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3.15】网络购物,多留一点“心眼”

年年“3·15”,今又“3·15”!

今年的“3·15”注定与以往的“3·15”不同。为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今年的“3·15”取消了广场上大型宣传咨询活动,取消了“3·15”晚会。但市场监管部门为消费者维权的初衷不会改变,消费者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不会改变。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从网络上采购瓜果蔬菜、肉蛋副食成为市民日常生活中一种新的消费方式,网络采购日常生活用品有哪些便利,又有哪些陷阱,消费者网购后该如何保护自身利益,都是广大市民所关注的。本报就此推出与此相关的一组报道。

1.疫情防控 催生消费新方式

果蔬、日常生活用品“一网可购”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市民的日常生活,许多习惯于到市场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的市民,突然发现自己经常光顾的菜市场全部关门歇业,日常的生活被瞬间打乱。就在人们不知所措之时,却突然发现,网络上可以购买瓜果蔬菜、米面粮油了。于是,网购随着疫情的延续和防控措施的严格成为很多人获取生活物资的新方式。

家住安宁区的王先生说,以前都是自己去市场、超市购买果蔬,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出门不方便,幸亏很多个体老板都推出了配送服务,购买过几次后发现特别方便,并且网购的瓜果蔬菜都挺新鲜,价格也很合理。

市民李阿姨原本不会用手机购物,也不太相信网上的东西。这一场疫情也让她体验到了网购的魅力。儿子教他用小程序、APP、小区团购群购买日用品,只要选择要买的物品、数量,网上支付,就有工作人员送货过来,东西质量也有保障,价格也合理,方便又高效。“眼下都在微信买菜了,安全方便,买一次够吃两三天。”她说,除了买菜,还在线上订了肉、鸡蛋和水果,“一开始还有顾虑,后来发现挺省事的,确实很方便。”

朋友圈销售自家蔬菜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市民韩先生成了小区的蔬菜采购员。疫情刚暴发时,韩先生回榆中老家过年,因为交通管控,韩先生家的大棚菜严重滞销。韩先生在朋友圈晒了几张大棚蔬菜的照片,附了一条感叹“瓜熟无人问”。没想到朋友圈纷纷点赞,留言要购买,韩先生发现了“商机”。现在,韩先生隔一天回老家采摘一次,小区居民提前订购,凭订购信息到楼下取菜。当天采摘、当天配送,“蔬菜送货上门,不用去超市排队了,这也是方便了我们。”前来楼下取菜的市民说。

记者了解到,像韩先生一样在小区中做蔬菜配送生意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大多通过微信朋友圈接收订单,然后将蔬菜送到小区门口由消费者自己去取。这种销售模式大大方便了在家封闭的居民,现在已在兰州市遍地开花,受到市民的广泛欢迎。

在安宁庭院附近开火锅店的刘老板一边盯着手机,一边安排店员按照订单准备食材,然后再按小区进行配送。刘老板告诉记者,他去年创业开了间火锅食材店,新店刚刚开业就遇到了新冠肺炎疫情,后来,刘老板建立了小区火锅食材配送群,几天之后几个微信群已经加满,生意异常火爆。“这个假期,大家出门买菜都不方便,外面的火锅店也都没有营业,火锅食材一站式配送成了很多火锅爱好者的首选。”

不但生活用品可以通过网络购买,商场内的各大品牌为了促进消费,也组建了会员微信购物群,店员们每天都在微信群内发布产品信息、优惠活动,有的商品比店内购买更加划算。“我老公马上过生日了,现在也不能出门,我在耐克的微信群里买了一双运动鞋做生日礼物。平时店里买要1000多块钱,网上下单打了五折,真划算。”孙女士说。

2.擦亮眼睛 网购陷阱要提防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一些商家推出网上销售米面粮油、瓜果蔬菜、肉蛋等业务,极大方便市民日常生活,可一些网店的做法也给市民带来了些许烦恼。所购商品质量无法保障、缺斤少两等现象屡有发生且很难维权。

明明买的是“东”送来的却是“西”

小赵是一名经常上网购买商品的年轻人。近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小赵和家人都很少出门,家里的日常用品全靠网上采购。每次采购回来的商品家里人也都比较满意。不料一次网购水果的经历却让小赵对网上产品的质量起了疑心。2月中旬,小赵从网上下单购买了一箱橙子,网上的货物图片显示,橙子又大又新鲜。快递员送来后,小赵打开箱子发现橙子变成了橘子,并且重量不够而且橘子已经不新鲜。

记者调查发现,像小赵一样在网上购买水果上当受骗者不在少数,而大多数消费者在上当受骗后都选择不了了之。

送来的蔬菜不新鲜且缺斤少两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许多市民选择了网上买菜,这也催生了许多网上卖菜的“生意人”,一些人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布售菜信息,然后接单将蔬菜直接送到小区门口,由消费者自行取菜。这种卖菜形式极大方便了宅在家里的市民。但一些居心不良的菜贩却趁机做起了黑心生意。

市民刘阿姨住在雁滩的一个小区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小区管控比较严,出去买菜不方便。刘阿姨看到微信朋友圈中有人推销蔬菜,便下单在网上购买蔬菜,开始几次送来的菜都挺好,但时间一长,送来的蔬菜就不新鲜了。除此以外,细心的刘阿姨还发现,送来的菜经常是每斤少一二两。

说起网上购买的肉,市民冯先生就一肚子火。原来冯先生在朋友圈看到一个售卖各种生肉的帖子,便下单买了5斤五花肉,肉送来后,冯先生发现,这块肉根本就是一块肥肉,而中间的加花肉则是削了薄薄一层瘦肉贴上去“制造”出来的。

花13万元购买口罩被拉黑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最紧俏的商品,要数口罩、酒精、消毒液等消毒防疫用品,这些商品甚至是有钱也买不到,此时,微信朋友圈中的“大拿”们跳了出来,声称自己有办法搞到大批这些紧俏物资,于是网友们纷纷下单并将所有货款打给这些“大拿”,生怕打款迟买不到。岂料这些所谓“大拿”不少是骗子,拿到钱后便会将购物者拉黑,而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

兰州市民李先生在一名为医疗器械群的微信群中添加昵称“M.K.麦”为好友,并询问口罩售卖事宜,对方称其为厂家直销,一万只起售,一只N95口罩13元,不零售。李先生信以为真,便迅速联系身边朋友共同凑款13万元购买一万只口罩,并转账至对方提供的银行账号,之后对方以疫区封锁、物流瘫痪、政府征收等各种理由拒绝发货,几天后更是将李先生微信拉黑。

虽然李先生发现被骗后报警,但这类案件的侦破具有一定难度,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间公安机关跨地区破案抓捕犯罪嫌疑人都有很多不便。

3.买得称心 货比三家很重要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扰乱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也让网购更加火了,但网络购物往往会遭遇陷阱。如何既买得称心又买得放心成了消费者关注的问题。

网上购物要货比三家

3月13日,记者了解到,近期,兰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监部门接到多起涉疫情投诉举报,包括口罩、消毒液、药品、蔬菜等,投诉举报内容主要是价格上涨、怀疑产品为假冒伪劣等。

兰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醒广大市民,在网购口罩、消毒液等防护用品时,应选择正规电商平台,货比三家,避免购买到不合格的商品。

不随意点击网页和手机中的不明链接,不随意扫描不明二维码,不轻信抽奖、中奖信息,不轻易将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个人信息提供给他人更不要泄露手机动态验证码。不与卖家私下约定交易方式,不轻信、接受任何直接汇款至个人账户的理由和要求。

保留消费证据能更好维权

市民在微商和代购商购买商品时要了解清楚商家的真实姓名、地址以及联系方式,同时要保存网上商品交易图片以及与商家的聊天记录等信息,索取有效购物凭证或发票,以便发生消费纠纷时提供证据。

针对此次疫情期间消费者通过微信朋友圈等网络形式购买日用品及生鲜类产品蔬菜水果时无法看到实物,极易出现货不对版、假冒伪劣等问题,消费者在下单前一定要对商品进行详细了解。

市民在遇到网络购物纠纷时,要及时拨打12315投诉举报热线电话,或登录“全国12315平台”进行投诉举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