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你開始在父母面前變得沉默寡言?

用戶64325646


0到24歲之前一直都很聽從父母的話。因為是父母是無條件的信任,所以說他們說的話我也是無條件的相信,對父母也是掏心掏肺,不管心裡想什麼說什麼,都是沒有一點秘密和保留。直到24歲的時候,中間經歷了很多事情。慢慢的,我覺得有些事情還是自己解決比較好。因為父母他跟我們看問題的年代還是有些不一樣。前年媽媽給我打話徹底傷了我的心,說我算計,也許她是用詞不當。從小家裡就窮四個孩子(三個女兒一個兒子),我排第三,父母把我們養到15歲就出去打工,打工的錢毫無保留的給父母(掙的也不多)。今年33了,慢慢的沒什麼話了。


秋天的燕子142120729


說到跟父母的關係,想必大家可能都會不經意間回想很多;

首先我是一個典型的90後‘’留守兒童‘’,父母都是70後也是大城市的建造者;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發展時期的中間力量 ‘’。可能對大多數的同齡人來說都有著一段難捨分別的經歷。

我的父母是在我七歲的時候離開家外出打工,可能當時還不知道‘’打工‘’具體的含義;只是知道在大城市可以掙大錢,更多的還是不理解父母為何不能留下來陪著自己讀書生活。我父母每次離開家一年才能回來一次因為離家比較遠坐火車也要一天一夜(更多還是捨不得來回的路費想多留些錢);一年也只能在春節的時候可以短短的相處幾天。每次他們確認離開的日子我開心的日子也就進入了倒計時。 每次分離他們走都我都是接連的幾天的不開心和難受;就是這樣的生活讓我慢慢的成長,思念父母盼望歸鄉也成了一件不以為然的事情。

轉眼間到了上初中的年齡;也是進入青春期的初期,開始了不理解父母。每次父母打電話都是同樣的問候,同樣的訓斥說完就進入了尷尬的沉默;也就是從這個時間開始我學會了不接父母的電話,愛答不理的應付兩句(之前是從來不會的更多是期盼他們的電話和關心)。從這個時期開始我漸漸有了自己的小心思‘’,開始不喜歡跟父母交流。或許是習慣了不在父母身邊又或許是習慣了離別,每次他們回來和離開都是那麼無所謂。和父母的關係就這樣的一直持續到我大學,也許是年齡的增長生活經歷的豐富,也讓我對和父母的關係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感覺這些年來自己是那麼的不懂事,虧欠父母對自己的‘’愛‘’。

現在建立的自己的小家也更能理解父母對我們的‘’愛‘’,知道了為人父母的難處和不易。生活所迫不得已而為之;但是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現在孩子都在自己的身邊每天都可以看到這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啊‘。’不讓父母一輩的經歷在下一輩孩子的身上再次發生;因為我知道那種分離很痛苦那種日子很孤獨。





啥啥小廚


父母,心中一直很感恩。不知道從什麼開始,越來越說不到心裡話。因為,我是女孩子,從我知道,出生的時候,就因為是女孩子,家人想把我丟掉,但最後留下來了,雖然家人也很愛很愛我,但從讀書到結婚到離婚,我從他們眼裡,語言裡看到了當初就不該留下我的後悔。他們認為,我讀書花了錢,離婚丟了他們的面子。再到現在,催我再婚,再到現在的無意的說是我失敗的婚姻。再到我自己養孩子都讓他們覺得給他們添麻煩。後來我就減少回去。逢年過節也不回去了。都說工作忙。心裡就算辛苦也不說了。


知了daling


大家好,我是頭頭是道杜大人。

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是什麼時候你開始在父母面前變得沉默寡言?

這個話題是個沉重的話題。人生的18歲前的必經階段:分別是句句模仿期,言聽計從期,質疑問難期,個性叛逆期,沉默寡言期和平和心態期

句句模仿期

0-3歲,這個階段是最天真爛漫,事事都模仿父母,跟著父母學的。

言聽計從期

3-6歲,這個階段最乖最聽父母的話,叫幹啥都會聽話。

質疑問難期

6-9歲,這個階段是父母很困難的時候,給孩子講作業往往會脾氣暴躁,遇到不會做的更尷尬,孩子的質疑問難越來越多。

個性叛逆期

9-12歲,這個階段個性在慢慢養成,孩子有自己的主見,不想做的事情是不會做的,違逆父母是經常的事。

沉默寡言期

12-15歲,這個階段是最難熬的,性格已經養成,心情不好的時候,就不想和父母說話。

平和心態期

15-18歲,這個階段是性格開始成熟,能體會父母的良苦用心,理解父母,心態漸漸平和。

所以什麼時候開始在父母面前,變得沉默寡言,我認為是12-15歲。

也許會早或者晚2-3歲,主要是看個性養成的快慢程度。

歡迎大家留言分享經驗,如果喜歡我的分析,歡迎長期關注交流。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謝謝


頭頭是道杜大人


在父母面前永遠是樂觀的小白鴿吧!

在父母面前永遠是快樂無憂的小天使!

在父母面前話語滔滔,像流水一樣綿綿不休。

永遠有說不完的話。

當某一天變得沉默了,那是因為自己遇到困難了,不能讓父母知道,怕他們知道操心上火。極力掩飾。

當 某一天在父母面前變得沉默了,是因為自己身體有病了怕他們知道擔心,所以不願意多說話。

當在父母面前沉默了,那一定是心頭有壓力的時候。

也許某些人在父母面前變得沉默是對父母所做的事情失望了吧!

父母讓兒女寒心,兒女也會變得沉默。

兒女犯了錯誤,也會在父母面前沉默。

總之,在父母面前沉默,肯定是有一定的原因。父母面前本都應該是最快樂的。

願每個人都給父母帶來快樂,打破不必要的沉默。



小寒知秋


但是青春期的孩子其實也是需要父母親的關愛的,給彼此一點空間也要給一些溫暖關愛,我覺得是很有必要的。青春期懵懵懂懂,對愛情很嚮往,我覺得父母應該給孩子引導一個正確的價值觀還有交友觀。

沉默寡言不代表孩子心中沒有想法,不溝通交流不代表相安無事。多些交流,注意把握分寸,父母該退出時不要 猶豫,該進入時也不要遲疑,適當保持距離感,會讓孩子有更正確的選擇觀。


我是一名80後


想必大多數年輕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在家時,父母會嘮叨。離家遠了,父母也會隔著電話嘮叨,提醒我們注意這樣注意那樣。有時,我們會不經意的回覆,“好啦,知道啦”,或是“哎呀,你煩不煩,我這麼大的人了,知道啦。”

有人說真正成熟的標誌是不再“嫌棄”父母的嘮叨。所以當我真正意識到父母嘮叨背後的含義,學會了不再冷言相向,也不會不耐煩,而是沉默寡言用心聆聽

父母的嘮叨是一種信息傳遞,在表達一種關係。這種信息表達是一種情感連接,表示父母對我們的在意。

其實,能夠聽到父母的嘮叨,那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父母至少健在,還能為你擔心,為你牽掛。

父母健在,我們就有家。無論我們走多遠,也走不出父母的心田。有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那是我們最溫馨的迴歸。

即使有再多的好人關愛我們,卻無法替代爸爸媽媽的愛。

時間單向性不可逆轉,我們成長的速度跟得上父母衰老的速度麼?父母和我們的緣分是一場漸行漸遠的行走。

所以當我深切理解父母的嘮叨的時候,我學會了不再冷言相向,也不會不耐煩,而是沉默寡言用心聆聽。父母的年齡大了,身體也漸漸差了。生命也在倒計時,我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找點空閒,花點心思聽聽父母的嘮叨,體會長輩的一片用心。


曾小然


從未開始過,一直就是個“話嘮”。

我和爸媽的關係既是父女、母女關係,亦是朋友關係。越長越大,越是如此。這種關係保持著距離,又彼此貼近。距離是父與女,母與女之間應有的差異,和他們各自應該保留的些許秘密。距離的對面,是對於父母作為長輩的尊重,對於女兒作為晚輩的愛護,有對彼此的分享,也有彼此相互的愛。

我並沒有一定要把快樂展現給父母,把悲傷留給自己的觀念。我覺得愛就是沒有保留的,無論是喜怒哀樂,還是遇見各種挫折磨難。我保留自己的一些小秘密之後,將自己的很多面都展現給父母看,我希望在悲傷時,父母能成為我的傾聽者,在歡樂時,父母能同我一起分享快樂。相互的,父母也會慢慢展現他們的另外一面給我,也讓我知道他們也有很脆弱的一面,也不是我有時能為所欲為,無所顧忌的。這樣我們彼此能更加理解彼此,也不會產生隔閡。很多時候,子女總說父母不理解,但是我想說子女不跟父母訴說過程,父母又怎麼理解子女有時所造成的甚至有些驚奇的結果。

千萬不要以為把悲傷留給自己,有多懂事、孝順,這是天大的誤解。紙是包不住火的,總有一天父母會知道,那個時候他們會更辛酸、更痛苦,甚至會更自責。一個人不總是快樂的,有痛苦、有悲傷,這是每一個人都知道的事實。當我們強裝快樂時,父母能感知我們是不快的,並且知道我們有欺瞞,有隱藏,他們只會猜測,甚至有時會無限放大,最終只剩下落寞與心傷。因為他們知道,這是心與心之間的距離。

子女是父母一生最大的成就,父母也希望永遠成為子女最大的依靠。即便有一天他們會很老,也希望永遠被子女需要。不管是從能力,還是從內心,無論我們有多麼強大,一定要學會在父母面前示弱,成全他們的被需要。






夏風拂心






chen姐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