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回一頭野豬之後,村子23人生怪病,1人死亡...哪些野生動物不能再濫食了?

捕回一頭野豬之後,村子23人生怪病,1人死亡...哪些野生動物不能再濫食了?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禁止濫食野生動物成為社會共識。

2月24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中明確規定,禁止食用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以及其他陸生野生動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飼養的陸生野生動物。

根據《決定》,嚴格落實野生動物保護法及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中關於禁止獵捕、交易、運輸、食用水生野生動物的規定,對違反規定的在現行法律基礎上加重處罰。魚類等水生野生動物不列入禁食範圍,按照漁業法的規定進行管理。關於養殖兩棲爬行動物,農業農村部正在和國家林草局協商,將調整完善相關的目錄和配套規定,進一步明確禁食的範圍。

比較常見的家畜家禽(如豬、牛、羊、雞、鴨、鵝等)等均列入“畜禽遺傳資源目錄”,依照畜牧法的規定進行管理。還有一些動物(如兔、鴿等)的人工養殖利用時間長、技術成熟,人民群眾已廣泛接受,所形成的產值、從業人員具有一定規模。這些列入畜牧法規定的“畜禽遺傳資源目錄”的動物也屬於家畜家禽,對其養殖利用包括食用等,適用畜牧法的規定進行管理,並進行嚴格檢疫。

可以說,我國正式進入禁止濫食野生動物時代。

這也令庫叔聯想到一檔叫做《致富經》的電視節目,裡面介紹了各種“奇特”養殖,堪稱“特種養殖大全”:小到殺人蜂、竹蟲等各種令人尖叫的蟲子,大到澳洲鴕鳥、沙漠駱駝,都可以在節目中看到。陸地類的養殖,除了豪豬、竹鼠、蛇之外,還有狼、大雁、孔雀、鱷魚等不常見的動物;兩棲類動物中,蛙類備受“寵愛”。

捕回一头野猪之后,村子23人生怪病,1人死亡...哪些野生动物不能再滥食了?

現如今,這些精彩獵奇的養殖故事,還能繼續拍下去嗎?究竟哪些動物不能再吃了?

文 | 王乙雯 尼婧瑤(瞭望智庫實習生)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1 “年入千萬”的故事

2019年7月的一期節目裡,《致富經》就講述了一個養竹鼠致富的故事。

湖南省東安縣的唐先生,在和妻子雙雙從國企下崗後,日子一度過得很艱難。2015年那個熱鬧喜樂的大年夜裡,家家擺滿肉香滿溢的“硬菜”,欠著200多萬元外債的唐先生卻只能買上一斤豬肉,和家人勉強過個年。但是到了2018年,他的合作社銷售額已經高達1000萬。給他的生活帶來翻天覆地變化的就是他養殖的竹鼠。

竹鼠因食竹得名,而湖南省東安縣竹林資源豐富,正宜養殖。當地的人們也愛吃竹鼠,紅燒、黃燜、煲湯,都是餐廳裡常見的做法。“三農”短視頻博主“華農兄弟”以“吃掉竹鼠的100個理由”走紅網絡,他們本身也是竹鼠養殖戶,他們的視頻將竹鼠“捧紅”,吸引了大波竹鼠養殖行業內外的粉絲,網絡上還有了竹鼠表情包。

在這期節目中,觀眾們圍觀了一道“黃燜竹鼠”的製作過程:先把竹鼠肉切塊備用,再放入沸水中煮一分鐘,大蒜辣椒配料爆香,倒入竹鼠肉翻炒,加入高湯,小火燉上20分鐘即可出鍋。為了吸引更多的人來自家的農莊消費,唐先生還在自家的農莊裡推出了新菜——“烤竹鼠”。於是,鏡頭中,烤了40分鐘的竹鼠被切塊裝盤,撒上了蔥花和佐料。

捕回一头野猪之后,村子23人生怪病,1人死亡...哪些野生动物不能再滥食了?

圖為烤竹鼠

根據相關數據,我國國內每年竹鼠消費量超600萬隻,還有近50萬隻竹鼠出口世界各國。

只要可以種植竹子、甘蔗、象草杆、木薯杆的地方,都可以養殖竹鼠,所以竹鼠養殖戶廣佈於兩湖、兩廣、雲貴、川渝、贛閩等南方地區。

在黑龍江齊齊哈爾市拜泉縣,有一位以大雁特色養殖帶動周圍相親脫貧致富的“崔大雁”。“崔大雁”在去山東旅遊時偶然間吃到一隻大雁,雖然花了800多元,但她覺得,比起之前自己最多賣50元的一隻雞,養大雁的利潤要高很多。回家後,“崔大雁”就養起了大雁。

在另一檔同類節目《生財有道》裡,庫叔看到了廣西桂林全州縣的唐家兄弟養殖果子狸的故事。

一隻10斤左右的“商品狸”批發價達到1000多元,“種狸”價格還要翻倍。通過養殖果子狸,兄弟倆不僅還清了欠賬和貸款,生活也發生了質的改變。

為什麼這些動物能以高價賣出?節目裡,對這些動物的“美食做法”或許告訴了我們答案。從“烤竹鼠”到“眼鏡蛇燜土雞”,從“紅燒豪豬”到仿粵菜“碌大雁”……這些養殖的動物,最終都成為了餐廳中的獵奇美食,正是食客的歡迎、餐廳的熱捧,才讓特種養殖成為了致富之道。

但這樣的“致富”之路,現在遇上了難題。

2哪些動物不能吃了?

我國對於食用野生動物的限制,很早就開始了。

2003年SARS疫情暴發後,國家林業局發佈《商業性經營利用馴養繁殖技術成熟的陸生野生動物名單》,名單中規定的54種陸生野生動物可在獲得馴養繁殖資格後,用於商業性經營利用。但值得注意的是,該份名單中除了13種“僅供觀賞”的動物和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之外,其它均未被法律明確禁止食用。比如平常市場上常出現的牛蛙和甲魚,就在這份名單中。

2018年修訂的《野生動物保護法》中對野生動物的禁食也有規定,但禁食的範圍僅限於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具體由《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確定。該名錄中,大量野生動物不在保護管理範圍,比如大部分蝙蝠、鼠類等大量傳播疫病的高風險物種,就不在上述保護名單內。

直到2020年,疫情之下,少數國人濫食野味的陋習對公共衛生安全構成了重大隱患。隨後,多部門開始了重拳出擊:

國家林草局等部門決定,自1月26日起至全國疫情解除期間,禁止野生動物交易活動;

國家衛健委出臺工作方案,全面禁止野生動物交易;

公安部下發緊急通知,嚴厲打擊涉及野生動物的違法犯罪活動;

國家郵政局要求嚴禁收寄野生動物……

再之後,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全面禁止食用已有法律禁止食用的野生動物,全面禁止食用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以及其他陸生野生動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飼養的陸生野生動物。

那麼,什麼是野生動物?到底哪些野生動物不能再吃了?

具體而言,我國對野生動物實行分類分級保護,主要體現在三份名單上: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以及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簡稱“三有保護動物”),涵蓋了1700多種野生動物。

疫情發生後備受關注的竹鼠,就是“三有保護動物”其中之一。按照《決定》的初步要求,是不能再吃竹鼠了。

為此,有的地方政府部門選擇“快刀斬亂麻”,直接建立可食用動物“白名單”。2月25日,深圳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率先行動,草擬了《深圳經濟特區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條例(草案徵求意見稿)》。條例草案中規定,除“豬、牛、羊、驢、兔、雞、鴨、鵝、鴿以及市人民政府決定可以食用的其他家禽家畜”和法律法規未禁止食用的水生動物外,其他動物一律禁止食用。

儘管深圳的規定一度在網上引起爭議,但這種模式仍被國家採用。3月2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有關負責人表示,農業農村部已經起草制定了畜禽遺傳資源目錄,將盡快報批公佈。畜禽遺傳資源目錄中所列允許食用的動物種類,其人工養殖種群是被允許食用的,但其野外種群和該目錄以外的其他所有陸生野生動物均屬於禁止食用範圍。

如此,即將公佈的這份畜禽遺傳資源目錄,將成為決定相關肉用動物養殖業的權威標準。

而國家上一次修訂《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是在2014年,名錄涵蓋159個畜禽品種,除常見的豬、雞、鴨、鵝、牛、羊等,還包括吉林梅花鹿、中蜂、東北黑蜂、新疆黑蜂、福建黃兔、四川白兔等。

目前,農業農村部表示已基本摸清畜禽遺傳資源的家底,畜禽遺傳資源目錄將盡快公佈。

3人畜共患病比想象中更近

事實上,人畜共患病比想象中更近。

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陳煥春表示,當今人類新發傳染病78%與野生動物有關。一些相對不常見的人畜共患病同樣也會致死,例如馬內菲青黴病(Penicillium Marneffei,簡稱PM),其致病真菌易在甘蔗和竹筍中生長,1956年首先從越南的中華竹鼠肝臟中被分離出來,1984年國內報告首例人感染病例。馬內菲青黴病作為一種較新的人畜共患病,地理分佈尚未明瞭,傳染源和傳播途徑亦未完全肯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在我國廣西分佈的銀星竹鼠自然攜帶馬內菲青黴菌的陽性率為93.1%,這提示著竹鼠可能是這種真菌的中間宿主。

即便是從出生到屠宰都在人工環境中的野生動物,也可能是近年引種或偷捕的野生動物生出的“野二代”“野三代”,其攜帶的致病體與其父代或祖代別無二致,對人來說仍有很大風險。

不僅是蝙蝠、果子狸這類一聽就很“野”的動物,容易攜帶病毒或者成為病毒的中間宿主,就連食用野豬、野兔等“傳統野味”,也可能引來殺身之禍。

2002年5月10日,四川省甘孜州白玉縣的一位村民進山捕獵時,將一頭健碩的野豬捕回了家。經宰殺清理後,他大方地將處理好的肉分給了其他村民。在煮湯、炒制之外,還有人生吃。

捕回一头野猪之后,村子23人生怪病,1人死亡...哪些野生动物不能再滥食了?

圖為野豬肉生吃火腿

然而,意外在幾天後發生了。村子中一位21歲的女性開始腹痛、腹瀉,發燒。家人以為她是吃壞了肚子,但沒多久,她就開始全身浮腫,伴隨全身肌肉疼痛,小腿疼得格外厲害。更令人感到不妙的是,村子裡陸續出現了有類似症狀的病人。

經檢查,病人的小腿之所以疼痛明顯,是因為小腿的腓腸肌上寄生著旋毛蟲幼蟲。旋毛蟲病是由旋毛蟲寄生在人體肌肉所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寄生蟲病。衛生人員調查分類後發現,在全村食用了野豬肉的63人中,有23人發病。其中,煮食或者炒食野豬肉的人病情相對較輕,生食野豬肉的9人病情最重,有1人因旋毛蟲病誘發上消化道出血,搶救無效死亡。

一次好心的鄰里分享,卻搭上了村民的性命。這一悲劇的發生,正是因為村民自行捕獵屠宰的野豬未經檢疫,釀成了大禍。

對於常見的家禽家畜,我國已經有了一套成熟而規範的規程。比如生豬的檢疫,除了旋毛蟲病外,屠宰生豬時還會由官方獸醫檢疫口蹄疫、豬瘟、豬支原體肺炎等多種疫病。確認合格的,官方獸醫方可出具《動物檢疫合格證明》並對分割肉品加蓋檢疫標誌。如此,豬肉製品才可以流入市場。

捕回一头野猪之后,村子23人生怪病,1人死亡...哪些野生动物不能再滥食了?

圖為農業農村部頒佈的動物屠宰檢疫流程

不過,在這些常見的家禽家畜之外,其他動物的屠宰檢疫規程還是一片空白。這意味著,從目前已有的檢疫標準和手段來看,尚不能滿足其他動物作為食品的安全要求。

並且,目前的動物檢疫也只能防治已知的動物疫病,卻不能遏制新疫病的產生。一旦常見家禽家畜身上的某個病毒或細菌突然變異產生新發人畜共患病,仍將在一段時間內不為人知。從新的疫病出現到被人類檢測出,再到對應疫苗的研製成功,又是一段較長的過程。在這一過程內,人們只能止損,不能逆轉。

在人畜共患病領域,人類目前所知的還遠遠不夠。儘管我們不必從此對各種動物都敬而遠之,但接觸及食用動物宜保持謹慎的態度和適當的距離。現在,國家對食用野生動物直接“一刀切”,無疑也是出於謹慎考慮。將可食用動物限定在防疫規程已經成熟的動物範圍裡,是最穩妥的方案。

當然,面對政策的變化,野生動物養殖產業可能暫時陷入困境。考慮到養殖戶的處境,《決定》也寫明,“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支持、指導、幫助受影響的農戶調整、轉變生產經營活動,根據實際情況給予一定補償”。

庫叔希望各地能夠加快制定農戶補償計劃,及時建立補償標準,同時適時調整產業方向,確保產業發展健康、平穩過渡。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官網

2.《中國野生動物養殖產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報告》 丨中國工程院“中國野生動物養殖產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項目組.2017.07

3.馬內菲青黴病 | 趙凱、趙樹本.臨床兒科雜誌.2001.19(6):373-374

4.一起因食野豬肉引起人體旋毛蟲病爆發的調查 | 葉萍、黃建華、查正坤、戈德崇、王豪.中國人獸共患病雜誌.2003.19(2):12

5.野生動物疫病與公共衛生 | 夏鹹柱.中國自然醫學雜誌.2007.19(1):72-77

6.《人類新發傳染病78%與野生動物有關!有人吃野味,腦里長11釐米長寄生蟲》 | 每日經濟新聞.2020.02.10

7.《全面禁食野生動物,2500萬竹鼠等待審判》 | 南風窗.2020.03.01

8.《拒絕被打擾、害怕被捕殺、歡迎被研究——野生動物的抗“疫”宣言》 | 科技日報.2020.02.11

捕回一头野猪之后,村子23人生怪病,1人死亡...哪些野生动物不能再滥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