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霍去病的骑兵可以碾压游牧民族?

许锰


霍去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年轻将领,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多次率军出征匈奴,斩首、俘虏、招降匈奴部众近二十万,远超任何一位其他汉军将领,为汉朝打败匈奴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游牧民族的骑兵部队十分强大,中原王朝的军队在面对游牧民族骑兵时往往束手无策。

而在霍去病征伐匈奴的战争中,他使用的骑兵部队已经完全压制了匈奴骑兵,令其损失惨重,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不为了凑字数说废话,直接进入主题。

霍去病是个使用骑兵战术的天才

霍去病天生是一个军事家,他不受传统兵法的限制,大胆使用创新骑兵战术,将骑兵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不依赖后勤补给

汉朝其他将领对匈奴作战时,往往瞻前顾后,既害怕距离后方太远,又害怕后路被切断,所以在进攻匈奴的时候战术保守,不敢大胆前进,很多时候连匈奴人的影子都找不到,自然难以取得重大战果。

而霍去病与传统的汉军将领不一样,他打起仗来不要后方,不要补给,在进攻中就地补给,这就使得他不受补给线的限制,不必瞻前顾后,可以放开手脚打击敌人。

例如在河西之战中,霍去病率领精锐骑兵元距离进击匈奴,远离后方,在打败匈奴部落后就地征收军用物资,根本不需要后勤补给。

善于出其不意打击敌人

霍去病在出击匈奴的过程中,惯用大纵深迂回战术,往往出其不意的出现在敌人的侧后,然后突然发起猛烈攻击,使敌人防不胜防,无法及时组织起有效抵抗便被迅速击溃。

在漠南之战、河西之战及漠北决战中,匈奴多次吃了霍去病的大亏,都是在突然间就遭受到了他的沉重打击。

河西之战中,霍去病出北地后,度过黄河,深入匈奴境内,穿越大沙漠,绕道居延泽,行程2000里,对河西匈奴实施大纵深迂回战略,突然出现在休屠王的侧后,完全出乎了敌人的意料,达到了出其不意攻击敌人的目的。

快速、凶狠打击敌人

之前汉军劳师远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却往往连匈奴的影子都看不到,空有耗费却毫无战果。

到了霍去病这里,这一切都彻底改变了,霍去病出征唯一的目的就是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进入匈奴腹地后,霍去病在运动中寻找匈奴的主力,边打边向前推进,寻找敌人主力决战。

霍去病使自己的部队处于高速运动之中,这使得敌人始终无法集中起优势兵力对其进行围歼。而己方则可以在运动中将敌人分割包围,各个击破。

打败敌人后,霍去病不要战俘、不要财物,只取得相应的补给就立即前进,遇到敌人立即发起凶狠的进攻,不给敌人任何喘息的机会,敌人往往在完成集结之前就被迅速击溃或歼灭。

这是一种典型的闪击战,目标明确,行动坚决,不为其他因素所干扰,猛冲猛打,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霍去病实施的骑兵闪电战,与二战时期德国实施的装甲闪击战异曲同工,都是快速、迂回、穿插、分割、包围、凶狠,不给敌人喘息机会。霍去病将这些战术都运用到了极致,面对这种全新战法,匈奴根本就招架不住。

汉朝国力强盛

打仗是十分烧钱的,自古以来都是如此。霍去病的赫赫武功,是建立在汉朝强盛的国力基础之上的。

经过几代人的修养生息,到了汉武帝时代,汉朝的国力已经达到了鼎盛。

人口激增,为汉军提供了大量兵源;

粮食连年丰收,粮食多的官仓里都放不下了;

国家税收大大增加,钱太多,由于长期不用,穿钱的线都断掉了。

为了准备反击匈奴,建立强大的骑兵部队势在必行。富裕的汉朝大力发展养马事业,全国的马匹保有量达到了惊人的五十万匹。

打仗打的就是兵马钱粮,有了这些就有了胜利的资本。

霍去病的部队是汉军精锐

为了支持霍去病征伐河西地区的匈奴势力,汉朝建立了当时最精锐的骑兵部队。

这支部队的士兵都是精选的体魄强健、精于骑射的不怕死的能战之士,是精锐中的精锐。

为了最大限度的保证部队的机动性,霍去病的骑兵部队每人配备三匹马。一匹运输作战物资,一匹骑乘,一匹备用。

在装备上,霍去病的士兵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弓弩、最锋利的环首刀、短矛以及最佳的防护甲胄,这些装备对于匈奴的生铁弯刀、弓箭以及皮革防护服都形成了碾压的优势。

除此以外,霍去病的军中还有很多匈奴投降过来的将校军官及大量匈奴士兵,比较著名的有赵破奴、高不识、仆多、复陆支、伊即靬等,这些匈奴人十分熟悉匈奴骑兵的战法,对于匈奴纵深的行军路线也非常熟悉。有了他们的帮助,汉军更加所向披靡。

与这样的骑兵部队交战,匈奴想要取胜简直太难了!

结论

霍去病的骑兵部队之所以能够碾压游牧民族骑兵,主要在于霍去病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令匈奴骑兵难以招架。

需要注意的是,霍去病的功业是建立在汉朝强大国力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汉朝没有国力组织强大的骑兵部队,霍去病纵是天才也难有用武之地。


我有观点


没什么好说的,因为霍去病就是个天生为碾压游牧民族而生的军事天才。



①:匈奴之所以难对付,主要原因是匈奴人善骑射,机动力强。而汉军在霍去病横空出世之前,包括卫青在内的所有将领,由于受汉地传统作战习惯的影响,战法都有很大局限性,不擅长骑兵奔袭作战,无法机动有效的给予匈奴人的心窝以致命一击。(卫青打仗也是传统的汉地战术,必须要设立一个大本营,再以大本营为圆心,稳扎稳打,很难聚歼匈奴主力)

霍去病与所有汉军将领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完全摒弃了汉军的传统打法,完全就是用的匈奴人的那套打法。也就是说,匈奴人怎么玩,他也怎么玩。包括一路烧杀劫掠这些非道德打法,他也照单全学了。



②: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霍去病以匈奴人的战术打匈奴,一路杀,一路走,俘虏和地盘通通不要,以至于匈奴主力每次都难于集结,而星星点点分散在草原上的匈奴散兵又不是霍去病精锐的骑兵的对手。

这种不对称的打击,就是霍去病每次都能歼敌上万,甚至好几万匈奴人的致胜法宝。


③:战术是死的,人是活的。霍去每次都能吊打匈奴,当然不是只靠战术了。毕竟同样的战术,别人为什么玩的没他溜呢?

所以霍去病每每能吊打匈奴,必然有他的过人之处——霍去病是一个非常善于发挥人才特长的帅才。

匈奴是一个联盟概念,在匈奴内部其实也分很多部落分支,有的部落原本不是匈奴,是被匈奴打服了被迫加入匈奴的。他们对匈奴其实存在很大的仇恨。

霍去病知道匈奴的这一情况,所以他每每击败匈奴后,就会第一时间挖掘人才。他非常的大度、惜才。他不管俘虏是什么族,只要能帮他杀匈奴人,他照单全收。

试想,汉军中有了这些很会照顾马匹、认识匈奴地形、知道塞外的水源地、以及知道匈奴的定居点的匈奴人加入,霍去病打匈奴那还不得溜的飞起?

PS:霍去病两次河西之战,随他出战的高级军官中,有三分之二是匈奴人。后来的漠北大决战时,麾下十大将领中,有四个半人是匈奴人。分别是匈奴句王高不识、匈奴某王安稽、匈奴因淳王复陆支、匈奴楼剸王伊即轩,以及出生在匈奴的汉人赵破奴。



④:总的来说,霍去病的战法,其实就是在匈奴带路党的引领下,在草原腹地进行闪击和扫荡,歼敌有生力量。

兵无常势、惟快不破。他的打法其实并不算稀奇,但是论玩的溜,还得数他第一。

不过,道理谁都懂,为什么其他汉军将领没有大量使用匈奴降将和士兵呢?

我想最大的问题还是因为游牧民族普遍缺乏纪律性,难以教化,一旦遇到战事不利就会作鸟兽散。因此驾驭匈奴士兵,用纪律约束之,是非常考验将领能力的难题。

考虑到霍去病的年龄(河西之战时19岁,漠北决战时21岁),以及霍去病取得的傲人成绩,他能约束匈奴人,我觉得没什么好多说的。

他就是一个天才。


Mer86


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他的母亲是平阳公主府上的女奴卫少儿,父亲是平阳县的小吏霍仲孺。

说起他的父亲霍仲孺,可能是世界上最走运的渣男。

说是渣男,是因为霍仲孺跟卫少儿生下儿子霍去病之后,拍拍屁股就走了,回了老家另外娶了老婆,连霍去病的生活费都没有付,只当没有这个儿子一样。

说他幸运,是他的两个儿子都成为了大汉顶尖的人物,一个成为了军神,一个成为了名臣。

霍去病生下来第一年,父亲霍仲孺就开溜了。霍去病成为了私生子,好在第二年,他们家走运了,她的姨妈卫子夫被汉武帝看中,带到了宫里,到了第二年,卫子夫再度受宠,最终成为了大汉的皇后。

以此推断,霍去病的童年虽然没有父亲,但生活还是有保障的,小时候,他就开始学习骑马射箭,而舅舅卫青也给了他很多的关爱,使他不至于在情感上有太大的缺陷,但毕竟是没有父爱,最关键的亲情缺失让霍去病养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

可这个性格恰好迎合了汉武帝的性格。汉武帝就不喜欢张扬,喜欢稳定老实的。

长大一点,霍去病被召进宫,司马迁先生酸溜溜的用一个字来形容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喜欢:幸

到底是什么幸法,司马迁很任性,不解释。但其实,汉武帝喜欢霍去病是很正常的。

霍去病的姨妈是大汉皇后,给汉武帝生了儿子,舅舅正率领大军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让那些反对跟匈奴开战的人哑口无言。这些胜利也让汉武帝的权威达到了巅峰。想当年,汉武帝的父亲想封两个匈奴降王为侯都费老鼻子劲,现在是想封谁就封谁。

这么给力的一家人,能不喜欢他们家的小孩吗?

但霍去病的受宠不仅仅是因为家庭的原因,而是这个孩子太懂事了,懂事得不像一个孩子。

他功成名就之后,回到山西找到他的父亲--这个抛弃他母子的人。一般来说,这是报复的好时机。霍仲孺也提心吊胆,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大祸。

可是,霍去病很温和,恭敬的向父亲跪下,“以前不知道自己的身世,所以没有尽到孝道。”

霍仲孺惭愧不敢回答。

霍去病替这位没有尽过一天责任的父亲置办田宅,并将异母弟霍光带到了长安进行栽培,这才有了后面的名臣霍光。

这样低调懂事,完全不依仗姨妈的宠信,舅舅的权势胡乱飙车的孩子,汉武帝能不喜欢?

有一天,汉武帝特地把霍去病找过来,表示要教他一下孙子兵法。

霍去病回答:“行军打仗,看当时的情况去决定就好了,没有必要看古兵法。”

狂,没想到你小子平时不说话,一说话就要呛死人。

行,那就让你去试试,看你到底有多少斤两。

元朔六年,卫青率领六路大军出定襄击匈奴。李广霍去病就在其中。

这一次,卫青终于碰到了对手。匈奴的单于亲自率兵出战。汉军前锋三千骑兵一头撞上了匈奴的大军。经过一天的浴血交战,汉军伤亡殆尽。率领这三千骑兵的两位汉将,其中一位赵信因为原本就是胡人,干脆投降了。另一位苏建只身逃了回来。

出师不利,有人给卫青提了一个建议:大将军出师以来,从来没有斩过一位部将,现在苏建丢了本部人马,正好斩他立立大将军的权威。

说实话,卫青为人太低调了,出了名的汉朝好人,从不无缘无故处罚部下,在长安,也不愿意结交文人名士,这大概是他的功劳如此之大,但我们在史书上却很少找到他征战的细节的原因。反而是没立过大战功的李广同学,就是被俘了,也有荡气回荡潇洒写意的描写。

卫青否决了这个建议,表示自己以皇帝近亲统率大军,怎么还怕没有权威?我还怕大家担心我擅用权力呢。我不能诛杀大将于国境之外,这个事情还是交给陛下处理。

卫青将苏建送回了长安。汉武帝也没有杀苏建,只是将其贬为平民。

这一次大军出动,不但没有收获,还失去了两位将军,这在卫青的出征中是极为罕见的。

好在,舅舅不给力,外甥来救场。

五年前,汉武帝第一次对匈奴用兵,卫青原本是打酱油的,却意外奇袭龙城,寄于重望的李广反而大败而归。

大汉军队的运势从李广转给了卫青。

大概上天准备再洗洗牌,要从这一场大仗开始,将汉军的运势过渡给一个年轻人。

这位年轻人当然就是霍去病。

这一次,霍去病被汉武帝任命为骠姚校尉,跟随卫青出战。卫青也没打算让他帮什么忙,就给了他八百骑兵。在大家看来,也就是感受一下战场的气氛,能够安全回来就烧高香了。

就像当年舅舅卫青第一次出征,把陪练玩成了主力一样。霍去病也玩了一把喧宾夺主。

他带着这八百骑兵脱离大部队数百里,冲到匈奴的后面,一阵猛打猛冲,竟然被他斩获了二千人,抓了一堆俘虏。而且全是硬菜,这里面包括匈奴单于的祖父辈大佬。单于的叔叔被活捉 ,还有一大堆匈奴的国相当户。

汉武帝原本还有一些郁闷,听到霍去病的战绩,大为兴奋,表示霍去病的战绩冠于全军,所以给了他一个响亮的侯名:冠军侯。

第一次出征,就捞了一个侯,而我们的李广将军这一次又是空手而归,没有任何收获。

人比人,实在不能比。

霍去病的胜利几乎是克隆了卫青的龙城之捷,在友军吸引主力时,他长途奔袭,攻击匈奴的薄弱点,然后大胜而归。

那么是李广又一次输给了运气?

历史似乎要给李广一个彻底的答案,将他跟霍去病摆到了同样的战局上。

两年后,霍去病再次出征,第一次大放光彩之后,十七岁的霍去病就成为了汉武帝最喜欢用的大将,甚至已经超过了卫青。

这一次,升为骠骑将军的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转战六日,击五国,杀匈奴的折兰王,斩卢胡王,又抓了一大堆的匈奴相国都尉,还把人家的祭天的小金子都抢了回来。

至于霍去病是怎么完成六日击五国这样的神奇战绩,我们的司马迁先生并没有兴趣详加记载。

到了夏天,霍去病再次出征,跟老将公孙敖从北地分兵两路出击匈奴。李广跟张骞从左北平分路出击。

李广率四千骑兵前突,张骞带一万骑兵在后面殿后。可李广又倒霉了,撞上了匈奴的四万兵马。

李广这个人怎么老碰上倒霉事呢?

这不只老怪老天不开眼,是李广自己打仗不按规矩出牌,他打仗全靠随意,从来没有斥侯,这种打法,他不倒霉谁倒霉呢?

被匈奴大军包围,李广的部队也开始慌了,我们李广同志从来不怕,因为他单兵作战能力强啊。下令自己的儿子李敢率几十名骑兵去试一下。

李敢就去了,在敌阵里来回冲了一下,回来报告,这伙匈奴都是菜鸟,很好对付。

大军这才情绪稳定下来。这时李广才下令结阵,围成一个圆圈。

很快,匈奴的大军发起了攻击,箭如雨下,虽然有点菜,但毕竟人数占优。数次冲击下来,汉军已经折损一半,箭也快用光了。

这时候,李广让士兵拉满弓弦,但不要发射,而由他用自己特制的大号黄弓进行定点清除,专门射杀匈奴的将领,一连射死好几个。

匈奴人的进攻慢了下来。

这些细节全部记载在史记里。司马迁先生真的是李广粉,李广的每一次战斗,尤其是失败,司马迁都要大书特书,将李广将军的骁勇展示出来,好像越败李广越勇,李广都是虽败犹荣。而对于屡战屡胜,屡立奇功的卫青霍去病,司马迁先生总是平铺直叙,罗列一下数字就交差了。好像这些战功的取得并没有什么出奇。不值得详细去写。

当然,李广确实是英勇的。到了晚上,李广依然面不改色加紧巡视阵地,安定军心。从这一点看,李广确实有一颗大心脏。

到了第二天,押后的张骞终于到了,匈奴人一看汉军有了援兵,转身就撤了。只是不知道张骞这位塞外老司机搞什么去了,竟然迷了路。

这一战如果张骞能够及时赶上,李广能否封侯呢?

无法得知,只是霍去病的三个部下又封侯了。

在李广跟匈奴血战时,霍去病正在匈奴的腹地大开杀戒。其实他这一路也出了同样的问题。原本要跟霍去病汇合的公孙敖半路拖延,没有按时抵达会合的地点。

霍去病没有等待公孙敖,直接率着自己的部下跨越居延海,经过小月氏,抵达祁连山,深入二千余里,又整了一堆硬菜,包括但不仅限于匈奴小王七十个,国相都尉一大堆,斩杀三万余人。

霍去病因功增邑五千户,三个部将一起封侯。

遗憾的是,我们的司马迁似乎认为这样的大胜没什么意思,没有任何的细节描写,霍去病是怎么找到匈奴人的,交战中发生了什么 ,霍去病又有什么神勇表现,司马迁一概不写。

不但不写,反而还搞起了怀疑主义。在记载时,搞起了史书中常见的春秋笔法。

比如,他记载霍去病上次的战功是这样的:

【冠军侯去病既侯三岁,元狩二年春,以冠军侯去病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天子曰:“骠骑将军率戎士逾乌盭,讨遫濮,涉狐奴,历五王国,辎重人众慑慴者弗取,冀获单于子。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馀里,合短兵,杀折兰王,斩卢胡王,诛全甲,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首虏八千馀级,收休屠祭天金人,益封去病二千户。”】

对于霍去病的战功,司马迁写得很简单:将万骑出陇西,有功。

有什么功呢?

按常理来说,司马迁就应该介绍了,抓获了什么人,干掉了什么重量级人物。

但是,司马迁笔头一转,不去介绍,反而引用起汉武帝的话来。“天子曰:等等等等”

又比如这一次,依然是如此:

【骠骑将军出北地,已遂深入,与合骑侯失道,不相得,骠骑将军逾居延至祁连山,捕首虏甚多。天子曰:“骠骑将军逾居延,遂过小月氏,攻祁连山,得酋涂王,以众降者二千五百人,斩首虏三万二百级,获五王,五王母,单于阏氏、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六十三人,师大率减什三,益封去病五千户。赐校尉从至小月氏爵左庶长。鹰击司马破奴再从骠骑将军斩遬濮王,捕稽沮王,千骑将得王、王母各一人,王子以下四十一人,捕虏三千三百三十人,前行捕虏千四百人,以千五百户封破奴为从骠侯。校尉句王高不识,从骠骑将军捕呼于屠王王子以下十一人,捕虏千七百六十八人,以千一百户封不识为宜冠侯。校尉仆多有功,封为煇渠侯。”】

对于霍去病的战绩,司马迁表示宝宝没空不想多说,只来了一句捕首虏甚多。到底怎么多呢,皇帝他老人家是这样说的嘛。

在整个霍去病的传记里,一提到霍去病的战绩,司马迁总是不肯亲自说,全部引用汉武帝的话。似乎他对霍去病这些传奇的战绩有些怀疑。

霍去病立的这些功啊,都是深入敌境两千里,谁也没看到,你汉武帝说他立了这些功,那就立了吧。

司马迁的怀疑并非没有道理,一个卫青已经够让人惊讶的,结果你们卫氏家族又出来一个毛都没长齐的小伙子,领着数万大军横扫漠北。怎么听起来这么玄幻,这不会是你们虚报军功吧。

直到今天,依然有人怀疑霍去病的战绩,认为并不是真的,或者有夸大的成份。

对于这一切,只能说司马老爷子太偏心了。汉朝军纪严厉,慌报军功是要砍头的,而且汉武帝已经有了卫青这位常胜将军,还需要捧一个假榜样出来吗?

大概司马迁觉得自己的怀疑也不太靠谱,所以想了一个比较牵强的理由,霍去病这么牛,只是装备好跟运气好。

【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骠骑,骠骑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然而诸宿将常坐留落不遇。由此骠骑日以亲贵,比大将军。】

他嘛 ,还不是占了大便宜,那些好的士兵先由霍去病挑选,好的战马优先供应霍去病,所以他才敢深入大漠,自己领着精锐骑兵在前面打怪捡装备。而且运气又好,从来都没有碰到什么大事。而那些老将军(比如李广),就没这么好运了,常常是捡人家挑剩下的,遇到战机也赶不上。

我深深感受到了司马迁先生笔下的酸劲。

可是,你们这些宿将,在门口转两圈,都能倒大霉,陷入困境,人家带着兵马转战万里,深入匈奴腹地,都从来没有困绝过。一次倒还罢了,两次三次四次还是如此,这到底是实力问题还是运气问题?

运气只能解释一次。屡次的成功或者屡屡的失败就不能归于运气。

同样是友军拖后路,为什么霍去病能够深入二千里,斩获而归,而李广只能苦苦支撑呢?

秘密隐藏在汉武帝对霍去病的表彰里。



那一次,霍去病率一万骑兵,自陇西出发北击匈奴,六日之间,转战五国,拿到了匈奴的祭天小金人。夏天的时候,在李广被匈奴困住苦战的时候,霍去病过小月氏,至祁连山,斩获数万人。抓了五个匈奴小王。

汉武帝特地下令嘉奖, 三位跟随霍去病的校尉也因功封侯,部将赵破奴因为斩遬濮王,捕稽沮王,封为从骠候,另一位高不识,因为俘虏匈奴王子被封为宜冠侯。另一位叫仆多的也因为有功,被封为煇渠侯。

这三位是什么来头呢?

赵破奴是太原人,《史记》是这样记载的:将军赵破奴,故九原人。尝亡入匈奴,已而归汉,为骠骑将军司马。

就是说,他是一个在匈奴地区长大的人,等于半个匈奴人。

而高不识原本是匈奴的小王,后面投降过来,成为汉朝鹰击司马,这次跟着霍去病出去打怪升级捡装备。

仆多,则是匈奴的一位前王子。

也就是说,这一次跟随霍去病立功的人都是有匈奴背景的人。有这些人做为随从,霍去病当然不会迷路,还能找到匈奴人实行精准打击,并且不用带太多的粮食,而且是打到哪里就吃哪里。

那剩下的问题,为什么李广没有这样的匈奴部下,霍去病则有呢?是汉武帝特地给他指派的吗?

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关键是,给你一群人,你有没有能力带好。尤其是叛逃过来的匈奴人。

就在这一年的秋天,匈奴的浑邪王、休屠王来投降。这两位哥们也是走投无路了,这些年经常跟汉朝大军交战,败多胜少,损失了数万部下。匈奴单于大为生气,准备直接干掉他。

浑邪王、休屠王收到了风声,大为恐怖,想了一下,只有投靠大汉才有生机。他们也没有别的渠道,只好跑到边境上打劫个汉人,让他们回去向汉武帝报告。

接到信报后,汉武帝心里是打鼓的,这会不会是匈奴人的马邑之谋呢?

想了一下,他把霍去病叫来。

你去看一看,他们是不是真的来投降,如果是,就接纳,如果不是,就直接扫了吧。

霍去病去了,走到半路,出事了,匈奴内哄了。其中的休屠王后悔了,想拉着队伍回去。浑邪王不干了,说好了一起到大汉吃肉,咱们报告也打了,你一个人却溜了,把我凉在这里,我白开水啊。

于是,浑邪王一怒之下杀了休屠王,吞并了休屠王的部下。

等霍去病到的事情,这就麻烦了,因为休屠王的老部下原本意志就不坚定。当霍去病渡过黄河,准备收编浑邪王的部队时,一部分的匈奴人不干了,拔腿就跑。搞不好就要崩盘。

一时之间,浑邪王也不知道怎么办。

这时候,霍去病做了一个决定,纵马冲到浑邪王的大营,跟浑邪王举行会谈,当机立断斩杀逃走的八千人。然后让浑邪王一个人先乘车到汉武帝的居所,最后才让剩下的四万人渡江。

问题来了,这八千人如何斩杀,浑邪王离开后,霍去病又如何安抚剩下的四万人。

唯一的解释是,霍去病不仅仅是一个军事天才,还是一个统战天才。所以汉武帝才派他前去收编匈奴人。霍去病也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才能在事变时,控制局势,掌握匈奴大军。

想像一下,此时的霍去病不过是二十出头,他的人格魄力要暴到什么程度,才能够做到这一点?如此看来,霍去病最历害的不是军事能力,而是他的外交能力,统战能力。

正是这些不容易为人察觉的能力,让霍去病胜过李广,在李广家门口都迷路时,他能够转战千里,就食绝域。

这些秘密隐藏在史册中,当你不了解时,也只能附和一下司马迁的总结,霍去病嘛,不就是装备好嘛。

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组织了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为了筹集这次行动的经费,汉武帝在全国实行了盐铁专卖。

在汉初的时候,本着不折腾的黄老精神,盐铁经营是放开的,从事这个行业的人算是踩到了大汉的风口,都发了大财。

不过,人一有钱,眼睛就容易瞎。

历史书里介绍,这些商人觉悟很低,唯利是图。那些年诸侯反叛。朝廷跟他们借点钱平叛,这些人竟然担心朝廷的偿还能力,不肯借贷。

文景那些年事情多,不好收拾,到了汉武帝唯我独尊,没事又打击下豪强,总算可以下手了。汉武帝将盐铁的经营权收回来,存了两年钱,攒足了军费,足以支撑一场浩大的军事行动。

这一次,汉武帝派出了大汉双璧卫青跟霍去病。汉武帝没有叫上李广。

不叫李广,汉武帝给出的原因是,他年纪太大了,不再适和这样的远征。当然,汉武帝还有没说出来的理由。

李广的运气不好,每一次出征,只要有李广就没有大胜过,就是赚点小钱,也被李广给抵消了。

汉武帝的意思,李广好好休息一下,别出工了。

李广不干了。他还没有封侯啊。奋斗了大半辈子,名气也有了,可就是最后这一步没达成,他实在不心苦。于是,他专门打了报告,要求再给一次机会。

想了一下,汉武帝同意了,他实在没有办法拒绝这位老将的请求,但同时,他又给主将卫青交待了一句话,也正是这句话造成了李广最大的悲剧。

大军出发了,霍去病卫青各率五万兵马,司马迁先生又重点指出,霍卫病是人民币玩家,一上线,汉武帝就给他充了最好的装备。

确实如此,汉武帝给霍去病配置的都是最强的,他就是让霍去病直接寻找匈奴单于决战,擒贼先擒王。

大将军卫青反而成为了策应的一方。

李广恰好就在卫青的阵营里,想来,大菜是吃不上了,只能搞点边角料。

但没有想到,李广的好运终于来了。

出塞之后,抓到了匈奴的俘虏,一问才知道匈奴的单于已经往东边转移,撞到了卫青的大军前面。

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了机会。可是李广突然接到了卫青的命令,让他从东边包抄,而前锋将由公孙敖来替代。

大家可能还记得,公孙敖是卫青的铁哥们,当年卫青被长公主刘嫖抓住准备打死,是公孙敖冲过去救了卫青回来。

那卫青是照顾老朋友,所以把这个立功的机会让给公孙敖?

大概是有的,但更重要的是,出来之前,汉武帝跟他打了一个招呼,说李广这个人数奇,运气不好,碰到匈奴主力,不要让李广正面上。

很多人替李广叫屈,认为汉武帝夺走了李广的机会。但是,机会也是要靠实力去获取的。汉武帝的北击匈奴大计不是为了李广封不封侯而存在的。相反,李广的封侯是为了汉武帝的军事战略而服务的,在这个大的战略面前,任何人的侯位只能服从。

说老实话,汉武帝没有说李广实力不行,只是用数奇,已经在替这位老将留面子了。

可以想像李广心中的委屈,但军令如山,他也只能服从。于是,他只好带着自己的部队离开了主力,往东方而去。

很多年前,李广曾经专门请教星象家王朔,询问自己征战匈奴,无战不与,别的平庸之辈都封侯了,为什么自己不行呢?

王朔问道:“你有没有做过后悔的事情?“李广想了一下,回答道:“有的,我任陇西太守时,羌人反叛,我诱降了他们八百人,然后一天之内将他们杀天。这是我最后悔的事情。”

王朔诚恳说道:“那就对了,杀降是从军的大忌。将军干了这件事,当然不能封侯了。”

这件事情一直缠绕在李广的心头,让他无法宁静。别人把他的不封侯总结为运气问题,他自己总结为杀降,他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在关键的时候,总是差了那么一点。

在李广往东边移动的时候。卫青的大军直扑沙漠之后的匈奴单于。这回匈奴单于搞了一个诱兵之计,他们故意后撤,躲到了沙漠的后面,准备等汉军越过沙漠时,来一个以逸击劳。

他大概没有想到,汉武帝为了他准备了超级套餐。在骑兵的后面,还有数十万的后勤保障部队。

这是押上国运的一战。

碰上匈奴大军后,卫青没有急于出战,而是下令用战车围成一个圈。

我常常在想,如果卫青没有调走李广,依然用李广为前锋。当李广看到匈奴大军时,还能够按住性子,先设好防备再出击呢?以程不识的看法,这不是李广的风格。

扎稳阵营之后,卫青发起了攻击,他只是派出了五千骑兵,这是一次试探性的进攻。在于了解匈奴的真正实力。

匈奴人随即派出了一万骑兵应战,两军厮杀的时候,突然乱起了大风,你看不清我,我看不清你,两方的士兵就在风沙中相互砍杀着,为自己背后代表的那一群争夺生存的空间。

这时候,卫青已经摸清了匈奴大军的实力。他意识到,经过这么多年的较量,这是第一次汉军在兵力上占优势。这是绝佳的决战时机。

从两边包抄!

卫青下达了命令。

左右翼的伏兵脱阵而出,准备将匈奴的单于包在中间。

打到晚上的时候,情况清楚了,匈奴已经大败,但单于跑了。

这一天晚上的时候,卫青抓到一个俘虏,审问之下,才知道单于已经逃了。

在黄昏,两军在黄沙中厮杀的时候,匈奴的单于撑不住了,他料定这一次讨不到便宜,在自己的侍从护卫下,不打招呼就悄悄溜了。

卫青连忙派出轻骑月下追单于,可单于比韩信难追,毕竟一个是逃命,一个是辞职。匈奴单于跑得太快,以至于匈奴人都认为单于已经死了,忙着选新的领导人。

事实上,卫青依然有机会抓住单于的。如果李广能够及时赶上的话。

没追上单于,卫青开始攻下匈奴的赵信城,在里面好好的补充了一把,然后一把火烧掉了剩余的物质之后,才起大军而还。

走到漠南,才碰到灰头灰脸的李广。

我们的李广迷路了,完全没有赶上大会战。

卫青想了一下,先派人给李广送去了美酒,慰劳一下李广。卫青是个很厚道的人。这一次,他调离李广,心里还是有点过意不去。

但是,报告还是要写的,怎么碰到的单于,战是怎么打的,为什么单于跑了,为什么李广没有跟上。

想了一下,卫青派个人找到李广,让他给一个说明。这并不是一个过份的要求,但对李广来说,这无疑是一道摧命符。

在得知自己错过了会战,又走了单于之后,李广已经猜到了自己的结局。以汉武帝的性格,犯了错就要处罚,没有人有意外。这一次就算他出赎金,也一定会被贬为平民。

他已经六十多岁了,再也没有机会等到下一次的机会。

李广叹了一口气:“我这一辈子跟匈奴打了七十余回,这一次有幸跟着大将同单于交战,可大将军把我调走,让我去迂回。我又偏偏迷路。这不是天意吗?我已经六十多岁了,怎么还能去接受刀笔吏的污辱。”

说完,李广拔刀自尽。中国历史上最为悲情的将军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给世人留下了李广难封的千古憾事。

而霍去病依然在沿继着自己的传奇,在与单于错失之后,他没有就此放弃,而是继续前进,一路上抓获匈奴人,让他们带路一直穿插到大漠的深处,终于找到了匈奴的左贤王,用一万人的损失斩杀左贤王七万余人。

左贤王是匈奴实力最为强劲的部下,这一仗后,左贤王彻底废掉了,匈奴单于失去了自己最有力的臂膀。

最牛的是,霍去病还追到了居胥山,在居胥山上祭了天,又跑到姑衍山祭了地,这才率军回朝。

这是汉朝跟匈奴之间最具决定的决战,从这一天开始,匈奴的势力开始从北方消退。

这才有了那首传唱至今的民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位我嫁妇无颜色。

让人惋惜的是,这是霍去病的绝唱。这一仗,汉朝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战马损失严重,汉武帝也再没有发起对匈奴的大战。

而两年以后,霍去病因病去世。

他活着的时候,汉武帝曾经要给他修一个大宅子。霍去病拒绝了,表示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汉武帝没想到的是,他只能给霍去病修一座阴间的房子。他仿造祁连山的模样,为霍去病修建了一座坟墓,以彰显他力克匈奴的战功。

唐朝诗人王昌龄写过一首著名的边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里的龙城飞将是谁呢?

是李广,还是卫青,还是霍去病。也许,是千千万万在汉朝边疆洒下热血的将士。


脑洞历史观


匈奴是生活中国北方草原上的强大游牧民族,匈奴人从小就练习骑马射箭,人人皆兵,又是生长在北方那种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天天与大自然搏斗,按道理来说,无论是身材,还是技战术,都会比汉军强,为何在与霍去病为首的骑兵会战中,会被打得狼狈不堪,到处逃窜呢?

抛开霍去病的天才军事才能不说,这里谈一谈霍去病在战争中取胜背后的原因。

西汉的陈汤曾经说过一句话,是说汉兵与匈奴比较的话,是这么说的: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汤曰: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

这话的意思是:陈汤说:胡人士兵五人才能抵得上一个汉朝士兵,为什么呢?因为胡人兵器原始不锐利,弓箭不锋利。现在听说他们学得了很多汉人的技巧,但是仍要三个胡兵才能抵得上一个汉兵。

陈汤就是说出那句千古名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西汉将军,也是斩杀匈奴郅支单于的汉军将领,对于和匈奴作战,陈汤很有发言权,他说这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匈奴人的兵器落后,陈汤明确说明了匈奴的原器比较原始,弓箭不锋利。二是指匈奴兵的身体素质落后,即使匈奴兵器与汉军一样,汉军仍然能以一挡三。

匈奴

虽然陈汤所在的时代离霍去病所在的时代相差了110年左右,但是仍然能说明两个问题:匈奴的兵器和兵员素质其实是不如汉朝的,这两个关键原因,让匈奴与汉朝的对抗中始终处于下风。

一、汉朝与匈奴实力对比

冷兵器时代,位于东亚大陆的华夏文明作为全球四大文明之一,在整个东亚大陆上,其科技文明是遥遥领先周边民族的,更要命的是华夏文明还拥有庞大的人口和东亚最肥沃的土地,满足这些条件的华夏政权因此成为东亚大陆上的霸主,无论是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还是从统一六国的秦朝到承袭秦制的汉朝,都是吊打周边少数民族的。

霍去病

但是历史发展大势从来就不是永恒的,华夏政权也并非持久恒强,也有衰弱的时期,秦朝末年,由于秦始皇强征暴敛、穷兵黩武,导致国力大伤,再加上秦末持续十余年的动乱,让刚刚建立的西汉王朝实力较弱,白登之围是汉匈第一次大规模正面冲突,并非代表匈奴实力强于汉朝实力,而是刘邦内部并不稳定,异姓王问题还没有解决,不想跟匈奴拼尽国力,而让新生的政权毁于一旦。

1、人口

总有一种错觉,认为匈奴实力强于汉朝,尤其是白登之围中,围困刘邦的40万匈奴骑兵分成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而且每个方向的马匹颜色整齐划一,匈奴是不是有40万骑兵是值得怀疑的,就算匈奴5口人武装一个士兵,那匈奴的总人口有200万人,当时的汉朝人口至少是1500万~1800万左右,是匈奴的7.5~9倍。

在那里,人口就代表生产力,能提供所有的兵员和生产人员,在汉朝初年进行了匈奴和亲的政策后,经过70多年的休养生息,已经是休养了三到四代人,西汉总人口至少有3000万人,到了汉武帝与匈奴作战的时候,汉朝的国力已经更是强大了,匈奴人口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科技落后,人口增长率是明显不如汉朝的,双方的人口差距进一步拉大。

汉军威武

并不是说人口多就一定能打胜仗,但是说人口多就实力强,这个是没有问题的,在霍去病与匈奴的对战中,汉武帝就能够征调国内最精锐的士卒和最好的马匹给霍去病,事实上汉武帝也就这么做的,而且为霍去病提供后勤服务的人员,远远超过战场上的士卒好几倍,这种实力不是匈奴具备的。

就算是拼人头,汉朝也能把匈奴人口拼光,在霍去病与匈奴作战中,自身损失也非常大,比如漠北之战,霍去病与卫青各率领10万骑兵,一共歼灭了匈奴兵9万多人,汉朝大概损失了五六万士兵,和十万匹马,基本上是杀敌一万,自损八千的战损比,汉朝人口多,匈奴人口少,汉朝撑得住,但匈奴撑得住吗?这就是国力之胜。

2、地盘

汉朝与匈奴之间的战争,起初大多发生在边境,匈奴虽然以骑兵为主,但从来没能攻入汉朝的腹地, 反而是汉朝不断地攻入匈奴的腹地,为何?还是因为国力强大,汉朝疆域广大,都知道战争打得就是综合国力,汉朝能够把战争控制在边境,然后再深入匈奴腹地,尤其是霍去病打得整个匈奴漠南和漠北都没有王庭,这就让匈奴损失超大。

汉兵

但汉朝的地盘没有损失,因为匈奴没有实力攻入汉朝腹地,也没有那个能力,同时匈奴是游牧民族,游牧民族的生存与汉朝不一样,是靠天吃饭的,游牧的土地很难承载较大的人口,和稳定的生活,匈奴人的主要财产就是马、牛、羊等牲畜,这些是有生命的,病死了,战争中被杀了,就会影响匈奴的实力,但汉朝不一样,汉朝是农耕民族,是种地的,你能消灭土地吗?不能,农耕受自然条件比游牧影响小,也能承载更多的人口。

3、武器装备

陈汤说了,汉朝的武器装备比匈奴人强多了,可以举个例子,西汉的李陵,也就是李广的孙权,他生活的时代离霍去病生活的时候只相差20多年,李陵当时率领5000步兵,遭到了匈奴的三万骑兵,李陵以战车结阵,组成箭阵,以弓箭杀退匈奴数万骑兵,后来匈奴增兵到8万人,李陵的箭用完了,才全军覆没投降的。

如果李陵的箭没用完呢?是不是数万匈奴骑兵攻不下五千汉军步军呢,真有这个可能,这就是武器装备上的差异,当时匈奴人护甲很差,只是皮具护甲,弓箭也不如汉军射得远,汉军还有弩箭,光是凭这个,匈奴人就无法取胜,如果是汉军骑兵呢,一对一,匈奴人还真不一定取胜,这是武器装备之胜。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4、血性

汉承秦制,继承的不仅是官制和爵位,还继承了血性,秦军以首级论军功,汉军同样如此,只有取得战功才能得到封赏,都说秦军是虎狼之师,其实汉军也不差,是很有血性的,比起匈奴人来说,一点也不差,你看看霍去病作战就知道了,霍去病第一次作战率领800人,敢冲击匈奴后方,还俘虏了超过自身军队数量三倍多的匈奴人,完全就是一幅拼命三郎不要命的打法,最重要人家霍去病那会才17岁,这就是血性。

总结

匈奴善于骑马射箭,又是游牧民族,为何就打不过霍去病的骑兵?

除去霍去病的天才军事才能之外,因为匈奴实力不如汉朝,血性不如汉朝,所以就打不过霍去病。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出去装备优势外,霍去病的骑兵战术非常简单激进。霍去病将自己的骑兵部队当成匈奴骑兵一样看待,像匈奴人生活,像匈奴人作战,善于迂回穿插,长距离奔袭,样式灵活,基本上颠覆了匈奴人对汉朝中原骑兵作战的印象。通过出其不意的打击,霍去病完成了对匈奴的致命打击,从而碾压周边游牧民族。

霍去病的骑兵战术在汉朝时期是非常前卫和与众不同的。对匈奴等游牧民族的作战中,汉朝军队往往欠缺灵活,缺乏深入漠北的长途跋涉和进攻的能力。霍去病是汉朝名将卫青的外甥,17岁就展露极高的军事才能。霍去病得以功成名就靠的是骑兵,得以封狼居胥靠的也是骑兵。


霍去病有天生的统帅才能,展现的领导能力对他人影响极大。历史记载中,霍去病在汉朝将领中风格独特,他的骑兵部队高级将领里,存在大量归降的匈奴人,这在汉朝军队中别具一格。高级将领中的复陆支,是前匈奴因淳王,而另外一个高级将领赵安稽也是前匈奴王。另外的匈奴将领还有赵破奴,高不识等人,可以说霍去病手下匈奴人将领不少,且都听命于他。漠北大战,霍去病收编了部分匈奴降卒,且这些降卒没有反叛。匈奴信奉崇尚武力和强者,而霍去病这种恐怖的驾驭能力,即是强者的体现。在与匈奴等游牧民族的作战中可以起到稳定军心,加强将领忠心的作用。这使得霍去病的部队没有畏惧匈奴骑兵的心理。



大漠广阔无垠,要想找到匈奴单于的都城,找到匈奴的主力部队,对大多数汉朝军队而言难上加难。但霍去病在大漠作战从不迷路。霍去病作战讲究长途奔袭,突然袭击,速战速决。因此不可能携带大量补给,这也就要求必须可以精确找到敌人的位置。霍去病带的匈奴军士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由匈奴人对匈奴人进行寻找定位,再通过出其不意的进攻,霍去病在和匈奴的交战中总是占据绝对上风。歼灭匈奴左贤王一战,深入漠北两千余里,像匈奴人一样在马上生活行军。奔袭龙城的战役,也是远程奔袭加突然袭击。军中的匈奴人熟悉大漠得地形,更熟悉匈奴人的生活方式。霍去病通过大胆的用人,形成了对匈奴的优势。



汉朝对匈奴作战的中后期,随着装备的提升和技术越发精湛,汉朝骑兵已经在综合能力上比肩匈奴骑兵,在战术上,汉朝骑兵开始利用冲锋近战肉搏的战术抵消匈奴骑兵善于骑射的长处。

霍去病依靠强大的统御能力和战术的创新,得以发挥出汉朝骑兵的最大优势,使得对游牧民族的战争中,霍去病得以碾压游牧民族。


静听竹林风


关于霍去病的战争奇迹,除了众所周知的国力因素外,还有一些被忽略的因素,值得重视。

想什么时候打你,就什么时候打你。

匈奴是纯粹的游牧民族,他们的马匹走到哪里吃到哪里。


因此,匈奴往往在秋高马肥的时节出战,春夏时节,一般不出战。

由于农业发达,汉军可以携带大量的马饲料出战,任何时节都可以出战,想什么时候打,就什么时候打。

比如,河西之战,霍去病在春季、夏季连续两次出击,所向无敌,横扫千军,匈奴被迫退出了河西,汉匈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

想走什么路就走什么路

霍去病作战,以敢与深入,敢于大纵深、大迂回打击匈奴著称。

在没有gps的时代,大汉骑兵敢于深入敌后,往来如飞,没有向导是不可能的。


匈奴没有完善的继承和官僚制度,因此,出现激烈的内部斗争时,许多匈奴贵族被迫逃到汉朝。

这些匈奴贵族中的许多人,加入了汉军,成了“带路党”。

霍去病军中,就有许多匈奴校尉,他们既能带好路,保证军队不迷路,又知道在哪里找吃的。因此,霍去病才能有如神助,无所顾忌的“嚣张”!

军力的逆转

再怎么抓人家软肋,打不过人家,也是白扯。

经数代发展,汉朝已经在军力上实现了逆转。

1、马政长期实施,马匹质量、数量大大改善。

自汉高祖开始,汉政府长期实行严格的马政。

到汉武帝时,光厩马就达40万匹,民间更是“农夫以马耕载,而民莫不骑乘”。


作为一个农耕民族,马匹的普及率到这样的地步,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2、技术优势厚积薄发,装备上实现逆转。

护甲:比起依然装备皮甲的匈奴,汉军普遍装备了铁铠甲。

材料:钢铁武器的普及率提高。

武器:过去以步战为主的时代的武器,如刀、戟的行制变化,更适合骑战。

3、兵员的优势得以体现。


到汉武帝时期,除了传统的招兵方式,武帝广泛使用募兵制,建立了服役时间较长的常备精锐。比如:期门、羽林、北军八校尉等。

不仅如此,武帝还广泛吸纳了少数民族的士兵加入,这些原本就属于游牧民族的士兵,对汉军形成了极为重要的补充!


可以说,到武帝中期,汉朝的骑兵在质量、数量上都逐渐形成了一定的优势,这是卫青、霍去病大放异彩的基础!

霍去病的兵马是汉军最精锐的

由于霍去病与汉武帝、卫青的特殊关系,他起步就很高,并由于其杰出的战绩,逐渐优先获得了当时大汉最优质的资源。


从一开始,卫青就把精锐敢战的800“轻勇骑”给了霍去病。

到漠北决战时,霍去病、卫青各带5万人出战,史家还特意强调,霍去病所带的是特选的“敢力战深入之士”。

可以说,霍去病获得了优先挑选的权力,其所部是汉军最强大的存在。

霍去病:新的战争形态呼唤新的战争人才

汉武帝曾想教霍去病孙吴兵法,但霍去病没有兴趣。

就战争艺术的学习而言,霍去病是幸运的。

与春秋战国甚至楚汉战争时期不同,汉匈战争最显著的特点是:节奏快,战场宽大。

这种战争中,双方的机动能力强,侦查距离远,很难预先选定战场,也很难设伏用奇。

相反,在快节奏、大纵深的战场上,充满冒险精神、果敢坚定的指挥官,往往能取得优势。


通常在你面前有两个方案,一个不太冒险,一个比较冒险,选择冒险的那个——施密特,深刻影响隆美尔的一句话。

在河南之战中,霍去病仅率800轻骑就敢大胆深入,斩首最多。

正因为这种果敢气质,汉武帝此后逐渐倾向于支持霍去病,这不是没道理的!

幸运的时代

霍去病最大的幸运,是生在一个伟大的时代。

历史上不乏优秀的将领,他们或许可以在一、两场大战中大放异彩,但朝廷通常不会支持他们连续、长期地打击对手。


霍去病生在一个热血沸腾的时代,汉武帝打击匈奴,洗刷百年国耻的强烈决心,以举国之力支持霍去病连续作战,才使得霍去病的“战争奇迹”得以不断上演!

身后有强大的后盾,理解战争的特点和本质,抓住对方的软肋,这是霍去病不断上演奇迹的秘籍。

祝君胜利!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霍去病被称为“匈奴天敌”。他短暂而豪迈的一生,似乎只为抗击匈奴而来。私生子、外戚出生的他,自18岁开始追随舅父卫青征战疆场,到22岁时已将剽悍好战的匈奴人打得闻风丧胆,再也不敢或无力进犯汉境。但仅仅两年后,这位智勇双全的少年将军就与世长辞了。其生也甚短,其功也至伟。若论战功,千百年来,再没有人可以与其比肩的人了。


作为一位年青且战功赫赫的著名将领,霍去病确实有其独特之处。据历史记载,他为人沉默寡言,但处事异常果断。这样的性格特点,似乎注定他天生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军事奇才。早先,汉武帝曾经想教入宫当侍卫的他学习吴起、孙武兵法,他似乎毫无兴趣,而是回答道:“战争的胜负取决于统帅是否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因势而动,因敌而变,何必去学习古人的兵法”!武帝奇其言,从此对他刮目相看。

河套之战,霍去病一鸣惊人

据《史记》记载,霍去病是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霍仲孺与卫少儿(卫青、卫子夫的姐姐)的非婚生子。霍去病自幼随舅父卫青习武,练就一身出色的骑射功夫。元朔元年(前128年),擅歌舞、通音律的卫子夫生子被武帝册为皇后,卫氏一门顿时跟着飞黄腾达,卫少儿趁机抛弃了霍仲孺,嫁给了汉初名臣陈平的曾孙、担任詹事之职的陈掌。霍去病是卫后的外甥,所以18岁就入宫成为侍中,可以随意出入宫禁侍从在武帝左右,是可以与闻政事的亲信要职。但年少有为的霍去病显然志不在此,他渴望投身到金戈铁马的汉匈战场上去,而不甘在莺歌燕舞的宫廷生活中消磨一生。

公元前123年,大将军卫青奉命率公孙敖等六将军二出定襄与匈奴右部争夺河南地(今河套平原),霍去病主动向武帝请缨,要求从军出征,卫青奉诏任他为“嫖姚校尉”,从此开始了刺激、冒险与死亡如影随形的军事生涯。

霍去病从小就精于骑射,非常渴望建功立业。就在卫青第二次率大军出定襄时,嫖姚校尉霍去病自告奋勇率八百壮士,远离汉军主力数百里之遥,孤军深入到匈奴大后方,在捕捉到有利战机后,乘其不备,发起突袭,匈奴人猝不及防,被犹如神兵天降的汉军斩杀了2028人,单于祖父稽若侯产也被汉军斩首,单于叔父罗姑比、匈奴相国、当户、将军等贵胄都成了俘虏。毫无实战经验的霍去病第一次出征,就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战绩,他不按牌理出牌的冒险打法显出奇效,直教人肃然起敬。

河套之战结束后,汉武帝对霍去病的战绩大加点赞,并给他封侯赐爵。《史记》载:“天子曰:‘剽姚校尉霍去病斩首虏二千二十八级,及相国、当户,斩单于大父(祖父)行稽若侯产,生捕季父(叔父)罗姑比,再冠军,以千六百户封去病为冠军侯’”。而身经百战的大将军卫青因为功绩不著,又亡、失二将,功过相抵,因此没有封赏。霍去病后来居上,其势头与光焰似乎已超越了战绩卓著的大将军卫青。

河西之战,霍去病的战功超过了卫青、李广

在前128年——前123年这段时期内,汉武帝接连发动了河南、漠南之战,匈奴人在汉军的持续打击下,被迫放弃了水草丰美的河南地(今河套地区),伊稚斜单于采纳降王赵信的建议,将精锐主力撤往漠北(今蒙古高原),在广袤的漠南、河西地区仅留存左贤王、浑邪王、休屠王的军队。为沟通西域交通同时巩固西北边防,汉武帝不失时机地发动了河西之战,而主帅的重任则落到了年青的冠军侯霍去病肩上。

元狩二年(前121)春天,霍去病被任为骠骑将军,率万骑出陇西北击匈奴。汉军翻越乌鞘岭,泅渡狐奴水(今甘肃武威一带),辗转征战于5个匈奴小国间,敢于抗拒者以武力击服,愿意降附者则好生安抚,经六天六夜的激战与招抚,五小国(五部大人)先后被汉军控制。

随后,霍去病再次使出长途奔袭的绝招,率万骑翻越焉支山,深入大漠千余里,出敌不意的来到皋兰山(其地不详,应在今日的甘肃西北部),突然冲入匈奴浑邪王、休屠王的王庭中大砍大杀,短兵相接,连胜数场,斩杀折蓝、卢侯二小王,生擒浑邪王子以及相国、都尉等贵人,阵毙八千九百余敌,并缴获了休屠王的祭天金人凯旋而回。史载, 此次长途作战汉军伤亡也比较严重,有七千余将士捐躯疆场。

此战,负责东线作战的老将李广遭遇匈奴左部主力,士卒伤亡过半,虽凭借李广父子惊人的骑射功夫侥幸突出重围,但因战损严重,已无力再战。东线战事遂草草结束。

西线的公孙敖部也不顺利,大军一出北地就迷失了道路,在茫茫草原上兜兜转转,没能够参加河西战役,所有的重担都落到了霍去病一人的肩上。

霍去病乃天生将才,深谙“兵贵精不贵多”的道理,他率领经过严格挑选的精锐骑士,每人携两匹马,不携辎重,补给就地解决(一般是抢匈奴人的牲畜),出北地后迅速向西北方向挺进,昼夜疾驰,渡过汹涌的黄河,越过巍峨的贺兰山,跋涉大漠,至居延泽(今内蒙额济纳旗一带)后折向西南,长驱直入两千余里,绕到匈奴身后,在祁连山麓的斛得(甘肃张掖附近)一带与匈奴浑邪王、休屠王的军队展开血战。霍去病打仗不喜欢人海战术,讲究精悍而勇猛,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致命一击,迅速击垮敌人,结束战斗。在汉军精锐骑兵的猛烈攻击下,被切断了退路的匈奴军队惊恐万分,无法组织起有效抵抗,很快便大败亏输,被击毙三万二千余人。

见汉军锐不可挡,匈奴单桓王、酋涂王、相国、都尉等人觉得大势已去,于是率两千多人向汉军投降,匈奴五王、王母、单于阏氏(王后)、王子、公主等五十九人都被俘获,霍去病在没有友军配合的不利情况下,率领一支孤军,在地形复杂的河西地区长途奔袭两千余里,用伤亡三千余人的较轻代价,一举歼灭了匈奴人部署在河西的军队,取得了河西之战的决定性胜利,充分的显示出这位天才军事家过人的胆识与卓越的指挥才能。汉武帝得知河西大捷的消息后很是高兴,封霍去病五千四百户食邑以示嘉奖,其部将鹰击司马赵破奴和校尉高不识也积功被封列侯。

之后,霍去病用智谋与武力镇压了降而复叛的休屠王,招降浑邪王与休屠王残部四万余人。从此,匈奴人在河西地区的数十年统治彻底土崩瓦解。

河西之战结束后,霍去病的战功与威望超过了大将军卫青,已成为反击匈奴的中流砥柱。

漠北大决战,霍去病达到了人生、事业巅峰

元狩四年(前119),汉武帝发起了漠北大决战,目的是深入大漠,一举全歼伊稚斜大单于的匈奴主力。汉匈战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战略决战就此拉开帷幕。


在这次战役中,老将李广再次在茫茫草原上迷路,后因不愿诿过于部下,愤然自刎而死。卫青则率五万主力深入大漠千余里,直捣王庭,击溃单于主力,但由于将帅失和,使伊稚斜单于逃逸,大将李广自杀,赵食其失职下狱,再次功过相抵,因此大败匈奴主力的卫青竟大功无赏 ,其麾下将领也无一人被封侯。

骠骑将军霍去病则是东路汉军主帅,任务是出代郡攻伐匈奴右贤王部。霍去病麾下有五万骁骑, 都是经过严格训练并千挑万选的年轻骑兵,身体素质好,能耐苦战与长途跋涉,作战剽悍勇猛,锐不可挡。据记载,霍去病治军严厉,甚至可说严苛,对士卒有些残酷,不像李广那样善待士卒,爱兵如子,但其队伍军纪严明,凝聚力很强,执行力与作战效率堪称一流,这也是霍去病带兵的一大特点。霍去病军中不设副将,只有李广之子李敢和匈奴降将复陆支为大校,使指挥权高度集中,提高了作战效率。霍去病率军出代郡后,命全军将士轻装前进,长途奔袭两千余里,在大漠深处与匈奴左贤王部遭遇。《史记》载:经过几次短促而激烈的搏杀,左贤王不支溃败,汉军乘胜追击,斩首七万余级,阵毙北车耆王,俘虏单于重臣章渠,“获屯头王、 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 ,登临瀚海。执虏获丑七万有四百四十三级,师率减什三,取食于敌,逴行殊远而粮不绝。以五千八百户益封骠骑将军”。

漠北一战,与直捣匈奴王庭的宿将卫青比,霍去病的战绩更为辉煌,他深入大漠两千余里,而且杀敌与俘虏人数也超过卫青数倍。汉武帝闻讯大喜,加封其五千八百户食邑,其部将多人被封列侯。还特地设大司马一职,卫青、霍去病同列大司马,两人的俸禄相等。此后,卫青声望有所衰减,而霍去病则尊崇正盛,如日中天,卫青的许多部下都纷纷趋附霍去病,以谋求更大的功劳与官爵。

特种作战的祖师爷,用匈奴人的战法打败匈奴人

霍去病实乃古今不可多得的军事奇才,抑或是天才。他行军打仗的特点是吸收了游牧民族骑兵作战的特点,每次都是率领少量精锐骑兵,不带辎重、粮草,取食于敌,轻装上阵,长驱直入,再寻机发起雷霆一击。霍去病还很注意侦察敌情,大胆重用匈奴降人,每次出征都用匈奴人做向导,总能在茫茫大漠中迅速找到攻击目标,避免了迷路失期、贻误战机的困窘。霍去病因身份高贵而不能像卫青、李广那样与将士同甘共苦,史料中甚至还有他残酷对待麾下士卒的记载,但他以身先士卒、作战勇猛、战无不克、以少胜多而深受将士们的崇拜。他有勇有谋,敢于出奇制胜,有利则打,不利则退,从不死打硬拼,是最早实施闪电战、破袭战、斩首战等特种作战的人。可以这么说,霍去病吸纳了匈奴骑兵的作战特点,扬长避短,行动迅捷、飘忽,来去如风,加上汉军在武器、战术上的优势,总能出奇制胜。士兵们服他,甘为他效死力,其屡战屡胜、从无败绩也就不奇怪了。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汉武帝对这位言语不多、劲气内敛的青年将军很是器重。武帝为了奖励他显赫的军功,特地耗费巨资为他修筑了一处巍峨壮丽、美轮美奂的府宅,造好后命他前去省视,霍去病却慷慨答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予以婉言拒绝。这句被人传颂了千百年的豪言,道出了一代军人一往无前的英雄气魄及其舍身为国的忠贞之心。武帝因此对他更添敬重。

漠北大决战后,汉军大获全胜,从根本上消除了百年来匈奴骑兵对汉塞的严重威胁,汉军转守为攻,彻底扭转了长期被动防守的颓势。

据记载,汉匈漠北战争中,汉军的战损也相当严重,数万将士战死沙场;卫、霍两军出塞时共有战马十四万匹,班师归来时不足三万匹。匈奴的损失更为惨重,伊稚斜大单于主力与左贤王的军队共死伤以及被俘九万多人,牛马牲畜的巨大损失更难于统计,迫使匈奴残部再度向极北之地远遁,漠南再无王庭。之后,汉匈战争的重心也由河西、漠北转向了西域(新疆、中亚)。

元狩六年(前117年),常年征战、积劳成疾的霍去病突然病逝,年仅二十四岁。 史载,霍去病死后,“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谥景桓侯”。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铁马冰河wu


先说说碾压这个词用的不是很恰当,霍去病虽然在对匈奴的战争中为大汉立下不世功勋,但也是以己方损耗巨大为基础的。我们来分析下霍去病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屡次击败匈奴,名留青史的。

一:大汉朝强大的国力是霍去病能够突袭匈奴成功的物质保障!

我想霍去病这样的人物无论是在刘邦打天下时期还是文景之治时期都不缺乏,为什么只有在汉武帝时期才出来一个霍去病呢?



最大的原因就是汉武帝时期的大汉再也不是刘邦登基是找六匹同颜色的马都找不到的满目疮痍的江山,而是兵强马壮,国富民强的大汉!而是能出动数十万骑兵的强大国家! 据文献记载,经过文景之治大汉国库充盈,粮仓的粮食来不及吃都发霉了,堆放的铜钱由于时间太久没有使用导致绳子都腐烂了铜钱掉落了一地! 所以由于有强大的国力支撑,霍去病可以得到最精良的战马,最好的战士,最好的补给!这些都是刘邦时期无法想象的。所以强大的物资基础是霍去病能够千里打击匈奴成功的原因之一!


二:霍去病前所未有的战术打法完全颠覆匈奴对大汉军队的认知,被打得措手不及也在情理之中。

大汉朝自刘邦白登山之围以后,对待匈奴的策略都是和亲防御政策,对待匈奴骑兵的袭扰也只是靠高墙城池拒敌,稍微有个能和匈奴对阵的李广也是传统的作战风格,匈奴了解大汉军队的作战风格,大汉的将领也了解匈奴的作战风格,抢掠一番又回到茫茫大漠,让汉军只能望洋兴叹!

而霍去病呢?根本不按规矩出牌!打法很大胆!直接率领精锐骑兵部队深入敌境几千里纵横南北如入无人之境!这下匈奴也懵逼了怎么跟之前的套路不一样呢?真是应了汉武帝那句,寇可往,我亦可往!

根本没有时间反应的匈奴人就这样被霍去病的骑兵冲杀的七零八落!

三:汉武帝能够完全放权放心让一个年轻统帅孤军深入匈奴境内千里,也是独具慧眼,可谓是珠联璧合!

可以这么说,霍去病就是为了汉武帝而生的!完成了他的使命就该走了!由于国力大增,汉武帝的雄心壮志决定了此时的攻守转变已经到来!汉武帝刘彻就是要彻底打击匈奴!恰好此时的霍去病应运而生,一段千古君臣佳话,汉武帝的慧眼识人敢于彻底放权给从未有过战功的霍去病,这不也是霍去病的风格吗?


竹林论风月


霍去病的骑兵可以碾压匈奴人,很多人都在夸耀霍骠骑的能力了得,但是历史上能够不靠人数优势,不依赖装备先进,不凭借组织能力优秀,就凭借某个将领带着一群人按住了别人使劲儿摩擦的,还真不多见,甚至可以说是没见过。

汉武帝时期,能够把匈奴揍得哭爹喊娘,是集齐了好几个方面的条件的结果。

首先,从大势上来说,大汉方面国力日盛,人、钱不缺,而且汉武帝加强了中央集权,国内的掣肘减少,才有可能发动大规模的对外战争。

反观匈奴方面,正是四分五裂的时候,当初围困刘邦时候的那一代草原英雄人物都老去了,匈奴内部为了大单于的位子脑浆子都打了出来,给了汉朝可乘之机。

其次,当时的汉朝军队的装备领先了匈奴一个时代,局部可以产生碾压的效果。

最后,才是将帅得力,不光霍去病,还有李广,卫青,公孙等将门的人才辈出,形成了一个灿烂的将星时代,而最耀眼的自然是霍去病霍骠骑。

不过即便是这样,大汉把匈奴打残了,自己也把自己搞虚了,尤其是汉武帝弄得什么“告缗令”一类的敛财手段,直接把大汉的经济基础废了大半,还让豪族抬头,从此大汉就一路往下出溜,到了东汉,直接就是豪门政治,两晋更成了门阀政治。


伪装的观点


霍去病的成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一定的必然性。从史书当中的记录可知,霍去病千里追击匈奴的部队是一个一个精心挑选的,可以说是在汉朝几十万军队当中挑选出的优秀分子。这样的部队的战斗力自然可想而知,可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成功是基于霍去病的外戚身份和汉武帝对他的宠爱。所以霍去病的成功在后期就无法复制了。汉朝陷入了和匈奴的长期拉锯战的泥潭之中,一直到东汉时期,匈奴问题才真正得以解决。

第二点就是马匹的问题。马匹问题是汉朝立国以来的重点问题。当时的马匹培育情况是匈奴的马匹优于汉朝的马匹,汉朝的马匹优于地方诸侯和南越的马匹。所以汉朝严禁马匹流入南越国,同时在河西地区和一些边境地区设立马场培育良种的战马,骑兵的素质得以不断提升。一个国家的整体骑兵部队也得以建设。

第三点就是后勤问题。汉朝之所以能够大败匈奴,关键问题就在于粮食和后勤运输保障。匈奴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很落后。主要是靠游牧经济和抄掠经济,抢劫汉朝边境的目标也主要集中在粮食和人口上。而汉朝一边不仅通过文景之治积累了大量的粮食与财富。这也就为霍去病的成功打下了基础,游牧经济非常脆弱,很容易受到天灾的影响而造成毁灭式打击。而且作为抄掠经济而言,一旦汉朝以足够的兵力加强了防卫,抄掠经济也就不再起作用了。所以,霍去病的奇兵才可以直捣匈奴王庭,出奇制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