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終極命運:從舊石器時代到人工智能的未來

人類的終極命運:從舊石器時代到人工智能的未來

人類的終極命運:從舊石器時代到人工智能的未來

讀完英國學者喬治·扎卡達基斯這部《人類的終極命運:從舊石器時代到人工智能的未來》,心中湧現的首先是這樣的意識。大腦,濃縮著人類心智進化的歷史,也是未來科技著迷的城堡。人類心智的本質何在?現代心智如何演化而來?構建人工大腦路在何方?這一系列問號,追問的都不是小問題,而是沒有終極答案的大問題。

扎卡達基斯在作品中拆除文學、哲學和科學的籬笆,超越遠古、近代與現在的時空,虛擬對話柏拉圖、笛卡爾、維特根斯坦、哥德爾、圖靈、維納、申農、馮·諾依曼、麥卡錫等在人工智能發展史上留有一筆的思想巨匠,並在《禁忌星球》《暴風雨》《銀河系漫遊指南》《我在精靈樹叢中的生活》《弗蘭肯斯坦》《大都會》《星際迷航》《銀翼殺手》《黑客帝國》《終結者》等文藝、影視作品中尋覓到與科學界、哲學界遙想呼應的主題。

一、人類心智何以演化?

將目光投射在4萬年前歐洲和其他地方的巖畫上,扎卡達基斯從古老藝術中追尋心智的起源之謎。在其看來,藝術的創造,源於我們的心智試圖理解自身的存在、他人的關係與外在的世界。在“視覺符號化”的藝術出現之前,智人經歷了一次“現代心智大爆炸”。“‘現代心智大爆炸’可能源自基因突變,人類獲得並發展了通用語言,這種語言進而改變了意識。最後,靠著表達一切的語言,一小群早期人類發展起來,很快就適應了各種環境。動物和無生命物體的世界被納入心智,人類變成了符號宇宙的造物主。”

語言創造了我們的世界,這個觀點蘊含著深刻性。人類有了通用語言之後,就開啟了新的世界。在第1世界(天然世界)之外,開始有了第2世界(符號世界)及第3世界(意象世界)。在作品中,扎卡達基斯懵懂地感覺到了這一點,但論述還不夠徹底、不夠清晰。在其看來,“二元論、心理理論、講故事的能力和擬人化”這四種元素,塑造了人類的現代心智,相關影響延宕至今。但如果深究的話,在這四種元素背後,其實是人類心智的演化,引發了從第1世界向第2、第3世界的拓展。

人類的終極命運:從舊石器時代到人工智能的未來

在天然世界和符號世界之間,原本的界限是模糊的,這也是人類早期圖騰思維的基礎。恰如書中引用的人類學家提姆·英戈爾德所言:“對於他們而言,並不存在兩個世界,人的(社會的)世界和東西的(自然的)世界。只有一個世界,乃其賴以為生、行於其間的大地山河。”圖騰思維蘊含著兩個關聯的世界,但由於科學與技術的缺席,兩個世界尚未分隔,遠古人類尚需經歷漫長的進化,才能躍遷到新的認知層級。

此後,伴隨著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進化之路,“人-技術-世界”的關係也發生了變化,與美國技術哲學家唐·伊德在《技術與生活世界》中提出的人與技術之具身關係、詮釋學關係、它者關係及背景關係不同,筆記認為,從大歷史尺度來看,“人-技術-世界”關係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的演化:其一,人-技術-世界;其二,人-技術-(技術-世界);其三,(人-技術)-技術-(技術-世界)。

在“人-技術-世界”三階段的演化歷程中,人類心智也在同步演化之中,身體與環境的交互,技術中介扮演了重要角色。著眼未來,在“人-技術”關係的賽博格與技術重構後的“技術-世界”之間,一種新型的主客觀關係構築起來,這也是後人類主義哲學思潮描摹的未來世界。


二、人類意識源於何處?

意識,人工智能的核心問題。倘若破譯不了意識的奧秘,所謂的智能機器,就不過是一架沒有主觀體驗、沒有人類感覺的自動機器而已。這種觀點今天已然成為常識。然而,意識又是什麼?計算機科學家是否篤信算法之類的邏輯編碼能夠製造機器意識?出版《驚人的假說》一書的克里克說,意識是一種純粹的生物學現象,可以像其它自然現象一樣研究和測量。但是,目前的科學研究揭示,人類大腦由約1000億個“神經元”細胞構成,相互之間有約1000億個連接。這種超出一般人想象的複雜度,給模擬大腦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破譯意識,何其容易?

人類的終極命運:從舊石器時代到人工智能的未來


也許正是由於大腦的這種高度複雜性,引發了還原論思想破譯意識奧秘的困境,弄清大腦中每一個“神經元”的功能及每一個連接的作用,難道就可以自下而上地構建人工大腦嗎? 其實,與其說現代心智起源於多種神經通路的整合,還不如說,它起源於人類與環境的複雜互動。在這種互動中,人類有了自我意識。扎卡達基斯在作品中說,“自我意識是人類意識中最為深層和最神秘的要素。......自我意識既是我們的救贖,同時也是一枚投向邏輯學、數學、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能根基的炸彈。它認為心智具有觀察自己的能力。”如果“人”是這樣一種反饋循環,意識是大腦神經通路將信息傳遞迴自身的遞歸過程,那麼,意識的產生就絕不僅僅是邏輯解答能夠勝任了。

扎卡達基斯在作品中談及這一點時,介紹了神經科學、醫學成像技術、腦科學等前沿科技領域的最新進展,特別是“人類大腦計劃”(HBP)雄心勃勃的宏偉構想。尤其關注到,今天醫學上的腦電圖、腦磁圖和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打開了透視人類心智的窗戶,但在更微觀層次上完全揭開大腦運行的機制、意識產生的原因,這些科技手段的突破尚遠遠不夠。

俯瞰今天的科技領域,主流的傾向性觀點是,意識是一個量子現象和生物學現象,是大腦中的物理過程,必然經歷了演化。因此,碳基分子與硅基分子有天然的隔絕,我們不可能在計算機中編碼意識。未來,倘若沒有計算機領域的根本性範式變革,人類不可能製造出真正的智能機器。即使人類製造出所謂的智能計算機,能夠通過圖靈測試之類簡單的考驗,也不會有真正的意識,用“哲學殭屍”這個隱喻來指稱,再恰當不過了。雷·庫茲韋爾宣稱的所謂2045迎來人工智能“奇點”的說法,更多的是科學的狂想,是對“意識大難題”的有意漠視,而並不是人類科學真正的未來。

人類的終極命運:從舊石器時代到人工智能的未來


意識到底是什麼呢?“當我們談論‘意識’時,常常視它為一個統一的現象,實際上意識是許多分子在‘非意識’的層面上多重互動的結果。同一理論是一種由科學發展和還原論驅動的思想,最終,所有自然現象都可以還原為各個部分的互動。對於意識研究,各個部分就是神經元和他們的聯結。”扎卡達基斯在作品中提到,意識有三種本能的狀態:覺醒、注意和覺察。純碎的還原論無法解釋複雜系統中新特性的湧現,這種湧現性關鍵在於自反性。“例如解釋大腦中產生的意識,我們需要利用控制論的方法。我們需要定義自組織的層級:從分子到神經元再到腦區,甚至可能到整個社會層級,研究因果的鏈條,研究分叉如何導致了意識的湧現。”

一如心智的演化一樣,意識的奧秘也不是短期就能夠破解的,它有賴於對大腦進行多學科的揭秘。或許,也有可能,這種試圖掌握生物系統規律的努力,本身的可行性尚存疑。“生物系統是宇宙中最複雜的系統,極其難以研究。一切因素都和其他因素相連,大多數連接都是我們想象不到的。實際上,生命系統處於一種臨界狀態,我們還在疑惑其背後是否存在著基本的法則。如果這種法則存在,我們又可以找到它,我們就可以討論如何創造肉體、心智和思想。”


三、科學隱喻的價值

“心臟是一臺機械泵”“原子是微型太陽系”“DNA是生命的圖書館,而基因就是其中的書籍。”“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是美妙的。”扎卡達基斯在作品中引導讀者思索這類科學隱喻的價值。原來,在人類心智的演化史上,“我們關於生命的隱喻不斷演化和變異。一開始是泥土,之後是水與體液,然後是機械,再之後是電流或者生命的火花,緊接著是電報和現代計算機。對於每一個隱喻,人類都曾經設想過自動的、人造的技術來支持這個隱喻。在希臘化的埃及,它是水利工程,在17世紀的法國,則是機械裝置和彈簧,到21世紀舊成了計算機工程。”的確,科學隱喻的變化,折射的是我們對自然與自身知識的拓展,恰如心智的梯子,不斷指引人類將講述的故事向遠方延續。

人類的終極命運:從舊石器時代到人工智能的未來

當然,在這種故事的講述中,“愛的敘事”與“怕的敘事”,作為科學樂觀主義與科學悲觀主義的兩極,一直是平行演化的,共同匯聚為人類科學價值變遷史。扎卡達基斯在作品中專門把科學隱喻作為一個篇幅進行闡述,如果不深思,就會覺得與該書的主體不相吻合,但仔細考量才發現,語言與世界的關係非同尋常,語言早年在人類心智演化中至關重要,在今天依然是我們描述科學問題繞不過去的思維工具。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宣稱要將詩人驅逐出城邦,維特根斯坦一度也主張要淨化語言,其實,哲學家的激憤言論背後,更多的是流露出對洞察世界天才般的自信,沒有誰可以真正絕對“淨化語言”,維特根斯坦後來意識到,“意義只是語言的使用者之間的社會建構”,這是思想循環之後的一種深刻洞見。


免責聲明:部分文章和信息來源於互聯網,不代表本訂閱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人類的終極命運:從舊石器時代到人工智能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