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一定要控制在正常範圍之內嗎?

滴血微笑


就糖尿病患者而言,血糖控制的越好,意味著糖尿病併發症越低,英國的一項前瞻性研究發現,糖化血紅蛋白每降低1%,糖尿病相關死亡率就能下降21%,心肌梗死發生率則下降14%。

但是血糖控制的好,並不是指越低越好,過於強調把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之內”,並不科學,尤其對於老年糖尿病患者、已有併發症患者來說,很可能是致命的。

強化血糖控制實驗

美國的一項大型RCT研究中,共納入一萬多例II型糖尿病患者,評估II型糖尿病患者強化血糖控制(糖化血紅蛋白<6%,很接近正常人了),是否比標準血糖控制(7.0-7.9%)更大程度的減少發生嚴重心血管併發症,包括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等。原計劃隨訪5年,平均隨訪至4年時,強化血糖控制組患者糖化血紅蛋白平均達到6.4%,標準血糖控制組平均為7.5%。

然而,強化血糖控制組每年每1000例患者比標準治療組卻多發生3次死亡案例,達到統計學差異,並導致研究組織者提前終止強化血糖控制組的實驗!

血糖控制越嚴格,死亡風險越大?!

造成這種反常現象的原因很多,例如很多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動較大,一味的強調血糖越低越好的話,很容易出現低血糖,同時由於老年糖尿病患者對低血糖的耐受性變差,就會出現身體器官的一些功能性障礙,特別是腦功能的一些障礙,容易出現急性意外,比如誘發腦血管意外,或者心臟出現意外,急性心肌梗塞等等。


控制血糖的目標應因人而異

關於此項研究結果的討論還在繼續,短時間內很難有結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控制血糖的目標應因人而異,不能一刀切,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不應該控制過於嚴格。

目前《中國II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指出:大部分糖尿病患者控制目標在:糖化血紅蛋白小於7%,對於年輕、無併發症的糖尿病患者來說,可以更嚴格一些,小於6.5%,對於老年、有顯著低血糖史的糖尿病患者來說,要適可而止,控制血糖目標可以放寬到8%左右,並不是越低越好。


糖護士Dnurse


不一定。

不管是血糖還是血壓,都不一定要控制在正常的範圍之內,血糖和血壓控制在合理的範圍之內即可。



糖尿病和高血壓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和高血壓導致急慢性併發症,而均可以導致心腦血管意外的發生。這些糖尿病和高血壓併發症,部分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而嚴重下降,部分患者可以因這些併發症導致殘疾,也有一部分患者因為這些併發症而遺憾的離開人世,即所謂的非死即殘。

血糖過高或者過低的危害均很嚴重,所以說糖尿病的血糖應該根據患者有無糖尿病併發症(比如併發高血壓、腎病、冠心病、腦病以及視網膜病變)、有無反覆出現低血糖、患上糖尿病有多久以及糖尿病患者的年齡來制定個體化的血糖控制範圍。

正常的情況下,血糖的正常範圍為3.9~6.1mmol/L.

臨床上糖尿病的血糖控制大概如下:

1、不吃東西也就是空腹的時候血糖控制目標:

空腹理想的血糖目標範圍:4.4~6.1mmol/L .

能夠接受的空腹血糖目標<7.0mmol/L.

而>7mmol/L 則提示空腹血糖控制得不好.



2、餐後血糖控制範圍如下:

理想餐後目標:4.4~8mmol/L.

能夠接受的餐後血糖目標<10mmol/L .

而餐後血糖>10mmol/L, 則提示血糖控制得不好.

3、對於危重患者血糖的控制範圍有自己特殊的要求:

一般目標範圍為8~10mmol/L.

(圖片來源於網絡,不作為商業用途!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為診斷和用藥的依據,不能代替醫生和其他醫務人員的診斷和治療以及建議,如有身體不舒服,請及時就醫。)


佳園道


你好,三諾講糖很高興為你解答!

血糖並不一定要控制在正常範圍內,糖尿病史一種代謝性疾病,對於糖尿病的治療應該也是多方面的,血糖降到多少應結合病情、年齡、併發症發生情況以及其它指標(血壓/血脂/糖化等)的控制情況來要求。

《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是這樣定義血糖標準的:

正常血糖:空腹血糖3.9-6.1mmol/L及餐後2小時血糖4.4-7.8mmol/L

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6.1-7.0mmol/L或餐後2小時血糖7.8-11.1mmol/L

糖尿病:空腹血糖大於7.0mmol/L或餐後2小時血糖大於11.1mmol/L

從指南可以看出,糖尿病人如果能將血糖控制到糖尿病診斷標準以下是基本要求,而如果能夠控制到正常範圍,那肯定是比較理想的。這中間是有一定的浮動空間的,而且血糖並非控制得越低越好,理想的血糖應該是控制在正常範圍內,而且很少出現大的波動。

但事實上,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來對血糖標準進行適當調整,比如隨著糖尿病病程的延長,可能會發生血管病變,因此對病程較長及老年患者來說,這時候就會要求嚴格控制血壓,將血壓控制在130/80mmol/L以下,同時對血糖的要求會適當放寬。

總的說來,血糖的控制標準是因人而異的,簡單總結如下:

1、中青年糖尿病患者建議控制好低密度脂蛋白、血壓、血糖各項指標:低密度脂蛋白要求至少控制在2.6mmol/L以下,小於1.8mmol/L更理想;血壓控制在130/80mmol/L以下,血糖儘量控制在空腹不超過6.1mmol/L餐後低於7.8mmol/L

2、病情較長及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可以適當放寬,空腹血糖小於7.0mmol/L,餐後2小時血糖小於10.mmol/L,重點要看低密度脂蛋白及血壓控制是否達標;

血糖控制不一定要死盯一個標準,而更要看綜合指標的控制情況,這樣才能延緩併發症的發生。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用!覺得不錯,請點個贊。歡迎【關注】三諾講糖,瞭解更多健康知識!


三諾講糖


作為一名健康醫療工作者,經常有患者問小糖,我一定要控制血糖嗎?不控制行不行,會不會有什麼問題?小糖只想說,您現在可以不控制,但等以後有了併發症不要後悔。

血糖不是一定要控制在正常範圍內,而應該控制在達標範圍內。因為糖尿病患者根據病情不同,血糖的控制標準是不一樣的。對於病程短、較年輕的患者,是建議按照正常人的血糖來控制的,也就是空腹在6.1以下,餐後在7.8以下。一般的糖友建議空腹控制在7以下,餐後控制在10以下。對於年級較大、病情較長,出現了心腦血管併發症或有低血糖傾向的患者,血糖的控制標準可以酌情放寬。空腹控制在9以下,餐後11內即可。

那不控制血糖會有什麼後果呢?

1.短期來看,如果不忌嘴導致血糖過高,是很可能出現急性併發症的,大家聽得最多的就是酮症酸中毒,其次是高血糖高滲狀態。曾經泰國就有糖尿病人一口氣吃了很多榴蓮,結果血糖爆表,進院搶救無效身亡。

2.長期來看,血糖過高會漸漸誘發各種併發症,比如視力下降,嚴重者可失明。腎病,嚴重者會腎衰竭,靠血液透析或換腎來維繫生命。糖尿病足,嚴重者截肢,並且截肢後也通常活不了多久。心血管疾病,腦梗、心梗、猝死,永遠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所以說,糖尿病要往嚴重了說,還是挺嚴重的。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糖友會在評論裡反駁,我就不控制血糖,還不是活到了60多歲,啥毛病沒有!那您再等幾年看看呢?再好的身體底子都會被高血糖漸漸磨壞。那些不控制血糖還活到了70歲的人,控制血糖也許就能活到90歲!

最後奉勸大家,不要比壞的,要比好的,積極控制血糖肯定不會錯的。


糖人健康網


不一定,不同類型、不同年齡的糖尿病患者的正常範圍是不一樣的。一般患者血糖儘可能的控制在正常範圍。

比較理想空腹測血糖3.9-6.1mmol/L,餐後1小時測血糖≤8.33mmol/L,餐後2小時測血糖≤7.22mmol/L,餐後3小時測血糖≤6.1mmol/L。

不過老年糖友和糖尿病長期控制不好的患者可以放寬條件。


糖尿病養生大講糖


這個問題的答案,由於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情況,也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對於有糖尿病問題的朋友,和沒有糖尿病的問題的朋友,血糖控制的“正常範圍”要求是不一樣的,而對於老年的糖尿病患者,根據身體的不同情況,血糖的控制要求也是與年輕糖尿病患者不同的,但總的原則不會變,就是在保證健康獲益的前提下,儘量的控制血糖水平達標,這個“正常範圍”,可以根據不同情況,具體來分析和制定。

對於沒有糖尿病問題的朋友,空腹血糖的正常範圍是3.9~6.1mmol/L(以下單位同),餐後兩小時血糖或隨機血糖不應該超過7.8,當然如果血糖代謝沒有出現異常,這個血糖水平是不需要刻意控制的,它就應該在這個正常範圍內,但良好健康的生活習慣,合理飲食,保持好體重,加強運動等,有助於減輕身體的血糖代謝負擔,保持好身體的血糖水平,減少血糖代謝異常的發生。

在出現糖尿病問題之前,很多朋友都會出現空腹血糖受損(指空腹血糖超過6.1而未大於7.0)或糖耐量異常(指餐後血糖或糖耐量試驗2小時血糖超過7.8但未超過11.0)的情況,對於這種存在糖尿病前期情況,還未發展為糖尿病問題的朋友,這是身體給我們的一個警示,說明我們的血糖代謝已經開始出現異常,但還未發展為真正的糖尿病,如果能在這個階段,就加強生活控制,把血糖水平控制下去,早干預早預防,是減少新發糖尿病的重要方面。在此階段,建議加強生活上的飲食攝入和運動鍛鍊方面的控制,通過飲食和運動,控制好體重,控制好血糖水平,此時的血糖控制目標當然還是恢復到我們前面談到的沒有糖尿病問題的正常範圍最好。

糖尿病的出現,跟生活上的長期不良習慣密切相關,但也與年齡增長,身體的老化,家族遺傳,血糖代謝能力的改變有著很大的關係,因此,有的時候,糖尿病問題,不是你不想得就能不得的,對於已有糖尿病問題的朋友,血糖的控制目標也要分情況。

對於中青年的,新發二型糖尿病問題的朋友,通過合理的生活調理和藥物控制,能夠把空腹血糖控制到6.1以下,餐後血糖控制到7.8以下,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控制到6.5%以下,是更好的,如果在控制好血糖的同時,能夠控制好血脂血壓水平,就能夠更大限度的讓身體健康獲益。

而對於老年糖尿病患者,如果病程小於10年,胰島功能尚存,其血糖控制水平同樣應該儘量嚴格,建議至少應該把空腹血糖控制到4.4~7.0,而餐後2小時血糖控制到10.0以下,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控制到7%以下,這樣的血糖水平也是能夠保證最大健康獲益的血糖水平,應該注意保持和控制。

對於一些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欠佳,有低血糖風險,應用胰島素促泌劑或注射胰島素為主的情況下,可以考慮適當放寬血糖控制目標,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能夠報空腹血糖控制到7.5以下,餐後2小時血糖控制到11.1以下的水平,糖化血紅蛋白一般會在7~8%之間的水平,這樣的情況,也可以算是這種情況下的“正常範圍”了。

而對於一些更為嚴重的情況,如有反覆發生感染,多次發生過嚴重低血糖,急性心血管疾病發作,急性病人住院治療期間的一些老年糖尿病患者,這可以進一步放寬血糖的控制水平,一般說來空腹血糖8.5以下,餐後血糖控制到13.9以下,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到8.5%以下,這種情況,在控制血糖有難度的情況下,適當放寬“正常範圍”的標準,也要儘量的控制好血糖水平,只有控制好血糖水平,才能夠更好的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更有助於患者的健康獲益。

總之,所謂的血糖的“正常範圍”,不同的情況,有著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數值,但總的原來還是讓血糖保持在一定範圍內,儘量的控制好血糖水平,讓身體健康獲得更大的益處,全面保證身體健康。


李藥師談健康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會有這樣的疑問,或者說是僥倖吧,認為自己血糖不控制也行,認為血糖稍微超出一點也沒問題,很多血糖的高的患者會用別的病人沒控制也沒事來安慰自己,但我想說,每個人的體質都不同,別人有病難受會說給你聽嘛,畢竟有的併發症難以啟齒的。

最近一個同事的母親糖尿病併發症爆發,心臟,大腦,腎,都不行了,而且眼睛也突然看不清了,就是因為平時血糖高沒有注意,認為自己歲數大了高一點也沒問題,結果一來二去,發展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正常血糖的範圍是多少

正常人的空腹血糖應該是3.9到6.1,這個範圍內都是正常的,但血糖在7.0以下,身體也是健康的,只能說是血糖偏高,這種情況通過運動就可以降下來,影響不大。

運動可以增加胰島素敏感性,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來降低血糖,所以經常運動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有益無害。

為什麼一定要控制血糖範圍

血糖範圍是衡量糖尿病嚴重與否的重要指標,尤其是餐後血糖,更是重中之重。根據研究發現,餐後兩個小時的血糖好滴,是影響微血管併發症的獨立因素,所以如果餐後兩小時的血糖值不高,糖尿病併發症也就不會那麼嚴重了。

為什麼都害怕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病因為持續血糖增高,會導致器官和毛細血管病變。一般血管多的器官,像眼睛,腎,心臟,大腦,肝,都會受到影響,另外,血管的遠端,像腳,因為本身對血液氧需求就高,一旦長時間血糖增高,會導致糖尿足發生。

很多糖尿病晚期患者,不控制血糖,導致併發症嚴重,一般眼部和腎還不是嚴重的,嚴重的會導致腦部缺血或者心臟缺血,直接危及生命。

很多時候,糖尿病會導致身體感覺不到疼痛,一些像心絞痛等症狀,感覺甚微,也容易導致死亡。

還有一些男患者,持續血糖增高會導致性功能障礙,也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

糖尿病的危害在於各種併發症源源不斷,當多種併發症一同發作的時候,馬上就會進入危險期,所以預防控制血糖其實就是控制併發症的可能,讓身體更健康。



喜歡請關注我,每天推送有意思有知識的文章給您!


養拉布拉多的老中醫


糖尿病專科醫生為大家解答。

對於糖尿病人來說,控制血糖是首要任務,血糖平穩方能延緩各種併發症的出現。

我們為什麼要控制血糖,目的就是為了防止併發症的出現。

就如我的一個患者說的,多喝水、多上廁所怕什麼呀,多吃,我又不是吃不起,就是,現在的生活條件誰吃不起飯呀?

可是它帶來的代謝紊亂狀態不是所有人能夠耐受的,消瘦乏力,視物模糊等等,還有可能出現酮症酸中毒昏迷。

血糖高最可怕的是併發症,它帶來的各種不便和不適相信很多糖尿病朋友都有所感受。

所以我們儘量把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就是為了避免這些急慢性併發症,避免這些併發症發展到影響我們的生活,避免出現嚴重的後果。

當然有些人說,那某某血糖控制的也不好,也沒出現併發症。這當然是有的,可能在我們周圍有很多,但這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超過正常範圍的血糖出現併發症的幾率會非常大,這是流行病學數據確定的,用現在比較時髦的話說,叫“大數據”,因此是有科學依據的。

所謂的某某沒有出現併發症也並不一定沒有併發症出現,據統計,大約30%的糖尿病病人在診斷時就已經有不同程度的併發症出現,發病10年,幾乎都會出現併發症,他們認為自己沒有,也許只是他沒有去檢查,因為很多併發症剛出現時是沒有任何症狀的,當出現症狀時一般就比較嚴重了。

對於那些發病10年、20年經檢查確實沒有併發症出現的,只能說他們的體質決定的。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是不要存僥倖心理,盡力控制血糖在正常範圍,方為王道。


孫醫生講糖


空腹血糖;理想血糖:4.4到6.1 尚可:7 較差:7以上 餐後兩小時:理想血糖:4.4到8.0 尚可:10以內 較差:10以上。

你父親的空腹血糖和餐後都有些高。我不知道你現在用的是胰島素還是吃的藥物。建議可以不需要加藥。先從飲食、運動上控制一下。因為糖尿病光靠藥是不行的。飲食。運動是首位。做一些運動,每天餐後一小時到兩小時血糖是高峰期,建議在這個時期做一些運動,不感覺疲憊就可以。飲食嚴格控制。儘量不要喝酒吸菸。保持心情愉悅。如果飲食和運動都控制的比較好,而血糖還是沒有下降,在考慮是不是藥物不夠等問題。只是個人建議,僅供參考!!!! 提醒:老年人運動要注意低血糖。

如何天然降血糖,防止併發症出現?

…………

近年來天然藥物有效成分治療糖尿病因具有療效好、毒副作用小並且應用前景佳的特點而備受關注。

美國斯坦福醫學中心研發的天然控血糖的-必糖穩,含有苦瓜、桑葉、大花紫薇武靴藤等天然成分,對於降血糖效果很好,副作用小,而且能有效地防治併發症,所以也是美國糖尿病協會力推的糖尿病輔助降血糖的最佳手段。

………

河南王寶民是一位十幾年糖齡的糖友,結合必糖穩,降血糖效果非常好,西藥跟必糖穩一起用的,以前空腹血糖10.2,現在降到了6.5左右了,而且特別穩定,去做了血糖監測,醫生說如果一直穩定的話就可以


奧樂眠66


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其血糖控制標準需因人而異,並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需要將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內。糖尿病的治療應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注意改善生活方式,並規律服藥,同時注意監測和複查。


糖尿病的診斷標準為如果有多食、多飲、多尿和消瘦等糖尿病的典型症狀,且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後兩小時血糖≥11.1mmol/L或隨機血糖≥11.1mmol/L。如果沒有上述典型的糖尿病症狀,則需在非同日兩次測得上述血糖水平達標方可診斷。


一般情況下,糖尿病患者降血糖治療的目標為空腹血糖應小於7.0mmol/L,餐後兩小時血糖應小於10.0mmol/L,糖化血紅蛋白應小於6.5%為宜。對於老年人群或存在多種疾病或預期壽命較短者,可適當放寬標準;而對於中青年人群、預期壽命較長者,應更加嚴格。

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合理飲食,控制每日總熱量,三餐要定時定量,多吃新鮮蔬菜;要適當運動,以有氧運動為主,講求循序漸進;要規律服藥,用藥要個體化,必要時可使用胰島素替代治療;要注意監測血糖水平變化和定期複查。

‏‌‎‌‬‪‮‭⁠‌‪‬‌‮‫‌‌‭‌‫‭‬本文由全科掃地僧為您解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不足之處,敬請指正,文章僅供參考,不作為醫療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