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平臺型企業(二):確定專注於平臺哪一側

如何建立平臺型企業(二):確定專注於平臺哪一側

​原文來自Lenny’s Newsletter,作者Lenny Rachitsky

原文鏈接:https://www.lennyrachitsky.com/p/how-to-kickstart-and-scale-a-marketplace-9ee

“起初,我們考察了最大的市場平臺公司:eBay、Craigslist和Amazon,發現他們的兩個共同點:(1)供給十分充足;(2)產品和品牌非常平庸。我們從中得到的經驗是,供給最重要。因此,我們決定將工作重點放在供給上,推遲了品牌塑造和產品優化,直到我們有了一定流動性。其他數十家初創公司轉移發展方向後,結果相繼證明其失策。早期創造規模化供給高於一切。”

——桑德·丹尼爾斯Thumbtack

第2步:確定專注於平臺哪一側

一旦決定了如何限制平臺範圍(依據地理位置或類別),下一步便是決定將大部分資源放在平臺的哪一側,即增加供給(例如遛狗人)或增加需求(例如,養狗人)。

從這項研究中,我獲得的第二個主要經驗是:絕大多數成功的市場,都將其幾乎所有資源集中在早期的供給提升上

(我採訪的17家公司中有14家,佔比80%)。

在所有案例中,公司發現自身要麼供給拉動內需,要麼口碑很好,足以產生足夠需求。餘下的三個案例(Rover、TaskRabbit、Zillow)中,有明顯跡象表明供給不是問題,因此資源迅速轉移到了需求上。而且,其中一個案例引人深思:公司意識到他們根本不是平臺型企業。

如何建立平臺型企業(二):確定專注於平臺哪一側

早期,絕大多數成功的平臺型企業都將大部分精力集中在創造供給上。

在線活動策劃服務平臺Eventbrite:

“早期,我們只專注於推動供給。我們發現供給拉動需求。準確地說,活動主辦方為網站帶來訪問量。大多數活動組織者都有一些自身帶來的內需。我們還認為,供給側是最難獲得的方面,因為活動票據(至少在美國)通過單一平臺出售,因此我們首先將重點放在供給。”

——塔瑪拉·門德爾松

打車軟件公司Lyft:

“毫無疑問,在Lyft,供給增長打開了需求增長。”

——本傑明·勞齊爾

送餐服務平臺DoorDash:

“當我開始研究我們這類平臺的發展演變時,發現劇本是一樣的:開餐廳→僱派送人員→吸引顧客。最大的增長槓桿永遠是供給,即餐廳。餐廳帶來了需求。”

——邁卡·莫勞

手工藝品電商Etsy:

“早期,人們非常關注賣方。平臺需要賣方和商品來建立足夠的供給,以吸引買方。而且,早期賣方也是買方。供給直接創造需求。雙方實際上都是同一個人。”

——尼基·斯卡斯塔德;丹·麥金利

送餐服務平臺Caviar:

“餐廳、餐廳、餐廳。在食品方面,餐廳(我們的供給)推動了需求,因為餐廳擁有自己的品牌,因而客人想從那裡訂餐。”

——戈庫·拉賈蘭

生鮮雜貨代購平臺Instacart:

“我們總是在需求之前就進行供給。”

—馬克斯·馬倫

送餐服務平臺GrubHub:

“要想擴大規模,我們總是首先投入供給側。”

——凱西·溫特斯

然而,在少數(3/17)案例中,供給增長可以自主實現,需求很快成為主要制約因素。我的假設是,當你可以為“供給側”提供非常容易、靈活、高額的收入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或者,就房地產估價服務網站Zillow而言,其供給實質上是利用公開、已有的數據(即地區和稅務稽核員的記錄)發揮新的作用。

寵物保姆服務平臺Rover:

“對我們來說,需求才是稀缺資源。我們從來沒有受供給限制。供給很容易。這就是市場的環境——如果你是愛狗的人,而且在家辦公,能額外掙50美元也不是小數目,那麼為什麼不考慮加入Rover呢?這並不難。更難的是需求,因為我們必須改變客戶的行為,說服人們克服讓陌生人看狗的心理障礙,就像Airbnb一樣。”

——大衛·羅森塔爾

人力共享平臺TaskRabbit:

“TaskRabbit從未受供給限制。我們的候補名單上有成千上萬的人可提供服務,但是需求側更具挑戰性。最終,我們開始向新供給方收取申請費,從而試圖降低申請量、提高質量,同時管控背景調查和其他入職成本。”

——布萊恩·羅滕貝格

房產平臺Zillow:

“我們的情況有些奇怪,因為我們起初獲取的供給不算真正的供給。我們用的是公共數據,以此來獲取需求,需求再反過來獲取實際供給

(列表)。沒有需求,我們無法獲得列表。”

——內特·莫奇

最後,從藝術家眾籌網站Patreon學到的重要一課:有時最好承認自己不是商業平臺。

“很多人都誤以為Patreon是一個商業平臺。我不怪他們——Patreon團隊大部分人有一陣子都認為Patreon是個商業平臺。幸運的是,我們及時糾正了願景和指標,以適應產品市場匹配度的實際情況。意識到我們不是平臺,這一點是我們做過最好的事。這樣,我們能夠從路線圖中刪除“發現”功能(找創作者來承諾捐贈),因為我們意識到隨著創作者的成長,“發現”讓我們與創作者漸行漸遠,這與Etsy的“畢業問題”相似。現在,我們能專注於構建一個App和開發者的平臺(類似於Wordpress/Salesforce/Shopify/Segment等)。這是YouTube、Facebook及其競品做不到的。”

——塔爾·拉維夫

如果你仍認為自己的企業是一個平臺,那麼現在你已經確定瞭如何限制平臺範圍(地理位置或類別),並選擇了側重的一方(多數可能是供給)。現在,你需要建立初始的供需關係。在接下來的兩篇文章中,我們將深入探討這些平臺如何實現早期的供需增長——包括12種最常見的增長槓桿、最有效的策略以及一系列精彩的故事。敬請關注!

小測試:你能猜出現在哪種增長槓桿最常用於大多數市場的早期供給驅動:SEO、推薦、單邊側重、直銷、利用現有網絡還是效果營銷?無需回答——看看自己猜不猜得到。如果你想作弊,該系列上一篇文章中有答案。

如何建立平臺型企業(二):確定專注於平臺哪一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