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裡館》——大唐學霸的隱居之趣

為你讀詩

大唐的學霸,述說自己的隱居之趣!歡迎同學們一起來研讀學霸王維《竹裡館》!

竹裡館

王維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竹裡館》——大唐學霸的隱居之趣

【詩人趣話】

如果初讀此詩,你覺得好平常的話,那麼,你估計你是不太瞭解王維。

王維呢,絕對是現在人們經常說的那種"別人家的孩子",什麼都厲害,真的是妥妥的學霸。

首先呢,在咱們這個看顏值的時代,咱先說說王維的顏值。怎麼說呢?一個字,帥!天才少年王維十五歲時進京,進京沒多久,就贏得了許許多多的粉絲。他的粉絲中,有的人仰慕他的字寫得好,有的人仰慕畫水平高,有的人仰慕他的詩靈性足,有的人仰慕他精通音樂,還有的人,就是覺得王維帥!他的粉絲中,有顯貴的寧王、薛王,還有玉真公主,等等!反正,初到京城的少年王維,風頭強勁,諸王駙馬豪右貴勢之門,遇上王維,都覺得好有面子,無不拂席相迎。

這些真不是吹的。王維就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霸。詩作方面,他的好多作品,在一千年後的今天,人們還是讚歎不已,翻開細品。美術方面,古人推選王維為南宗山水畫的鼻祖。蘇軾特別喜歡王維的詩與畫,說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現代著名作家錢仲書,錢鍾書曾評價他為"盛唐畫壇第一把交椅"。音樂方面,後人倒是沒有再像錢鍾書這樣給予極高的評價,但唐史記載唐代宗皇帝對王維的弟弟王縉說的一番話:"我曾經在諸王的宴會上聽過王維的樂章,現在他的樂章流傳下來的還有多少?"王縉呈上了數十篇。想來代宗皇帝聽後印象深刻,想來王縉定是不敢欺君!這些,足以說明王維在音樂方面的成就也是極高。後代流傳一個故事:有人得了一張奏樂圖,上面惟妙惟肖地畫著樂師操作樂器的情態。可當時樂師演奏的是哪首曲目呢?這種高難度的事情,人們想到了王維。王維一看,說,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疊第一拍。於是人們就再次組織了一場演奏,果然,演奏到第三疊第一拍時,樂師的形態與畫中的一模一樣。厲害吧?

照理說,學霸王維,又粉絲無數,人生能一定一帆風順吧?起初,也確實如此。但是,安䘵山舉旗造反了,安史之亂來了。安䘵山也算是王維的粉絲,他建立了偽政權後,迎接王維去當"官"了。安䘵山的這一"粉",給王維帶來了大麻煩。戰亂平息後,王維因為有過這段經歷,被投入監獄,等待審訊。按理說投效叛軍當斬,還好,他被迫為官時曾寫了一首《凝碧池》。"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更朝天。秋槐葉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絃。"詩裡包含對大唐王廷的思念之情和自己深沉的亡國之痛。還好,他還有一個情深意重的弟弟王縉。王縉平反有功,但他向朝廷上書請求削去自己職位來為兄長贖罪。綜合這些,王維才得到寬宥。

宦海浮沉,原先的宏偉抱負也王維慢慢被他放下了,他信仰起佛教來了。後人稱王維為"詩佛"。——當然,這其中有肯定王維在詩壇地位的意思,另外,說的就是他的宗教信仰。我們知道,儒家呢重視入世,講究承擔起社會責任,佛教呢,重視出世,講究四大皆空,無慾無求。經安史之亂,王維已經不想再求仕途顯達,那求什麼呢?在長安東南方向一個叫輞川的地方,這兒山水清秀,王維特別喜歡,就買下了宋之問的別墅,過起了半官半隱的生活。他在這兒寫下了許多山水詩,都被推崇。

當你瞭解這些後,咱們再來看看王維在半官半隱之際寫下的這首詩。

【難點解析】

館,招待賓客居住的房屋。你看,王維是比較看重這兒的。他把自己在竹林深處建的小屋稱為"館",足見他對這兒的重視與喜愛。

篁,上面是形旁,意為竹子,下面是"皇"字是聲旁,又是形旁。《說文解字》中說,"皇"的本義是大,很大。合起來,整個字的意思就是,成片的竹林。以後大家會讀到的《小石潭記》裡也有這個字,"隔篁竹,聞水聲,伐竹取道,下見小潭。"裡面的篁,也是這個意思。

長嘯,注意了,長嘯是晉代以來文人頗愛的一種行為。晉代時的長嘯,大多是一種嘬起嘴唇吸氣呼氣,併發出有韻律的聲調的行為。據說這麼做有利於排除體內廢氣,有利於身體健康,是一種高雅行為。但後來,長嘯有了新的內涵,指的是人大聲呼叫,發出高而長的聲音,大多是用於宣示自己內心某種激烈情懷。比如岳飛的《滿江紅》中"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比如,蘇軾的"早晚淵明賦歸去,浩歌長嘯老斜川。",都是指這種情況。但是,這首詩裡,長嘯是前一種意思。因為,王維半官半隱之際,心裡實際上已經放下了很多欲望,心態平和。再加上環境清幽,常做的事情除了長嘯,還有彈彈琴,寫寫山水詩。所以,說他壯懷激烈呢,是不合適的。

人不知,這三個字,頗有淵源。《論語》中說,"人不知而不蘊,不亦君子乎?"指的是別人不理解自己。這首詩裡,字面的含義自然是別人對自己在這幽深竹林裡的閒情逸致不知道,不瞭解。但有沒有更深的含義呢?我想,是有的。王維這個時候喜歡隱居,人不知的情況,他不僅僅是沒有不高興,反而,還適應得很呢。你看,他說,"明月來相照。"明月有情,特來相伴,有明月為伴,就讓他覺得欣慰的。這自然是情入天地間了,是把明月當知己了。這一點呢,後來蘇軾在《赤壁賦》裡說,"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說的,也是這種寄情山水的情況。

【詩文翻譯】

Ø 老夫子翻譯:

獨自閒坐幽靜竹林,時而彈琴時而長嘯。深林之中,別人不知我在這裡的情況,卻有一輪明月靜靜與我相伴。


Ø 老夫翻譯:

深深的竹林,是我的最愛。最愛的是竹林裡,我的館舍,最愛的是在這兒獨坐。可以彈琴,可以長嘯。浮生偷閒,長夜為靜,長夜為宜。獨居一室,無人知,是清靜,卻不是孤獨。且看,皓月依時,依約前來。


【細細品味】

氛圍清幽:直接描寫,是以幽篁來點出的;間接描寫,是以詩人在其間的行為來寫的,獨坐,彈琴,長嘯,都可以間接看出環境的清幽。其中,彈琴、長嘯,是以聲寫靜。與"蟬噪林逾靜"有異曲同工之妙。

心境淡泊:不僅僅是人不知而不蘊的君子胸懷,更有與清風明月為伴的閒情逸致。詩人享受的是獨處,是浮生偷閒的輕閒。

隱居雅趣:山水宜人夜怡人,詩人與天地對話,以明月為友,在情與景的相互交融中表現出的是隱居生活的美好情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