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場案”與流放詞為例,談“稼軒風氣”在清初詞壇的重振旗鼓

前言

詞學風氣的嬗變,頗有一些輪迴的意思,尤其是在兩宋之後更是如此。宋末以姜夔、張炎等一系主“清空”的雅詞詞人完成了最後的詞學收官,但宋亡之後,詞學似乎變成了“推到重來”的局面,元代稍好,元好問、王沂孫等金、宋遺民尚在,還能接續者兩宋最後的一點詞學薪火,逮至明代則非常詭譎的將詞學風氣接續在五代詞之中,尤其是在王世貞、雲間諸子的號召下,愈演愈烈,揚波至清初仍是不絕。


以“科場案”與流放詞為例,談“稼軒風氣”在清初詞壇的重振旗鼓


然在五代詞風凌夷至清初的同時,似乎是“慣性”似的延續了宋詞從五代“花間”到蘇軾“豪放”轉變-----唯一不同的是,“豪放”的代表即從蘇軾變成了辛棄疾罷了。但為甚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很大程度上就是社會形態對於文人審美的影響。以清初為論,我們就以“科場案”的流放詞為例,談談稼軒風氣在清初詞壇重振旗鼓的原因。


科場、奏銷案帶來的文人審美轉移

“治國齊家平天下”是封建帝制下文人的最終目標追求,而實現這一目標的唯一途徑就是科舉。清王朝在入主中原時,非常敏銳的扼住了漢族文人的這一命脈,尤其是在順治十八年的“奏銷案” 中,清廷用催科的方式來消去江南士子的前代功名,《清世祖實錄》有明確記載如下:“將前代鄉官、監生名色盡行革去。一應地丁錢糧,雜泛差役,與民一體均當,朦朧冒免者,治以重罪”。這種對命脈的打擊和威懾,對於文人士子的影響是多方面且異常激烈的。同時,這種心態波延至詞學活動中,便從根本上改變了彼時文人的審美趨向。

以“科場案”與流放詞為例,談“稼軒風氣”在清初詞壇的重振旗鼓


這還不算了,奏銷案是通過革除功名使得漢文人階層對“新時代的仕途”以絕望,那麼科場案便是清廷投下的誘餌。同樣的在《清世祖實錄》中,有浙江總督張存仁的奏疏雲:“近有藉口薙髮,反順為逆者,若使反形既露,必處處勞大兵剿捕。竊思不勞兵之法,莫若速遷提學,開科取士,則讀書者有出仕之望,而從逆之念自熄”--------開科取士,無意是讓絕望的文人看到了一絲希望,但這一絲希望到真比奏效的絕望更絕望,蓋因為這只是權術的清理,十四年的科場案,本質上又是清政府的一次借題發揮,科場舞弊本是歷代之痼疾,但我們從歷史的角度看,是沒有任何一個朝代是如清代一般在此點上做出血海漂浮的大文章。


以“科場案”與流放詞為例,談“稼軒風氣”在清初詞壇的重振旗鼓


然則,兩案事僅是清初整個大環境的映射------可想而知,在飽受絕望、威劫的江南文士,如何不會在花間諸體中逆生出一股激憤拗峭?甚至在江南文士的影響下,不少本持花間風氣的詞人,都生出激盪之氣。滿詞人納蘭性德便有和顧貞觀的一首《金縷曲》如下:

德也狂生耳,偶然間、淄塵京國,烏衣門第。有酒惟澆趙州土,誰會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盡英雄淚。君不見,月如水。O共君此夜須沉醉。且由他、娥眉謠諑,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問,冷笑置之而已。尋思起、從頭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後身緣、恐結他生裡。然諾重,君須記。《金縷曲》納蘭性德


以“科場案”與流放詞為例,談“稼軒風氣”在清初詞壇的重振旗鼓


顧貞觀有為求援納蘭所作的《金縷曲》二首,中有注云:“二詞容若見之,為泣下數行曰:“河梁生別之詩,山陽死友之傳,得此而三,此事三千六百日中,弟當以身任之,不俟兄再囑也。”納蘭此詞即為和作。我們可以看到,納蘭的這首詞風跟他以往被評價為:“飲水詞哀感頑豔,得南唐二主之遺”的五代詞風決然不同,曰“狂生”、曰“拭盡英雄淚”,自是在書白中跌宕一股酣暢、悲沉的豪氣---這在飲水詞中是非常突兀的,即便是納蘭寫了“夜深千帳燈”之句,但還是依物賦詞罷了,就只在抒情中作此種風格卻不多見,我們看他別的《金縷曲》詞,卻也不過是“曰歸因甚添愁緒。料強似、冷煙寒月,棲遲梵宇”、“此恨何時已。滴空階、寒更雨歇,葬花天氣”等傷豔筆數罷了。據此,以兩案為表徵的時代風氣,使得清初詞壇在明代花間風格的傳續下,別開審美轉移,此要為開後來開稼軒風氣者之先。


以“科場案”與流放詞為例,談“稼軒風氣”在清初詞壇的重振旗鼓


吳兆騫的流放詞與稼軒詞風的重振旗鼓

兩案之中,最為悽苦,最負盛名的名流,便是上文顧貞觀向納蘭性德投詞索救之人-------吳兆騫。吳兆騫少有才名,與華亭彭師度、宜興陳維崧有“江左三鳳凰”之稱,但在順治十四年中,吳兆騫累於科場案而流放至“去京師三千里”的寧古塔,霜折二十餘年之久。而吳兆騫在此期間所作的流放詞,便是稼軒詞風在清初詞壇之興始。

以“科場案”與流放詞為例,談“稼軒風氣”在清初詞壇的重振旗鼓


吳兆騫詞集名叫做《秋笳詞》,很可惜的是如今僅餘三首------但就僅僅是這三首亦足昭其審美指向。其《念奴嬌·家信至有感》詞如下:

“牧羝沙磧。待風鬟,喚作雨工行雨。不是垂虹亭子上,休盼綠楊煙縷。白葦燒殘,黃榆吹落,也算相思樹。空題裂帛,迢迢南北無路。O消受水驛山程,燈昏被冷,夢裡偏叨絮。兒女心腸英雄淚,抵死偏縈離緒。錦字閏中,瓊枝海上,辛苦隨窮戍。柴車冰雪,七香金犢何處?”

吳兆騫這首詞,我們看他的主題,雖然仍是有作兒女情長之意,但梭巡筆法,求於五代兩宋,是無論如何也不能被歸作雅詞或是花間一派的,甚至都不近蘇軾之清曠,唯能比附的便是辛棄疾賦體之倫。我們看辛棄疾的一首《念奴嬌》詞:

兔園舊賞,悵遺蹤、飛鳥千山都絕。縞帶銀盃江上路,惟有南枝香別。萬事新奇,青山一夜,對我頭先白。倚巖千樹,玉龍飛上瓊闕。O莫惜霧鬢風鬟,試教騎鶴,去約尊前月。自與詩翁磨凍硯,看掃幽蘭新闕。便擬□□,人間揮汗,留取層冰潔。此君何事,晚來還易腰折。

以“科場案”與流放詞為例,談“稼軒風氣”在清初詞壇的重振旗鼓


這兩首詞雖然是分作二事,但筋節手段,頗得神似。吳詞以蘇武典託處,先點歸來之絕望,故起相思而又“休盼”,白葦、黃榆寫眼前景,既是“燒殘”又還“吹落”,又盪開一筆,雖作“相思”但欲寄仍是迢迢;辛詞則以梁帝事起筆,但一舊字,便是“遺蹤”而空剩蕭條;萬事、青山也是眼前景想,上結也是盪開一筆,由情入景;後下片二詞全是自上結開出,只是折詞,意象不同罷了,故不多贅述。而隨著後二三十年內,大案連起,或綏靖或政鬥,文人處處險象環生,早所自故國舊痛,威懾劫威中積攢的逆憤越演越烈,故有吳兆騫流放詞起來的這股稼軒詞風,遂煥然亟備於陳維崧之陽羨派手中。


以“科場案”與流放詞為例,談“稼軒風氣”在清初詞壇的重振旗鼓


陳維崧其實也有一首並懷吳兆騫的《賀新郎》,其詞雲:“休把平原繡。繡則繡、吾家難弟,古今稀有。萬里尋親踰鴨綠,險甚黃牛白狗。一路上,夔蚿作友。辛苦瘦兒攜弱肉,向海天盡處孤蹤透。三年內,無乾袖。O平沙列幕悲風吼。獵火照、依稀認是,雲中生口。馬上回身爭擁抱,此刻傍人白首。辨不出、窮邊節候。猶記離鄉年尚少,牧羝羊、北海雙雙叟。長夜哭,陰山後”,其舒張氣脈絕似稼軒,只不過發張處過之,而沉收處欠之,如與辛詞《賀新郎·甚哀我衰矣》相比較,下片的“平沙列幕悲風吼”與稼軒的“一尊搔首東窗裡”,起勢更高,兩結的三字句也是一樣,比辛棄疾的更不留餘地,即陳廷焯《白雨齋詞話》所謂:“蹈揚湖海,一發無餘,是其年短處;然其長處亦在此。但即便如此,陳詞依然是公認的稼軒嫡傳。詳見




結言

總而言之,辛棄疾詞風在清初的重振,或者是說“別格”在整個詞史的重振,都非常依賴於社會對文人所激發的逆反心態,南宋是如此,清初也是如此。可惜的是,辛棄疾的這股風氣隨著浙西派的崛起而又開始沉潛起來,直到常州賙濟提出《宋四家》後才又成為了一代詞學風會------只不過這時候對辛詞的探討,卻僅是作為雅詞的補充說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