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是个押司,押司是个什么职务?

乱云飞渡2018


  宋江担任的押司在宋代真实存在,为县主簿(从九品)以下无品的吏员,是吏不是官。主要经办案牍等事。

  押司作为吏员,职责范围从名称上就可大致了解。押司就是“司押”,“押”就是在文书、契约上签名或做记号的意思。从字面理解,押司就是专司文字方面工作的吏员。

  宋代的文献、小说中押司的出现的确大多与文案有关。押司在县衙里应该是文吏之首,其本职工作是协助县令处理政务,担负着秘书兼幕僚的工作。位卑权重。

  押司主要是招募而来,个别也有经受差遣。宋代不仅县衙有押司一职,州衙也有押司一职,一般一个县衙内有8个押司。

  押司虽然只是衙门里的书吏,不入士大夫之眼,但也属于官吏阶层。吏,治人者也。书吏掌握着一定的权力,而且衙门中的书吏要比官多,他们代表官府同百姓打交道,影响不容小视。 他们也享有免役的特权。 在穿戴上,他们可以穿长衫(虽然只能是黑色),和秀才一样可以结一根长长的儒绦衣带,脚蹬靴子。

  不过在宋代,官与吏的界限分明,一旦为吏,基本是终生为吏。

  施耐庵在《水浒》第二十二回就写道:原来宋时,为官容易,为吏最难。皆因那时朝廷奸臣当道,谗佞专权,非亲不用,非财不取。做押司的但犯罪责,轻则刺配远恶军州,重则抄扎家产,结果了残生性命。

  所以,很多时候押司也是替罪羊角色。


赵燕云


一个小小的押司官,职位究竟有多重要,待遇究竟有多好,为何宋江能以“宋押司”的身份出手大方,仗义疏财呢?

押司的性质,是宋江造反的动机

据《宋史·职官志》记载:置县吏“押司官八人”。也就是说,县衙中的押司岗位属于吏而非官,一般编制是8个,但也分三六九等。例如:《水浒传》中宋江就有运城县第一押司之称,百姓皆尊称其为“宋押司”,而他的同僚押司张文远则人称“小张三”,显然地位远不如他。

那么,“押司”又做何解?

押,除了画押之类的意思外,主要指“拘留”,如:看押、拘押、押禁、押送等。

司,指主管、操作之意,如:司法、司机等。

押司,主要指主管刑狱一类的吏员书佐,整理好相关刑狱档案后,报县令审核。

宋江之所以能够仗义疏财,因为该职位既可通过“吃了原告,吃被告”拿取好处,还可通过让犯事之人重刑减轻刑,轻刑减无刑获取好处等。

同时,宋代官吏制度有规定,有过吏的履历则不能再当官。因此,野心勃勃的宋江想要进入官场,正途不通,只能另避小径走歪道了。

押司的待遇与权利,是宋江仗义疏财的基础

据资料显示,宋朝的知县月俸银是20两,预估第一押司宋江月工钱可能有10两左右,再加上各项灰色收入,在当时也算比较富裕了。否则,那有条件仗义疏财,更别说常去找天香楼的“头牌”名妓阎婆惜(阎惜娇)了。

那么,一个小小的押司为何会有如此大的权利呢?

在古代,基于对官员廉洁管理的考虑,基本上是不允许官员在本乡本土任职的。因此,“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的举子,多被分配到外地为官。

新县令到了新地方后,两眼几乎一摸黑,想要开展好“清仗田亩、征税、各类徭役、纠纷官司、缉捕盗匪”等工作,自然会选用当地有威望的人为吏,协助处理相关工作。表面看是选用,实为依靠。

因此,作为“地头蛇”的宋江,又特别会做人,县令又怎能不给他几分面子,找他办事的人自然也就很多,还担心捞不到好处吗。

正因如此,在《水浒传》中作为治保大队长的雷横也对他极为恭敬,而他所结交的江湖人士又多是有案底的“黑道人物”。

押司的级别,是宋江落草的源头

一县的最高军政长官是县令,正七品,俗称县长或知县,如同后世的县委书记兼县长;而县令的第一副手县丞,相当于县委副书记兼副县长;第二副手县尉,相当于武装部长兼政法委书记,主管捕盗、治安等刑事和司法事务。

因此,当时宋江的直接上司极有可能是县尉,而他则极有可能是县尉的助手或秘书。

宋朝时期,最基层的政府机构是县衙,而后世最基层的政府机构是乡(镇、街道办)政府。因此,可以说宋江的押司职位相当于现在乡(镇)政府党政办的办事人员,主要受乡(镇、街道办)政法委书记的直接领导。

显然,宋江的押司职位是一个国家最基层的吃公家饭的公职岗位,确实比百姓的地位高出很多,但是离出人头地的官员身份却差着十万八千里。因此,野心勃勃的宋江想以水泊梁山的势力为跳板,通过招安实现为官的人生目标,也就可以理解了。


祥子谈历史


《水浒传》中,宋江曾在山东省郓城县担任押司一职,很多朋友好奇,这个押司究竟是个什么官职呢?其实在北宋年间,押司不算大也不算小,对于当时的宋江来说已经非常有用了。押司是吏员职称,在县衙属于文书一职,负责办理案牍等事物,算是一个读书人才能胜任的职位。下面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下押司这个官职,要是放在今天它又等于什么职位呢?赶快一起来看看吧。

《水浒传》中的宋江其实在历史上是有原型的。历史上的宋江在宋徽宗宣和元年也就是1119年,聚集了三十六个人在梁山泊(梁山泺)起义。他率领众人攻打了河朔和京东东路(今山东青州),然后攻打了青州、齐州(今山东济南)和濮州(今山东鄄城北)之间。在这一系列的战役后,宋江起义军攻下了十几个州县城池。

在当年十二月,宋徽宗采纳了亳州知州侯蒙的建议,想要招安宋江,却没有想到没能成功。于是宋徽宗命令歙州的知州曾孝蕴带领军队征讨宋江。宋江带领众人从青州南下到达沂州(今山东临沂)。

宋江众人攻下城池后,严厉的惩罚了贪官污吏,并且杀富济贫,在百姓中声望越来越高。而这场起义之所以能够兴起,也是因为宋朝赋税繁重,百姓不堪重压。

宋朝冗官冗费是众所周知的,当时朝廷为了解决国库空虚财政困难的问题,决定将整个梁山泊八百里的水域全部收归朝廷,并对百姓做出以下规定:只要百姓进入湖中,不管是捕鱼、采藕还是割蒲,都要根据乘坐的船只大小向朝廷交纳十分重的赋税。而一旦有违反了规定的百姓,则会被官府按照处置盗贼的刑罚来处置。贫苦的百姓交不起如此繁重的赋税,于是在宋江的带领下参加起义军。

到宣和三年也就是1121年二月,宋江带领的起义军攻下了淮阳军(今江苏睢宁),并乘船从沭阳到达了海州(今江苏连云港)。五月份的时候,宋江带领众人上岸后,被海州的知州张叔连夜伏击。宋江起义军的船只被焚毁,而宋江也因为战败被俘。这场起义最终失败。这场起义史称宋江起义。

在《水浒传》中,宋江也曾担任过“押司”一职。在起义之前,宋江也并不是没有倚仗的平头百姓。宋江在杀死阎婆惜前当的是“押司”,换成现在也不是太小的官。

在宋朝,县是最基层的政府机构,而在今天,最基层的政府机构则为乡镇和街道办事处。不过,古代的县从实际来看,和今天的县是同一个级别。

押司在宋朝是县政府中的基层吏员,虽然说在宋朝官吏殊途,吏永远也没有晋升为官的可能,但每个县也才有八名左右押司。押司在级别上便相当于今天档案馆馆长,乡镇政政府的秘书。

对于平头百姓而言,押司这个官员也不是太小。而且宋江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他的同事们都比不上他。虽然宋江身材矮小,但他身体强壮,武功高强,颇有能力,还是更容易被人敬佩的。




刘三辰


押司不是官,但这样的角色,不论在古代还是后来,都是一个厉害角色。

首先,在宋朝那个时代,一个县里,真正的官很少,算下来最大的县,无非也就三个人。一个是县官,正式名称是县令,但实际上往往是派级别比较低的京官到地方上管理县务,叫做:知县事。所以后来慢慢就变成了知县。

而在知县老爷以下,一个官员是主簿,即县秘书长,又管文书又管财务,实际上权力很大。另一个官员则是县尉,即县武装部长,又管军事又管警察,但因为和平的年月比较久,真正打仗了也不能指望一个县尉,所以其实权力比主簿要小一些。

在宋朝,除了这三个人以外,县里的其他人,从法定意义上而言,都不是官,只能算是临时工,当时县里衙门的临时工,也是很牛鼻的。

县里的临时工,也分领导和底层人员。譬如保安队长,那就是分管治安的领导,具体的某个保安,那就是底层人员了。但即便是最底层的保安,也是县里的人,手里有家伙,不能说一定能拿多少钱,但面对县里的一般老百姓,他就代表着官府,说抓就抓,说放就放,一般的宋朝百姓,都不敢惹他们,害怕着呢!

在以宋朝为背景的小说,譬如水浒传里,就多次提到这种县里的保安队长,即所谓都头,武松、雷横都干过这个。你看有没有走科举路线,没有!阳谷县令看武松的身手不错,连老虎都能打死,二话不说就让他当了步兵都头。为什么这么便捷?因为步兵都头就是县里的保安队长,说到底也是临时工——如果武松参加了科举考试的武举,考试过关,那就有机会被委任做县尉(武装部长)了。

而比都头(保安队长)权力更大的,就是县里的文职临时工,即所谓押司,也就是宋江这个角色。像郓城县,照法定规矩来讲,最多可以雇佣八个押司,水浒书里其实讲到其中两个,一个是宋江,一个是张文远。

押司是做什么的呢?事实上就是文书工作人员,一看文书大家就笑了,说县里的小文书,又有什么能耐呢?其实很厉害,因为县令,其实很少会直接和老百姓打交道。所以这些文书,其实就是代表官府同百姓打交道的人。大宋帝国的法令,由他们解释;县里的具体政策,更由他们解释。

换句话说,面对百姓,他们就是官府的代表。

所以你看宋江,只是一个小小押司,为什么县里头上上下下的人,都给他面子,谁也不敢惹他?因为他是直接跟县令对话的人。

当然,同样是押司,宋江和张文远的地位又不一样,宋看上去资历更久,所以知县老爷更仰仗他做事,他手里的权力,也就比张文远多出许多。在民间的威望,同样如此,不论是再往下的基层保甲晁盖,还是卖汤药的王公这样的小贩,都看重宋江,却不会去找同为押司的张文远,道理就在这里。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宋江是个有钱人,出手相当阔绰,见到穷人,周济几两银子;见到孤寡老人,给几俩银子;见到好哥们,送几两银子花花。

宋江就像个散财童子似的,见谁就塞给他几两银子,他家钱像是天上掉下来似的,家里开银行啊,还是有矿啊?

都没有!


有人说,宋江的钱是晁盖大哥赠的。晁盖逃到了梁山之后,为了答谢宋江救命之恩,确实给他送去了大把银两,可是宋江不差钱,人家死活不要!

有人说,宋江是郓城县的公务员,人家的钱是一五一十挣来的,果真如此吗?

先看看宋江干的什么工作吧!

宋江,人称宋押司,“押司”就是他的职业,那么押司是干嘛的呢?

押司不是官,而是吏!

古代官职分为九品,每品又分为正、从两阶,一到九品,共有正、从十八个品阶,最低一级是县尉、主簿,大体相当于现在副处级干部,县令相当于正处级干部。

低于九品的就不叫官了,而是吏,而押司低于九品,所以它不是官,而是吏,大体相当于现在县政府办主任,主要任务是承办具体事项。


大体这样子的:

上级来了公文,押司阅了之后,签了“请主簿批示”,主簿阅了之后,签了“拟同意,请县令批示”,最后县令大笔一挥“同意!”,之后公文又转到押司手里,由其负责具体承办事项。

押司虽然官不大,但权力不小,因为他负责具体承办事物,代表官府与基层百姓打交道,有句俗语的好,“县官不如现管”啊!

譬如收个税啥的,哪家商铺交多少税,押司说了算,可以让他多交些,也可以让他交教些。这些商家为了少交税,必然隔三差五的,向押司意思意思。

押司工资不高,但灰色收入多,甚至比工资高许多许多倍,这就是宋江钱多花不完原因之所在。

反正又不是自己的钱,拿着商铺孝敬的钱,周济一下贫困百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还能获得“及时雨”的好名声,何乐而不为呢!


一半秋色


押司是宋朝官署办事职员的称号,处理案件等事情,押司又被称为押司官,虽然听上去名头很大,其实只是一个普通的差事,放到如今,说白了就是政府最为基层的公务员。类似于整理档案书写文书的秘书职务。

宋朝的官吏制度当中,将官职分为了两大类,押司属于吏,官必须有朝廷上层委任,而吏的级别比较低,可以私自招募,当然这个级别低也只是相对的,很多都是出自于当地的名门望族乡绅。

宋江能够混到押司的职位,很有可能还是依靠了他的土豪老爹宋太公的势力,一般来说,一个县有八个押司,宋江在上梁山之前担任的就是郓城县押司,这个职位并不是特别被士大夫阶层所瞧得起,因为他们并非通过科举出身,而是凭借家族中的地位,有着“走后门的嫌疑”。




墨上公子


  • 宋江是个押司,押司的具体事物的话,基本上是属于文秘一类的工作,公务员级别,而且是经常跟一把手在一块的,所以说看似官职不大其实手里权力不小。正所谓“阎王好惹,小鬼难缠”所以说押司这个职业官不大但是很重要。

  • 1、古代的官职划分可能跟我们的认知不太一样,他是分为官和吏两种,押司就属于吏这一类,在官员当中级别不高。人员主要通过招募或者差遣的方式而来,宋朝的吏一类的职位主要是负责赋税征收和官司狱颂,是朝廷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职位。

  • 2、综合的看一下,押司主要是负责案卷整理,或文秘类的工作。具体职级不太好说,因为州府和刑部都有押司一职。宋江属于县级,一个县有八个押司,所以推测,职级的话基本在股级与科级之间,一个县八个押司细分职责肯定也就不太一样了,大的方向就是文秘类。


  • 所以说宋江押司一职就是现在的政府文秘股级或者科级干部。

寻梦人xmr


首先明确,宋江的押司不是官,而是吏,在县城里算是级别较高的吏。

自古官吏殊途,宋朝也不例外,官和吏身份不同,有着严格界限,地位待遇也有天壤之别。

吏大概介于官和公人之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如果说官相当于有正式编制的国家干部,公人相当于派遣制临时工,那吏就相当于有正式编制的工人,但不是终身制。

宋朝人想要入仕做官,有四种途径:一是靠科举;二是靠荫补,三是靠军功,四是靠纳粟,五是靠吏人出职。也就是说,吏是有机会转成官的(尽管机会很少),但主要限于中央和州一级机构的吏人,县级机关的吏几乎毫无机会转官。

宋朝的吏地位很低,被称为“胥吏”,但也不是谁都能干的。

吏要从本地百姓中差选,而且是要有产业的上户中差选,家里没田没房的破落户,再优秀也没资格进县衙当吏,宋江是郓城县宋家村,他家里有不少田产,所以才能进入县衙当押司。

宋江在郓城县衙做押司,主要职责是舞文弄墨,负责办理文书、狱讼等日常性事务。

毫无疑问,宋江是吏,所以进不了县级领导班子,连个国家干部都不是。

但为啥宋江还能在郓城呼风唤雨,说起来无人不知,各方面吃的很开?

宋朝的县城是最低一级行政机构,有正式编制的官很少,充其量也就知县(县令)、县丞、主簿、县尉这几个,有些小的县城,甚至只有一两个官,却承担着大量事务,这就需要雇佣大量人手负责办理具体事务或者以供驱使,吏和公人就应运而生。

吏都是从本地有产业的人家选用,这些人熟悉本地情况,在本地有广泛人脉和影响力,他们进入县衙后,因为负责具体事务拥有了相当权力,可以利用权力营私舞弊,或者勾结当地地主富户,中饱私囊,各种贪墨手段玩的贼溜,甚至可以把官玩弄于股掌之中。

可以说,县衙离开了官照转,但离开了吏,根本就转不动。县官不如现管,强龙不压地头蛇,都是这个道理。这就是宋江在郓城呼风唤雨,无人不知的原因。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宋代的押司,是县衙里处理一般文案的刀笔小吏,类同明清时代的师爷,不在九品之列。

古代的政府机构编制小,县衙一般设官有:知县、县丞、主薄、县尉,后来又增加了教俞,一般设有官吏皂隶40名左右。宋代的官僚机构庞大,县衙定吏即有60名左右。吏分六案,案下再置小吏,其中有8名押司,收发、承递、抄写、登记、整理往来文书,如同如今的文秘书,办公室科员。

历史上真正“宋江起义”,远没有像“方腊起义”那样的规模,是郓城县押司宋江,在水泊梁山聚众36人,拉杆子扯旗“劫富济贫”,没成气候就被地方剪除。事件小得正史几乎无痕,只是后来被市井加盐调醋,嚼得越来越长,传的神乎其神,搞得越来越上规模,成了108将率几十万大军“替天行道”的话本。

宋押司的故事,经过说书者的不断延伸,加入历史人物,不断丰富话本,成就了施耐庵笔下一部经典小说《水浒传》。






北宋徽宗时期,朝廷内部官僚矛盾诸多,导致宋朝廷的统治举步维艰。不仅国家局势动荡,老百姓的生活也十分艰难,很多老百姓为了谋求生存之道,不得不走上“逆反”的道路。更有一些朝廷官员因为忍受不了宋朝的黑暗统治,被逼上梁山。

在《水浒传》中,就有类似禁军教头林冲一样的人物,林冲之前虽然掌管八十万禁军,但是到头来还是没有好的发展。在这梁山的一百零八位好汉之中,及时雨宋江当初也是在官府任职,被人称为“宋押司”,当时也算是小有名气。

押司是当时的文书人员。

朝廷中除了官,还有一个职位就是吏。官的地位是远远高于吏的,做官的人一般都要经过正式的考核,并且他们的知识能够达到一定高的水平。

而吏只是由各个地方的官员招聘,是属于官的下级,而且他们的晋升与赏罚是需要通过官员来执行的,可以说,那些官员的喜怒或者判断是吏能否可以发展的关键。宋江当时在官府中做“押司”,而押司就属于吏,专门负责官府的文案工作。这个职位并没有多高,但是毕竟是个当差的,给官家做事还是比较体面的。

押司拥有的权利。

押司作为官府的公职人员,虽然不是被中央政府管辖,但是他们还是享有着朝廷给予他们的一些权利。

首先,可以免除徭役,不用受徭役之苦。在封建社会,徭役可以说给普通老百姓带来了不少的经济负担,免除徭役从另一方面来说,也算是增加了收入。

第二个就是在服饰上,不同于普通老百姓只能穿短衫和高帮鞋,押司被允许穿长衫(只可以穿黑色),还可以穿靴子。虽然还是有一定的限制,但是,服饰上的区别也给他们增加了心理上对权利的满足。

再一个就是出身和事业,吏虽然没有进入编制,但是如果通过一定时期内的考核,他们还是有很大的机会可以做官的,也可以有为官的出身,社会地位还是比较高的。

押司的收入。

在古代,做官可以说是一份相当不错的职业,吏也是一样。因为是公职人员,他们的工资都是固定的,比起一般的农民来说,他们的收入真的是好太多了。

不仅如此,在官吏当差办事的时候,难免会碰到和钱财有关的案件,这样一来,他们就有很多机会从中得利。不少人为了办事顺利,都会给那些官差“小费”,而这些就成了他们的额外收入。并且地方官吏是直接接触老百姓的“官”,职位虽然不大,但是在普通老百姓面前,他们的权利还是很大的。

如此看来,宋江当时的押司一职,也并不是多么位高权重的,只能说他为人仗义,救助了很多人,乐善好施,因此大家十分敬重他。就像他的外号“及时雨”一样,是别人对宋江的敬称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