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望岳》到《登高》,少年豪气,终抵不过岁月无情

李杜二人像阴阳两极,李白炽烈直接,是阳;杜甫阴郁顿挫,是阴。二人互为补充,混为一体,成就万古李杜之合。

杜甫说自己是“为人性僻耽佳句”,属于比较内向孤僻的人,其实年轻时也浑身充满豪气。

读《望岳》便知一二。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从《望岳》到《登高》,少年豪气,终抵不过岁月无情

不守“规矩”,满眼未来

这是现存杜甫最早的一首诗,算是他的开山之作。当年他刚参加完科举考试,未能得中,便继续游历,到齐鲁大地,要登临泰山,便做此诗,时年24岁。

杜甫一生恪守儒家文化,是典型的读书人,非常自律。他对写诗的态度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治学严谨,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他的诗炼字精到,极其追求对仗和格律。

这首《望岳》是五言古诗,不问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也相当自由。对于书香门第出身的杜甫,这算是相当不守“规矩”的事情了。

从《望岳》到《登高》,少年豪气,终抵不过岁月无情

读整首诗,虽然落榜,但杜甫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失落,反而表现出更多的豪情和气度。

“齐鲁青未了”和李白的“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处。而李白写此诗的时候也是刚出四川不久,不到30岁的年纪。在年轻气盛的时候,两人的情感和视野几近相似,大有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

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对未来总是有很多期许,豪气干云,总以为无往而不利。规矩都是用来破坏的,也就没有遵循的必要,自由和舒适度才是更重要的。

从《望岳》到《登高》,少年豪气,终抵不过岁月无情

胸怀天下

泰山景色到底怎么样?即便走出齐鲁大地,依然连绵不断,历历在目。如此瑰丽风光,涤荡胸中块垒,登临山顶,一目千里,唯我独尊。

这首诗,虽有豪纵,但并不像李白那样锋芒毕露,而是引而不发,步步为营。诗中有性格、有抱负、有胸怀。“一览众山小”的时候,他的内心一定想的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这首诗是杜甫向世人宣告自己,也是敦促自己奋发的战斗檄文。

从《望岳》到《登高》,少年豪气,终抵不过岁月无情

出发不为归来,穷途只剩末路

但,世事总是无常,未来总是事与愿违,怀抱着天下,本分的读书人,但天下却视其为草芥。

杜甫一生过得都比较凄惨,在长安十年,每日的生活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穷到了极点,连儿子都被饿死。杜甫不像李白在当时就名满天下,在死后很久,直到白居易和韩愈的时代,才开始被关注,到了宋朝才被广泛认可。

从《望岳》到《登高》,少年豪气,终抵不过岁月无情

了解这些,我们再读杜甫晚年写的七律之冠——《登高》。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但杜甫依然困苦,依附的严武病逝,五十六岁的杜甫只好离开成都,重找容身之所。病魔缠身的杜甫克服艰难险阻,好几个月才到达夔门。一日,独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百感交集,作此诗。

从《望岳》到《登高》,少年豪气,终抵不过岁月无情

同是写登高望远,两首诗天差地别。

一边是“齐鲁青未了”,一边是“无边落木萧萧下”;

一边是“决眦入归鸟”,一边是“鸟飞回”;

一边是“造化钟神秀”,一边是“万里悲秋”;

一边是“会当凌绝顶”,一边是“百年多病独登台”;

一边是“一览众山小”,一边是“艰难苦恨, 潦倒新停”;

一边是自由、闲适、随意,一边是困顿、规矩、无奈。

人相同,事相同,意象相似,但情绪、状态和意涵完全不一样。出发不为归来,穷途只剩末路。

此后三年不到,杜甫死于湖南耒阳,本意想死后能葬在故乡河南首阳山,但贫困至极,未能成行。

从《望岳》到《登高》,少年豪气,终抵不过岁月无情

少年豪气,终抵不过岁月无情

纵观杜甫一生,并没有什么高光时刻。少年时,家资尚可,四方游历,还可以放任恣睢,但境遇每况日下,一日不如一日。

写下《望岳》之时,算是他最心无旁骛、豪气干云的时刻。

杜甫形容自己是“为人性僻耽佳句”,是阴郁孤僻之人,性格本身是一方面,为生活所迫一定有很大的影响。

即便穷苦一生,杜甫也从未怨天尤人,甚至没有社会的有过怨。只是用敏锐的双眼,敏感的神经,执着的追求,审视、记录着他眼前的世界,这就是他的现实主义。

要说李白代表着国人的灵魂,那么杜甫便是我们的脊梁。

从《望岳》到《登高》,少年豪气,终抵不过岁月无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