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暮色漸沉,關窗的時候探出頭去,西天有晚霞,柔光灩灩,一片旖旎之色。

這樣溫柔的黃昏,總讓人心生眷戀,想用眼睛挽留。直到霞光隱去,天色暝茫,才依依不捨地合上窗戶。

今天農曆二月十七,十五的月亮十六圓,想必今晚的月亮也湊合著會是圓的。想到月亮,便想起了書裡的一些句子:“月亮該是銅錢大的一個紅黃的溼暈,像朵雲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迷糊",這是張愛玲眼裡的月亮,陳舊,迷離,飄忽不定,像她佈局的主人公那不可琢磨的命運。

我沒有那麼傷情,但也是極喜歡月亮的。對於一個出生於月圓之夜的人來說,月亮又會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所以常常在水泥叢林的罅隙間有意識地尋找。渴望看到每一個滿月。其實也是不能,一年十二個滿月,逢上陰天或下雨,又有幾次滿月可看呢?一輩子呢?數也數得過來吧。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今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是元宵夜。被迫待家中,無法盡情賞月。遠方的伊人告訴我,她那裡天地清朗,月色映著梅花,暗香浮動,疏影橫斜,皓白澄澈,恰似一片雪色瑩瑩。為她的描述心動,那晚的月亮便也像是過了眼似的。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美好嗎?可是這在從前是一件多麼容易得到的東西,何其平常的事物。就是這樣,得到了才知道失去的可貴。按照往年慣例,元宵是宣告半個月的年結束的日子。然而現在沒有煙火,沒有花燈,沒有元宵。想到這些我現在很能明白小孩兒們那種渴望放風的心情。大門關久了,難免會壓抑。

每天看新聞,關心著家人,問候著遠方的親朋好友。除此之外,我做了不少反思。作為一個九零後,我肯定是第一次經歷這麼大的突發安全事件。在突如其來的疫情面前,我們中國人是那麼的勇敢,我們的黨和政府為了人民的生命健康,果斷決策,採取了前所未有的“封城”式的方式,令世人震驚和側目。但同時,此時的“孤單”又是那麼的無奈,是那麼的令人傷痛,有的是那麼的悲壯。宅家是無奈,這是生的孤單,而因這場疫情離去的人們,因為病毒的殘酷,他們的“走”也是那麼的“孤單”,親人只能遠遠的哭泣和送別。這場疫情讓我們切身體會到了“生死孤單”。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劉慈欣在《流浪地球》裡說:“最初,沒有人在意這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它真的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無一倖免,擾動的不僅僅是生活的節奏,同時也深深觸動著每個人的靈魂。

我常被電視中的鏡頭和故事感動,更被身邊平凡的話語和行為觸動。身為社區網格員的姑姑正月初一就開始復工上班,在醫院工作的表哥主動請纓一線,我積極響應國家停課不停學的號召,做好空中教學和線上培訓的計劃,在團隊中積極捐款,還參加了幾次志願服務,總算盡了些綿薄之力,做了少許有意義的工作,心裡稍有點慰藉——這場全民阻擊戰,我也沒有缺席。

畢竟還是幸運的,因為活著,有所期盼地活著。可以繼續風花雪月,花好月圓,享受這塵世的美好。這個春天,有多少人的月亮已經永遠破碎了,再也不會圓滿。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楚辭在荒野,詩經在農田。詩經長於黃河之岸,楚辭吟在江水之濱。香草美人,荒野豐饒,屈子的離騷繚繞在楚國的荒野之中。

大疫當前,我們每個人都不應是旁觀者,相信,疫情之後的文學也一定會自然丟棄自身的病態與沉痾。青山青水寫青史,一人一事成一國。所有為防控疫情而奔走的人們都將被一一記錄在案,敢醫敢言的國士、剛強勇毅的軍人、義捐糧蔬的農民、海外熱心的赤子、仗義執言的書生、親人隔離的百姓……。大疫正書寫大勇,大疫亦可見大義。

我想,多年以後,當我們回顧這個春節時,會有很多人和事值得回味。疏忽一月有餘,又是一番月盈月虧。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個月半,我在家望月興嘆,關注蒼生。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下個月半,一定可以下樓賞月了吧!

作者簡介:程崢,湖北省黃石市大冶尹家湖中學教師。相信教學相長,愛能成就天使。以詩書為舟,還語文一份詩意。以三尺講臺為營,用文字叩問遠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