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才能改变父亲对孩子的态度?

晨宇若嫣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父亲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在孩子三岁以后,生活范围扩大,探索欲望增强,爸爸的作用就格外重要。

我觉得父亲对于孩子的态度和喜欢他的程度有关,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呀。喜欢一个人,就会对他更宽容。所以,你是不是想问怎样能让父亲更喜欢孩子?

我有如下建议:

一、让父亲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来

这不单是父亲陪不陪孩子的问题,很多父亲整天和孩子在一起,只是孩子玩孩子的,他玩自己的手机。这样的陪伴,时间再长也没有什么用。

我们要让让父亲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来,哪怕父亲忙碌一些,陪孩子的时间少一些,也不要紧。

也许以前孩子的成长父亲参与得比较少,没有见到孩子学走路、学说话。

不要紧,今后孩子的重要场合,尽量让父亲参与。一起庆祝孩子的生日、一起观看孩子的表演、去学校给孩子开家长会、参加亲子运动会……这些都是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时刻,不仅对孩子重要,对于父母也同样重要。

让父亲去照顾孩子,比如做饭、陪玩等,点点滴滴的小事汇集在心头,亲情会在不知不觉中滋长。

二、在孩子面前树立父亲的光辉形象,让孩子多亲近父亲

比如经常当着父亲的面,跟孩子说说父亲擅长的地方,父亲自己也会得意。

比如当父亲回家之后,让孩子去抱抱爸爸、亲亲爸爸,说一下“想爸爸了”之类好听的话。

很少能有男人能抵抗住孩子的这种温柔,如果是女儿,更是缴械投降啦。

三、父亲和孩子相处不够好的地方要包容

很多家庭父亲最后成了甩手掌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妈妈嫌爸爸做得不好,就自己全包了。

想让父亲乐意参与,一定要改掉这一点。

只要乐意参与,一定要多多鼓励,有任何一点进步的地方都要记极力的表扬,这样父亲才有更大的动力坚持。

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感情链接是天然的,因为孩子在妈妈的肚子里呆了10个月,一呼一吸都是彼此相连。

而父亲和孩子的感情链接,从先天来讲,是要弱一些的,父亲和孩子之间的感情更需要去有意识的培养。

加油!


我是谢农,心理学硕士,热爱阅读,关注读书、写作与育儿,与你一起终身成长。

谢农与你共成长


首先呢,我想说,作为一名父亲,对自己的孩子肯定是爱的。父亲对孩子的态度不一定就是我们看到的,要从偶尔的细节出发。

像我和我的父亲,从小到大和父亲交流很少,莫名的生疏,我一直觉得和我父亲的关系不好,父亲和弟弟经常有说有笑的,我觉得我已经习惯了。我奶奶和我姑姑们都说,我爸对我比我弟好,可我就反驳了,明明不是啊。我父亲和我沟通不多,对我很严厉;交友,学习方面全都要管,那时候是叛逆期,我父亲说的越多,我越烦躁,我就觉得,平时不和我说话,一说话就管这管那的……只有一种感觉,那就是父亲对我咋这样呢。父亲对我的态度,对我的严格,有时候让我接受不了,我也想过,别人的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可我连父亲的皮夹克都不是。

慢慢的长大了,善于察言观色,才发现,父亲这个人吧,可能不善于表达,严格的态度对于他来说,可能是对我好的一种方式。去年第一次出远门,假期回来后,听我弟说,你走了后爸都哭了……当时内心有点触动,我才明白了,他的态度是另一种爱的方式。

我们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看到的那样,所谓 眼见不一定为实,父亲恰恰用另一种方式爱着我们。


满星Dn


这个怎么说呢?从小,我觉得父亲一直不喜欢我,基本也没有共同语言,我小时候他没少打我,我也没少恨他!上小学时,我想得最多的就是自杀,上中学时,我想过要出家。长大后,来东莞打工,差不多一个月打一次电话回家。我两个哥哥打电话都比我打的多。其实,亲情是需要理解,维护!你补喜欢他,他能感受到,他也不一定喜欢你!改不了他,就改变自己!我以前工作很努力,几年前创业,现在算有点小成就。既然弥补不了感情的缺口,只能让自己更加优秀!现在关系也不是很好,但他明白了一些道理,我的缺点可能是优点,他对我的态度是我努力的动力!

这是我2019年父亲节写的一首诗:

十八年前,我在马路这头,你在马路那头,

你目送着我,我背对着你;

十六年前,我在车站里头,你在车站外头,

你远望着我,我背对着你;

十三年前,我在汽车前头,你在三轮后头,

你追赶着我,我远离着你;

多年以后,我在电话这头,你在电话那头,

你叮嘱着我,我回避着你!

以前,你目送我的背影离去,

今后,我仰望你的身影老去 。


联照大莞家


父亲在我脑海里是伟大的和蔼可亲的慈父。从小父亲就教我男子汉要坚强勇敢,遇事要冷静善于思考,多观察,办法永远要比困难多。

慢慢长大,年龄愈大对父亲的某些想法和观念总有些出入,毕竟父辈的思想还是比较保守(传统)的,我们晚辈要和父辈多沟通,多交流谈心,彼此融入对方的内心,才知道对方想什么、要做什么,我们年轻人要慢慢用现代年轻人的思想引导父辈与时俱进,融进现在日新月异的社会。

自己结婚有了自己的宝宝,更深有体会做爸爸的责任与担当,没有了年幼时的想法,从一个连换尿不湿都不会换的毛小子,第一次换尿不湿无从下手,再到2—3分钟,最后20 30秒搞定,还有给宝宝烫奶,从毛手毛脚变成有条不紊,还有哄宝宝睡觉,要知道怎么抱宝宝睡觉舒服,都是在摸索中总结经验,宝宝被抱、舒服自然睡得好睡得香。

此时我已为人父,才理解父亲对我儿时的爱。




尉氏身边事


大部分的父亲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父亲对待孩子的态度与父亲本人的原生家庭接受到的家庭教育以及自己的性格习性有关。

能感受到你非常的爱自己的孩子,应该明白爱是接纳和付出。我们改变不了任何人,能改变的只有自己,从父亲的角度,建议多给予支持和理解,理解父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言行,是否内心也承载着很多的压力无法表达等等,父亲也需要被关注,被回馈,如果能够得到足够的理解,他的情绪一定会得到缓和。

另外,教育孩子的源头就在于夫妻关系,这关系着孩子在什么样的土壤里长大,夫妻关系只要没问题孩子基本不会有太大问题,所以建议你把一部分的心思用在夫妻关系的建立上面,多多的接纳自己的丈夫,而非期待他改变,放在期待的那一刻改变往往就会产生。

在父亲和孩子之间起到润滑的作用,父亲在孩子心中代表的是力量和支柱,慢慢塑造父亲在孩子心中的英雄形象,孩子一般跟母亲走的比较近,所以父亲的形象是通过母亲传递出来的,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指责父亲或者拉着孩子一起跟父亲对抗。



s小师妹


您好,很开心回答您的问题,我认为父亲对孩子的态度往往取决于父爱的特点、父亲的性格特点、父亲的育儿方式等多方面影响,今天跟您谈一下如何改变父爱对孩子的态度。

1.父爱是有条件的,是通过努力获得的爱,有利于孩子未来人格的发展。在《爱的艺术》中提到,母爱是无条件的,不需要努力获得的爱。而父爱都是有条件的、有规则的,他们更喜欢像自己的孩子,需要孩子通过努力才能够实得到父爱。我以前也不理解为什么很多父亲对孩子很苛刻、他们很注重孩子做事的结果,不分析原因就冲孩子吼、甚至打骂,读了这本书我开始读懂了父爱跟母爱不同的,但是积极意义也有,孩子们上了社会,没有人像父母一样爱他,有条件的爱对孩子是有好处的,主动付出,才能获得更多的爱和尊重。

2.分析父亲哪些事情对孩子态度不友好,采取措施。有的父亲是因为孩子调皮、有的是因为孩子吃饭挑食等等,分析出哪些事情,如果是孩子的错,妈妈也要帮助爸爸引导孩子有正确的行为,如在墙上乱涂乱画。在妈妈的帮助下,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缓解父亲的情绪和态度。大吼大叫是父亲不知所措的表现,现在需要您的帮助奥!

3.多给父亲跟孩子互动的机会,增进两者的感情。

很多爸爸对孩子各种看不惯,孩子的不好都怪妈妈没教好。最重要的原因是爸爸带孩子太少了,不了解孩子,你让爸爸多带带,增加一下感情,两个人感情好了,爸爸也会对孩子好写。

4.妈妈要表扬爸爸,在带孩子上给于正强化。有的爸爸不是不喜欢孩子,而是他也想玩,或者想带孩子但是带不了。只要爸爸带孩子好的地方,要及时表扬,让他感受到他做爸爸很棒!

以上是我的看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铭笑妈咪


父亲在孩子的成长中是重要的人,可是现在许多的父亲就是“甩手掌柜”一样,到家就玩手机,不管孩子不管家务,导致现在的母亲非常辛苦,不但要上班,还要做饭,更是陪孩子写作业等等……个人感觉,爸爸对孩子的态度,不是说喜欢就能改变的,他还是好玩的玩,该吃的吃,该喝的喝,根本没“时间”陪伴孩子成长🍼🍼🍼希望所有父亲,可以多些关爱,俗话说:孩子的快乐源于妈妈,妈妈的快乐源于爸爸👨‍👩‍👧‍👦


晓昔妈妈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父亲的陪伴,但成为一个好父亲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大多数的男人想成为好父亲,只是不知从何做起,尤其是自己并没有一个优秀的父亲做榜样的情况下。

如果说当母亲可凭天性,当父亲却往往需要违反天性,这意味着好父亲必须做出牺牲,还得像一个孩子那样思考、行动,才能真正认识自己的孩子。拥有一个好父亲的品质,让孩子更快乐、更健康、也更成功。



云之坊


你好,我是小钱,很高兴来回答你这个问题。
父亲是上一代人,上辈子的人的思想都比较封建,父母就是长辈,孩子就是晚辈,大人永远都是对的。他们从来不在一个平等的角度去对待对方,这种思想是无法转变的,下面是我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帮到你。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d306de6cb9e8434facd006c0a0a02bb2\

影子情感区


父母的态度改变孩子学习的心态

将孩子“想要去”、“想要做”的心情很好地引导出来,是很重要的。若不那么做,而是一味地给予孩子,强迫他们去做,很难收到好的成效。

在让孩子学习的这件事情上,最为重要的是要使其产生“奋”之心,即“想要去做”的心情。所谓“奋”,是指下定决心、唤醒内心,使其产生“想要去做”的动机。只有孩子自身产生了“自己想要学习”的心情,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学到的东西。

相反,若是单方面地强迫孩子必须学习,孩子就不会产生干劲儿。甚至发生更糟糕的事,孩子会认为“自己的头脑不好使”。孩子讨厌学习的原因大多在于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必须要学习,以及为何被强迫去学习。

但是,实际上,没有哪个孩子的头脑是不好使的。孩子之所以会陷入那样的想法里,只不过是因为被“为什么必须要学习”的固执想法迷惑了。不论哪一个孩子,原本都拥有了不起的能力,只不过他们一直对自己有一种负面的认识。所以,最重要的事情是,首先要让孩子产生“想要去做”的想法。

但是,就算是给予同样的东西,给予的方法很关键,因为若是孩子产生厌烦,那是很难收到效果的。即便不管孩子,他们自己也能一直听磁带的话,那么可以继续引导并培养下去。

学习其他东西也是同样的道理。比如,让孩子学钢琴,若是告诉他们“今天开始去钢琴教室学钢琴,因为4岁的孩子都应该开始学钢琴”,孩子会越来越讨厌学钢琴,也无法很好地引导与挖掘出他们的真正才能。

与其如此,不如带孩子去看和他们差不多年纪的孩子的演奏会,若是能让他们产生“那么小的孩子就能弹奏得那么出色了,所以我也想弹”的想法,孩子就能主动地去学习。

另外,当孩子说:我才不想去什么幼儿园,我就想一直待在家里”时,只要父母能有技巧地劝说,是可以让孩子自己想要去幼儿园的。

如果家里还有一个年纪大一点的孩子,那么可以让他和父母一起分享去幼儿园学到的东西和快乐的事情,如一起做手工等,让年纪小一点的孩子认识到去幼儿园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然后,若是年纪小一点的孩子说“也教给我,让我也加入进来”,这时,父母应该这样回答:“不行,因为只有在幼儿园才能学到。不去幼儿园的话,就不能学。”第二天早上,他就会穿戴整齐,背着书包说:“我要去幼儿园”

像这样,将孩子“想要去”、“想要做”的心情很好地引导出来,是很重要的。若不那么做,而是一味地给予孩子,强迫他们去做,很难收到好的成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