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鬃被美國列為A類戰備物資?還曾想要買下中國全部豬鬃,為啥?

每當逢年過節的時候,農民們就會殺豬包餃子,做一大桌子豐盛的飯菜,犒勞一下辛勤勞作一整年的自己。農戶們在殺豬的時候,常常會將豬毛清理的乾乾淨淨,然後用開水燙,拔下來的豬毛就會直接丟掉。其實很多人所不知道的是,豬毛在二戰時期,可是屬於緊急戰略物資,是我國出口創匯的主力產品。


我們都知道,豬是很好飼養的一種動物,成本相對也較低,也符合大眾口感,並且營養成分也足,可以做各種各樣的美味。就比如豬肉罐體,這類型食物就很受大家的歡迎。在當時,豬肉也成為了軍糧中不可缺少的一種美食。源自於美國,現在我們都還會經常吃到的午餐肉,就是用豬肉加麵粉做成的。


豬鬃被美國列為A類戰備物資?還曾想要買下中國全部豬鬃,為啥?


豬頸部以及其背脊部所生長的剛毛,也就是豬鬃。韌性極強,長度有五釐米左右,它們不會因為氣候的原因而變形,用來製作各種刷子之類的生活用品十分合適。塑料工藝在還沒興起的時候,豬毛其實並沒有辦法人工合成,也沒有可以替代的物品,在當時是屬於緊急戰略物資。


很多人一定會問,那這種豬鬃製作成的刷子,在當時又能幹什麼用呢?可以給戰艦,飛機等刷油漆,而且還可以將槍炮,槍管裡邊的灰塵清理乾淨,平時日常生活所用到的牙刷等都可以用豬鬃的毛來製成。


說的簡單直白一點,就是一旦沒有了豬鬃,對於整個國家的戰鬥機器影響是巨大的。而且它是無可替代的。美國在二戰時期,就將豬鬃與鴨毛稱為A類戰備物資,決定這一場戰爭的成功與失敗。


要說起豬鬃來,那中國豬鬃的質量一定是最好的,產量也最多。我國一直都被稱為是豬鬃出口大國。大家一定想不到的是,在二戰時期,我國的豬鬃因特殊原因運輸不出去,導致豬鬃全球緊缺,隨之而來的就是價格的飛漲。


尤其是美國,當時還稱要將中國的豬鬃全部買走。當然,他們這樣的做法其他國家肯定是不同意的,對於這個問題還專門開會討論。


從1938年到1945年,我國所收購到的豬鬃達到8萬多公擔,出口創匯達到3000多萬美元。也就是說,這筆錢可以購買十萬挺ZB26機槍。其影響力已經不言而喻了。


豬鬃不僅幫助盟國贏得了戰爭的勝利,而且也通過出口,獲得了不少的外匯,幫助我們度過了財政緊缺的難關,我國也因此成為了豬鬃出口大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