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又出“心”難題 孩子家長咋處理?專家:及時疏導 不容忽視

疫情期間 孩子一直玩手機 家長刪掉手遊,孩子用頭撞牆 過激、焦慮、多疑……

戰疫需警惕——心難題

專家:及時疏導 不容忽視

疫情期間,孩子迷上游戲,刪了遊戲,孩子突然用頭撞牆。對家長來說,這是個很棘手的問題。這場突發的疫情打亂了人們的生活節奏,帶來的心理衝擊也不少。專家指出,疫情後期,不能“疫”走了之,尤其對治癒確診患者和一線防疫人員的心理問題,需要更加重視和關注。

南國都市報、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記者 王洪旭

孩子沉迷遊戲 家長刪掉後用頭撞牆

3月2日晚7點,海南省安寧醫院心理治療師李傑豪,接到一個求助電話:“疫情期間,孩子一直玩手機遊戲,刪除孩子的遊戲後,卻突然用頭撞牆等,擔心孩子患上了病。”撥打熱線的是一位來自海口的母親,她的行為極端的兒子只有11歲,在這個極端行為發生前,是個乖孩子,學習成績名列前茅。李傑豪聽後,初步判斷孩子為應激反應。“孩子出現遊戲成癮的情況,家長要漸漸引導,而不是一刪了之,沒有溝通就刪除會導致孩子自暴自棄。”李傑豪說,家長要給孩子一個空間,允許他玩遊戲,但要有一個度,或者定一個遊戲時間,超過時間就結束,然後去學習。

李傑豪說,這個事情中家長的責任更大一些,疫情特殊時期,每個人都有壓力,孩子也是如此,而玩遊戲是孩子排解壓力的一種方式,建議孩子母親把遊戲重新下載回去,並跟孩子做思想工作,逐漸減少遊戲時間。

孕婦成密切接觸者 隔離期間焦慮難入眠

疫情之下,孕婦擔憂的不只自己,還有肚子裡的寶寶。

在海口的一個集中醫學觀察點,心理諮詢師熊成偉就遇到一名懷孕兩個半月的孕婦,在進入隔離觀察點的第二天,她就出現了心理危機。

該女子今年38歲,懷的是二胎,由於是密切接觸者,被送往海口市某集中醫學觀察點進行醫學觀察。進入後,她發現周圍全是需要醫學觀察的人,並且認為周圍房間的人員大多數人不懂得醫學防護,身上會帶有“病毒”,擔心自己在這裡染上病毒怎麼辦?傳染給肚裡孩子怎麼辦?孩子被感染怎麼辦?孩子發育不好怎麼辦……

無數個“怎麼辦”讓她入住後出現嚴重焦慮,無法入眠,身體緊張。熊成偉瞭解到她的情況後,為其提供了心理援助。

熊成偉建議,既然情況發生了,周圍的環境無法改變,為了腹中的小寶寶臨時來做一些小的改變,讓自己靜下來,讓自己能安然入睡,她很疑惑地接受了建議。接下來,又通過電話一起做了一個正念的呼吸、心臟覺察訓練,隨後孕婦的腦子很安靜,身體也輕鬆了很多。經過專業的心理援助,該孕婦的緊張焦慮、睡眠情況逐日得到改善。

反覆低燒 男子患上“疑病障礙”

3月初,海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睡眠心理科主任王新源接診了一名40多歲的男患者。

疫情發生後,該男子的體溫持續在36.6℃-37.3℃之間,一直沒有大的問題。3月初的一天,該男子量體溫達37.5℃,他開始變得緊張起來,覺得自己有問題,懷疑感染了新冠肺炎。到醫院做了各種檢查,以及咽拭子核酸檢測,其結果都是正常,但他始終焦躁不安,對醫生的解釋也將信將疑。隨後,該男子四處求助,併到醫院住院治療。經醫生推薦,他前往醫院睡眠心理科就診,跟王新源主任講出了心中的疑慮。

王新源說,經過進一步診斷和評估,該男子由於過度關心自己身體健康,對於發燒過於焦慮,患上了“疑病障礙”,很難信任他人。對此,王新源耐心地給予男子心理疏導,“人與人是有差異的,基礎體溫也可能不同,核酸檢測都沒問題,那就尋找別的原因,不用過度擔心新冠肺炎……”在做心理疏導的同時,王新源給該男子開了一些藥物治療,目前仍在保持溝通中,並接受心理疏導與治療。

發熱男子送醫不配合 因患精神疾病“藥丟了”

3月11日晚上,海南省安寧醫院心理諮詢治療中心主任羅海東接到一個會診電話,是海口市第四人民醫院醫生打來的,一名從省外入島的發熱患者,送到該醫院後,徹夜不睡,在病房走來走去,不配合治療,有精神分裂症病史。

羅海東說,她到現場後瞭解到,今年52歲的男子從安徽來海南,在美蘭機場測體溫37.7℃,到了隔離病房不服從治療,而他的家人生活在澄邁,兒子和媳婦處於居家隔離期間,他一個人從老家來海南,途中精神疾病的藥物丟了,不能按時吃藥,導致其情緒比較激動。

瞭解到這些情況後,羅海東電話聯繫其家人,瞭解該患者的病史,並制定了治療方案,建議家人將患者之前吃的藥物送到醫院,隨後病情得到一定緩解。

羅海東說,此次疫情對於普通人來說,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而對於本身就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來說影響更大,監護人或醫護人員要給予更多關注。

專家說法

心理戰疫不能停

羅海東說,人們通常對未知的事物感到恐慌,對新冠肺炎的未知也會導致恐慌和緊張。隨著政府部門對新冠肺炎信息的透明化,及時公佈疫情防控信息及防控知識,公眾做到心中有數,無形之中給予公眾心理支持、安撫,焦慮情緒也逐漸緩解。對於出現心理問題的個人,及時尋求心理援助和專業心理治療也很重要。

“疫情後期,心理戰疫仍不能停。”羅海東說,在疫情後期,社會公眾面臨復工復產中的一些問題,對於一些從島外來的務工人員,如果體溫異常需要進行醫學觀察的話,可能會出現情緒波動,需要給予關注。

對於在家上網課的孩子,也要及時關注心理變化。近期,羅海東接診兩名中學生,分別是初三和高三學生,原本都是愛學習卻出現牴觸情緒。初三的女生,主要擔心學不好,對於上網課的方式難以接受,但不上又不好,從而出現焦慮。這種情況下,就要引導孩子接受新的事物,並慢慢適應這種學習方式。

疫情後期,對於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警察、志願者、社區網格員等抗疫人員,王新源也建議要給予重點關注,他們可能出現延遲性應激障礙和替代性應激障礙,需要及時的心理干預和專業的心理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