刚在文章中说:“清丰江渎庙即为祭祀屈原而建。屈原出生于楚国,供职于楚国,最终投汨罗江以身殉国。为什么在千里之外的濮阳建庙祭祀他呢?理由只有一个,这里是屈原的祖根之地。”赵健刚经考证后认为,屈原在为官生涯中应到过清丰,“清丰一带是颛顼帝活动的中心区域,屈原饱览史书,通情达理,他出使齐国路过此地,驻足凭吊自己的祖先,也在情理之中。从《天问》中可以知道,屈原是十分喜欢拜谒先王神庙的。专家们认为,屈原很有可能来过今濮阳市,而清丰江渎庙或者是屈原唯一有依据驻足过的地方。”

龙乡流行荆楚风

1983年建市的濮阳,是河南省建市较晚的一个省辖市。在短短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濮阳迅速发展成豫北平原上的一颗“明珠”。濮阳的发展,离不开大量湖北人的支持。

提及濮阳的建市,我们最熟悉的一句话就是“因油而建,因油而兴。”1975年,位于濮阳县户部寨乡小濮州村的濮参1一井,随着一股工业油流冲天而出,宣告了一个大油田——中原油田的诞生。随后,全国各路“石油大军”,在石油部调遣下汇集濮阳,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

在前来参加石油大会战的多支队伍中,就有来自湖北江汉油田的队伍。笔者没能查出当时从江汉油田过来了多少人。但在中原油田内部一直有这样一个说法,那就是在油田20余万职工家属中,有四分之一是山东人,四分之一是河南人,剩下的二分之一是其他地方的人。这其他地方的人,主要是来自于甘肃的玉门、长庆油田,东北的扶余、大庆油田,华北的任丘、大港油田以及来自湖北的江汉油田。油田湖北籍书法家吴云彪介绍,据他了解,当时从江汉油田来的不下两万人,成建制的单位五个。同时,很多来参加中原石油大会战的湖北人,还把亲友带到濮阳,由此而生出很多在濮阳做生意的湖北人。以餐饮行业为例,“湖北餐馆”“湖北渔村”“热干面馆”等招牌,在濮阳随处可见,极大地丰富了濮阳人的口味,让濮阳成为一个多元文化聚集地。

这些湖北人,一开始来参加中原石油大会战,为濮阳的建设做贡献。后来索性留在了濮阳,他们的子女,成了中原油田人,成了濮阳人,用“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来形容并不为过。

除了亲身参与濮阳建设外,湖北人还用另一种方式为濮阳做着贡献,那就是教育。作为高校拥有量占据全国第三位的城市和九省通衢之地,武汉市每年都会迎来大量来自濮阳的莘莘学子。在湖北求学的濮阳学子们,学成归来后参与家乡建设,也算是湖北对濮阳建设的另一种支援。

高阳之后共担当

几千年过去了,很多人早已忘记了楚人曾经的来路,对于楚人祖先是颛顼的事实,可能并不是每一个都了解。今天的湖北人,在口音、性格、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都与濮阳有了很大的区别。毕竟,形成于长江流域的楚文化和形成于黄河流域的卫文化,是两地人民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不同文化特征。

但骨子里流淌的血液,让我们的心息息相通。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狙击战中,濮阳人就与湖北人风雨共担,情深谊重。在湖北人民需要援助的时刻,濮阳从官方到民间都慷慨相助。不仅派出了援鄂医疗队,而且很多普通市民自发为武汉捐款捐物,助湖北和武汉渡过难关,彰显了濮阳和湖北山高水长的情谊。如果了解楚人的历史,我们更能深切地感受到,这情谊,穿越历史烟云,越发弥足珍贵。

如果说楚人从濮阳出发历尽千难万险迁往湖北,是鄂濮情谊的开始,中原石油大会战湖北人千里迢迢支援濮阳,是鄂濮情谊的延续,濮阳人频繁到湖北求学、做官、经商,湖北人到濮阳拓展事业,是鄂濮情谊的常态,那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濮阳人全力以赴对湖北进行支援,书写的则是两地情谊的历史新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