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桃花源中人,光明从“农场”到“科学城”的蝶变

深圳市宝安区委党校特约研究员、深圳大学博士后 杨海波

2020年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指出:“与时俱进不要当口号喊,要真正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上,不能做‘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中人。”自2018年9月深圳市光明区正式挂牌成立以来,光明区走在从“农场”向“科学城”华丽转身的康庄大道上,紧紧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奋斗目标,在砥砺开拓的实践中“不做桃花源中人”,光明区不断掌握新思路、运用新方法、增长新才能、开辟新境界,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做表率、打头阵,贡献光明力量,做出光明表达。

不做桃花源中人,光明从“农场”到“科学城”的蝶变

农场时代的辉煌历程

在许多不了解光明区发展历程的人的眼中,光明区是一个十分独特的存在:光明区虽处于深圳,但却长期远离特区;深圳是工商业繁华的大都市,但长期以来农场经济在光明区占主导地位。事情还得从1957年说起,按照国务院命令,广东省农垦厅在广深沿线建设一批副食品生产基地,这就是后来的光明农场,时人称光明农场所在地为“宝安的西伯利亚”,可见当年拓荒开基者的创业艰难。1960年到1966年光明农场每年都会迎接一批知青,为光明农场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

正是有这样的良好基础,光明才会与蛇口的对外开放同时起步,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率先引进了晨光乳业等大型项目,并于1980年5月投产,利用毗邻香港优势,光明农场从国外引进了五六千头奶牛,很快就占据了香港乳业市场近七成份额。同时,光明农场还安置了4000多名归国华侨,给他们提供了便捷的生产生活用地。2002年6月,光明农场和光明街道办实现了政企合一的分离。如今的光明,已不再是“宝安的西伯利亚”,未来将发展成“特区舞台的中央”,逐步实现从“农场时代”走向工业和科学并联发展的“湾区时代”。

不做桃花源中人,光明从“农场”到“科学城”的蝶变

世界级科技创新走廊视域下的光明科学城

全球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科技创新走廊除波士顿“128公路”和硅谷“101公路”之外,还有广深港澳科技走廊,无论从发展潜力,还是市场前景观察,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很快会发展成与硅谷比肩的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2020年1月14日,马兴瑞省长在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上强调:“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打造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就是要将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打造成世界级科创中心。深圳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上一直坚持与各方合作,尤其是加强与港澳的深度合作,全面提升创新的国际化水准和原始创新能力,以落马洲河套地区和光明科学城为主体推进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目标做出积极努力和更大贡献。

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上,光明科学城是重要节点与重大载体,《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了“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的目标,而光明科学城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集中承载区,昭示着光明代表国家站在了全球科技竞赛的跑道上,将成为全球科学研究顶尖人才、大科学装置、科技金融公司的集聚区。

据《深圳光明科学城空间规划纲要》显示,光明科学城规划面积约99平方公里,“以蓝绿为底、组团镶嵌、乐居宜业为原则,建设一座开放创新之城、人文宜居之城、绿色智慧之城”,着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施关键核心技术尤其是“卡脖子技术”的攻坚行动,为我国赢得未来科技制高点夯实基础,为重塑世界科技创新板块提供基础战略支撑,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提供可复制性强的经验和示范。

不做桃花源中人,光明从“农场”到“科学城”的蝶变

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光明新篇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深圳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重要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光明区要在深圳建设中国特色先行示范区中主动担当、先行示范,抓住“双区驱动”(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战略机遇,胆子再放大一点、步子再迈开一点,高质量、高品质推动“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建设,奋力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光明新篇章。

破除影响创新要素有序流动的障碍。建设光明科学城要加快进度消除制约人才、平台、资金、信息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障碍,推动创新各要素有序、自由、合理、高效地流动。比如:光明要主动利用好深圳建设国际科技信息中心和粤港澳大数据中心的机遇,探索建立数据流动与共享机制;建立用于科研的“共享实验室”及各类“共享平台”;让科技创新资金在光明合理流动起来,解决科研经费的跨区域使用问题;对于科研人才,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予以配套解决;允许取得永久居留资格的国际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担任科研机构法人代表。

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认为:“在关键核心技术与基础科学研究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最重要的基石,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竞争力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光明科学城承担着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国家战略。光明科学城与南山科技园、西丽科教城错位发展与协同发展,形成深圳先行示范区的融科学、科教与高新技术为一体的“智慧三角”,全面提升深圳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

不做桃花源中人,光明从“农场”到“科学城”的蝶变

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新生态体系。光明要遵循创新发展的客观规律,以高效的政务服务、先进的技术引领、有机的产业配套为支撑构建国际一流的创新生态系统,吸引全球资源汇聚光明,“让适宜的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中开花结果”。2020年,光明借助“营商环境提升年”和“治理能力提升年”建设,在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等方面下苦功夫,让企业家在光明安心创业投资、人才在光明放心“施展拳脚”。同时,创新生态系统是开放的,光明要面向全球开放尤其是深化与港澳开放合作,推动国际科研机构在光明落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