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思維”是一種什麼思維?真有英語思維嗎?

洪濺


英語思維是對於英語內容的理解 熟練的運用英語溝通 而不是隻是字面意思的純翻譯 就像中文是我們的母語 我們可以流利的在生活中交流


紅燒衝鴨


英語思維是真實存在的,對那些有機會出國的人來說,英語思維並不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一般來說有一定的語言基礎的情況下,通過一兩個月的和外國人的磨合。然後連續三天每天超過8個小時的英語對話,基本上就進入了英語思維狀態了。

我是在同濟大學讀的德語專業,大學期間也每天嘗試著和外教還有學校裡面的留學生去交流,但是這樣的交流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從外語環境下的交流。

後來工作以後從事接待工作,有的時候接待工作非常的繁重,每天早上5點起床就開始要跟客人交流,一直到晚上10點多才結束,前天下來十幾個小時和外國人一直在講話,等整個接待工作結束以後已經十幾天了,這個時候如果我回到家裡和家裡人說中文,我會需要一段時間緩一緩。

因為,這個階段我的腦子還是處於德語思維的狀態下,連說話的語法都是德語的,很容易一張口說中文,但是套用的德語的語法,因為中文的語序是主謂賓,但是德語的語序很多是主賓謂。

差不多需要一兩天的時間,才能夠從德語狀態完全切換回中文。

這種現象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有一些中國人在國外生活了幾十年以後,突然回到中國他能完全不知道怎麼說中文。其實他們仍然聽得懂,但是要表達的時候,嘴巴的肌肉記憶完全是英文狀態下的就很難改過來。

人的思維比較奇妙,當你用一種語言進行生活學習的時候,那麼你的思維就是這個語言狀態下的,如果說你改變成另外一種語言,當你適應了這個語言的時候,你的整個思維也就變成那個語言了。

當然在完全適應一門外語之前,中間會有過度狀態,也就是我們絕大多數外語學習者在和外國人交流熟練之前需要中文和外文相互轉換,這個時候腦子裡面會同時存在兩種語言,形成一種混合語。

如果說英語你沒有辦法徹底理解你可以想一下說方言的那些人,他們在老家和家裡人用方言交流的時候,那麼他們的思維就是成方言的,但是出來外面和別人用普通話交流的時候,思維又變成了普通話。些人方言根深蒂固,普通話說的比較差,那麼如果沒有出來跟別人說幾個月普通話,那麼他們是很難具備普通話的思維的。

語言環境甚至會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你的腔調。比如說那些考到北京的同學,他們在北京生活久了以後,回來就一股北京味的普通話了她們自己可能都不會體會到這個變化,但是回到家鄉發現自己的口音和家鄉人有一定的差別的時候,他們就體會出來了。

在學校裡面學的外語是一種口音,因為主要就是跟著外教去學,有的時候是跟著中文老師學學出來的,就是學校口音。這種口音特徵實際上非常的明顯,並不是地道的外語。

出來工作以後你接觸的外國人如果總是從那麼幾個地方過來,那麼你的口音就會變得跟他們一模一樣,甚至你的語法和說話的方式都會被他們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個時候你再回到學校裡面跟學校的老師再去交流時,你就會發現你和他們的區別。

外語思維是多方面的因素建立起來的,除了你自己本身的知識基礎,還要有強迫式的語言環境,與此同時你還有必須要說的動力或者是壓力。在強迫式的語言環境下,如果你沒有強迫自己去說,那麼基本上是不可能形成外語思維的。

環境和“說”這兩個因素缺一不可,“說”顯得更加重要,因為前面我舉的例子已經說明了,人嘴巴的肌肉記憶對於你形成外語思維,是起到著很大的作用的。的思維速度和思維的方式都會反應在你的嘴巴上。


外語那點事


當你用英語進行聽說讀寫時,在你的腦海中得先把它們轉化為漢語意思才能完成,這是英語學習和應用中的漢語思維,如果你克服了這一點,就形成英語思維了。


天眼001


英語思維指的是能靈活、流利地使用英語,其英語的掌握程度與母語一樣。我覺得這種思維是存在的,但是需要大量時間沉浸在英語環境中,多做語言輸入和輸出。


怕熬夜的小智媽


英語思維是指能正確地表達出英語,不要出現“中國式英語”錯誤。這要求英語語法知識要非常紮實,並且能用於實踐中,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