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掌握"內觀思維",讓你自動察覺到"知識的錯覺"背後的祕密

中午吃飯的時候跟同事小魚一起聊天,談到2019年的收穫和成長,因為她總是那麼積極上進,而且週末也參加讀書會,在公司裡也會時不時的組織一些活動給大家分享,所以想向她請教,學習下。

成年人,掌握

她卻說:“2019年,我參加了十幾次的線下交流會,買了20多本紙質書,聽了有幾十場的公開課。學到了不少的新名詞,結識了一些新朋友,但有時候總會給我一種感覺:我一直在跟著別人走,一直錯誤的把他人的目標當成自己的目標,把他人說的話當成自己,靜下來好好思考下,並沒有太大的成長。

我甚至有時候都特別反感聽到別人說:‘小魚,你好上進啊。每次都看到你在看書學習,真的應該向你學習’。因為每當聽到這樣的話,如果我懈怠了,都會有種愧疚感,覺得自己配不上他人的讚揚,可我看了很多,聽了很多課,並收穫很多知識啊。”

看著她越說越激動,我趕忙安慰她:“其實大家都一樣的,你不必給自己太大的壓力。說句實話,人都有嫉妒心理,但我們甚至有時候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卻嫉妒他人的努力。為了滿足自己的‘嫉妒心’,所以我們拼命的努力,學習、看書,看上去學到了很多知識,但其實進入一個陷阱,叫知識錯覺。”

最後我也給她推薦了一個最近看的書《知識的錯覺》,或許有人覺得我的行為很怪異,明明小魚對學習已經痛苦了,我為何還要推薦她去看這本書呢?

接下來我們講我們的談話整理成傳統的認知上的知識錯覺,深度思考、瞭解本質,認知革命、內觀思維,多向理解,終身成長等四個章節,內容可能會多一些,但我儘可能的抽取精華給大家,相信一定會給大家帶去不一樣的啟發。

01

識別傳統知識錯覺的坑

這裡稍微介紹下《知識的錯覺》這本書,它是由美國作家史蒂文·斯洛曼、 菲利普 ·費恩巴赫 合著的一本書籍。本書出版後被譽為“簡明扼要的人類智能使用手冊!”。

書中指出:人類個體對世界的瞭解少得可憐,沒有誰擁有超級大腦,所幸人類在一個豐富的知識共同體中各擅所長,相互依存。

是啊,我們生活在一個高度複雜的社會里,看似我們無所不能,但我們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創造知識的速度在加快,但我們消化知識的系統卻沒有升級,導致我們輸入太多卻不能很好的轉化,想不焦慮都難啊。我之前在為諮詢者解答類似問題的時候,他們幾乎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覺得自己獨一無二,所以他們的問題也是獨一無二的,不論你說什麼,他們都會說:“你說的這個我知道,書上不就是那樣寫的嗎?”,遇到這種“自以為是”的人,我一般都會把針對他的情況,免費給他,讓他自己去悟。

因為他的問題在於自己的內心,這麼說,除非是一些有心理疾病的需要看大夫外,其他的一些困惑,焦慮完全可以靠自己治癒。但你需要一種能力,迭代反思的能力。

1、難以察覺的“錯覺”

就像我上面說的那類諮詢者,他們說:“我的問題,我都知道,但是就是管不住自己。本來想學習,想提升自己,就是坐不住。說好的玩半小時手機就睡覺,但卻一轉眼又到了凌晨兩三點。”我們總覺得這是意志力薄弱,不夠自律的問題,但事實上絕非如此。

馬克·吐溫曾說過:“讓我們陷入困境的不是無知,而是確信無疑的謬誤。”

比如我們總是錯誤的假設:自然是靜止不變的,或者說自然是單純動態的。但事實並非如此,自然既是動態的又是靜態的,進行選擇的自然環境本身也是不斷髮生變化。如果你很難理解的話,可以看看道家的太極圖,它就很完美的展示了這一點。

成年人,掌握

道家認為,存在就是現實,現實包括的兩個相對原則可以用陰陽來表示,但是對陰陽的更好解釋是混亂和秩序。太極圖上看去是一個圓圈裡頭尾相接的兩條魚,代表混亂的魚頭上有一個白點,代表秩序的白魚頭上有個黑點,這說明,混亂和秩序永恆地並列存在且可以相互轉化。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連太陽都有不穩定週期,但也沒有什麼是多變到毫無規律可言。這就是我為什麼會直接推掉那類“鑽牛角尖的諮詢者”的原因。

當你在做一件事兒之前就已經給自己“暗下決心”,自己肯定是做不好的。那這件事兒你就不應該讓它開始,因為即便開始,最終的結果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倫多大學心理學教授喬丹·彼得森在《人生十二法則》一書中這樣說道:“每一次變革都能創造新的秩序,每一個死亡同時也是一次蛻變的過程。”

2、“一勞永逸”的錯覺

我們現代人都特別聰明,因為知識迭代特別快,所以我們聽到的道理特別多,而且呢,也特別會選擇正確答案。考試中我們選擇答案不論錯與對,其實不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最多是一次考試沒考好,受到老師的批評。但現實中呢,每一次選擇都可能決定我們未來的生活狀態。買個車,買棟房子,結個婚,這些都是人生大事兒,所以我們總會慎重、慎重再慎重,即便如此也會陷入“一勞永逸”的錯覺中。

就拿結婚來說,這個應該是人生中的大事兒了吧。但是有些男生就會覺得我娶了媳婦,媳婦就要跟我過,就要聽我的,但他本人再也沒有追求女孩時那麼上心了。好像只要證到手了,一切都萬事大吉了。

這種就是最常見的“一勞永逸”的例子,再比如工作,學了一門技術,一項技能,就覺得這輩子吃喝不愁了,三年前用的這項技術可以獲得不錯的報酬,可三年後還是在靠這個技術謀生,再過三年大概率會因為守著這門手藝而失業。

喬丹·彼得森說:“當人們每天重複的日常行為被自動化,成為穩定可靠的習慣時,生活的複雜性就能降低,可預測性就能提高。”

成年人,掌握

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動,適應這種變動需要我們從心底裡接受它,而不是一味的去追尋它。想要更好的理解它,咱們一起來看看,我們不顧一切的去追尋新概念,新名詞背後的秘密。

02

深度思考、瞭解本質

通過上面的一章節我們意識到了,生活中的很多現象本不是如此,只是我們錯誤的給它賦予了自認為的意義。我們從意識到二元對立思維,到開始察覺這個世界本不應該用二元思維看待,這就是一種認識上的升級。從非黑即白的看世界,到辯證的看世界,誰能說這不是一種進步,一種升級呢。

蘇格拉底曾這樣說:我知道自己無知,但別人卻連‘無知’都不知道。

1、不要刻意尋找標準

當我們去努力學習,去努力提升自己的時候,我們真的瞭解自己嗎?真的認識自己嗎?

在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批評家”,他向來吵鬧,不斷的譴責著我們的平庸,常常讓人難以忍受。但有些時候我們又不得不需要這樣的一位批評家,時刻提醒我們不斷向前,不斷去追求新知。

這就需要我們學會與自己博弈。不論你多麼擅長某事,或者得到過多少榮譽,世界上總有人讓你相形見絀。也許你吉他彈得不錯,但你表演或許連駐唱的酒吧裡的客人都無法全部征服,你的飯菜做的不錯,但也僅限於自家人吃的開心,健康。當我們不斷被批評的時候,我們就走進了瘋狂輸入的陷阱中。

成年人,掌握

因為害怕被無知包圍,害怕被周邊的人甩開,所以我們總是把眼睛看向前方,似乎只有我們不斷的追求新知,不斷的接觸新東西就可以讓我們跟上時代的步伐,從眾多人群中脫穎而出。我甚至還看到不少人在尋找標準,比如我30歲,存款多少算正常?40歲年薪多少算正常?面對這樣的疑惑,我都會直接回答:你的疑問已經代表了你不是個合格的成年人

。標準之所以成立,都有特定條件,刻意的尋找標準,你會成為這個時代的“窮忙族”。

一年看多少本書算上進?一年存多少錢算合格?一年減肥多少斤算成功?按照這種標準,制定計劃的朋友,每當年末都會有很大的失落感。為了看書而看書,儘管書籍數量達標了,但卻並沒有多少轉化;今年存了20萬,目標實現了,可攢的這些錢還趕不上房價上漲的速度;減肥成功了,節食、跑步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可到年底卻遭到了裁員。

這些標準可信嗎?我們追求難道僅僅是這些具體的數字嗎?當然不是,在追尋背後是我們對自我提升的渴望,對現狀的不滿,我們不願意做個底層的人。

2、學習底層思維,不做底層人

人和人永遠都會有能力和成就上的差異,一小部分人創造了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事物,贏家即便不會贏得一切,也會贏得大部分的東西。

底層永遠不是個好地方,這裡的人不快樂,疾病纏身,少有人關注,甚至連他們自己都不願意關注,最終只能在平庸荒廢中過完一生。有朋友曾告訴我說:“一個人要嘛人上人,要嘛人下人,因為人生就是一個零和博弈,一無是處總是默認的狀態。”剛開始聽到這話的時候,覺得很有意思,甚至覺得他說的「人生是一個零和博弈,一無是處是默認狀態

」這話非常喜歡。

成年人,掌握

後來在我不斷的追問下,他說:“他們導師給他的評價,要嘛人生人,要嘛人下人。但是就目前的狀態來看,自己似乎朝著人下人的方向發展,自己很焦慮,但又無能為力。”

我後來跟他這樣說的:“如果你總覺得抓不到好牌,那麼你玩的牌局或許本來就是個騙局,甚至有時候你自己也在無意識地做那個騙子。”

上面我們提到,在我們內心中都有一個批評家,但如果批評家讓你否定自己的努力和人生價值時,也許你就不應該聽他的。尤其是當這個批判的聲音總是在貶低每一個人,不論他們成功與否,那麼這個聲音又能有多可靠呢?也許他只是在嘮叨,而不是在提供充滿智慧的箴言。

說服自己對什麼都不在乎並不是在對存在進行深刻評判,而是在用理性思維玩一些低劣伎倆。

人在年輕的時候即缺少獨立也缺少認知,因為還有來得及積累閱歷和智慧、建立起個人的準則,所以他只好與他人做比較。但是如果一個人步入社會多年,還是這樣的心態,那隻能說,我們所謂的獨立思考是既不獨立也不思考。

03

認知革命、內觀思維

關於人類思考的研究,一場認知革命即將到來,正如舊式人工智能概念下對機器人的認知意義,認知科學中也有一個相應的老派觀點,認為人類和出色的老式人工智能共享全部的關鍵特質,連運轉週期都大同小異。依照這個概念,人的認知也是如此。

成年人,掌握

我們對整體環境的認知感來自你視線範圍內所有合理的東西,一切稱得上合理的東西都是由於世界在按照你理解的方式運轉著。比如每次我們都只看到世界的冰山一角,但我們知道魚蝦的部分就在那裡,也在我們的腦海裡。無論我們看向哪裡,總會看到一切安然無恙,一如往常的那部分,因為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已經在我們的記憶中運轉。

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

當我們感到焦慮時,不論學習再多的知識都無法使它得到緩解,這個時候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停下來,修煉內觀思維。所謂內觀思維,我們可以理解為內觀己心,外察世界。而導致我們產生焦慮、恐懼、煩躁的因素主要的核心點在於情緒的管理。

在《內在成長:心智成熟的四個思維習慣》一書中,作者給出了四個可以強化情緒管理的工具。分享給大家,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想象你能與感覺拉開的距離

當我們被不好的情緒掃過後,就會變得很敏感,很害怕,甚至變得不喜歡自己。越是在這個時候我們就更應該認定自己。就像冥想大師兼醫師喬·卡巴金說的:“要把感覺當成你晴朗天空的一陣風暴。這些感覺是你的,但不是你。”

入股喲情緒打擊你,讓你一片混亂,請你往後站,想象有一股小風暴經過你的面前,葉子紛紛落下。想象你把讓自己被幹困擾的感覺放在這些葉子上面,這股風暴就像你一樣,強烈的震動,葉子就像是你的壞情緒,隨著風暴一起飛走。

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一直被壞情緒困擾著,而是我們選擇讓壞情緒多在自己身上待一會兒。

2、衡量感覺強度

有句話說:衡量你的情緒溫度,當你感到很難過時,過個五分鐘之後你再去感受一下自己的情緒,那種不好的感覺就會變得淡一些。刻意的去衡量情緒的強度,首先我們注意力會轉移,另外監督情緒的強烈程度會給我們希望,讓我們看到最糟糕的時候已經過去了,即將解脫。

成年人,掌握

3、同理與接受,從自己做起

很多人都會給自己貼標籤,比如自己很笨,學習效率很低,特別討厭自己。然後就在自己內心裡暗下決心,我一定要阻止這種感覺。但最後發現,滿滿的鬥志最後換回的卻是更加糟糕的感覺。那種壞情緒好像彈簧一樣,越是壓迫它,它的彈性就越高,就越難阻止。

事實上,我們上面的做法不僅不會是問題得到解決,而是讓它變的更加嚴重。

這時候我們可以採取相反的方法,去接受自己的感覺。比如有些朋友開始寫作,總是寫不好,而且為了不被他人“嘲笑”,在別人還沒有看的時候就先說,我的文章太差了,都不好意思給你看,自己也沒怎麼好好練習過。其實這句話的潛在意思是:我的文章之所沒寫好,是因為我沒努力。提前給自己找好了藉口,遇到這種情況,我都會說這樣一句:接受自己,從”心“開始。

打心底裡接受自己寫的不好的事實,遠比刻意的端著,掩蓋著,掩藏著要強的多,這樣不僅讓我們的壓力得到釋放,還能踏踏實實的專注於問題本身。

4、做一個旁觀者而不是一個參與者

這個是我自己經常用的一種方式,當自己寫完文章之後,我們重現的從邏輯和結構上進行審視,讓自己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文章,這樣更容易發現問題,比如文章的立意是不是新穎,素材是不是豐富。

如果我們跳不出真我,就很難發現自身的問題,無法實現我常說的自我迭代升級。從身為旁觀者的立場上看,你會發現自己不需要響應每一股經過的力道。以你的想法來說,這表示你改變了觀點,從實時響應發生在你身上之事的行為者,變成旁觀者,認為感覺與指導性指引就只是信息而已,而不把它們視為命令。

04

多向理解,終身成長

困擾我們成長的多數是對未知的恐懼,這些恐懼阻礙了你繼續過實質的人生,不讓你勇敢打開大門看清楚外面發生了什麼事兒,不讓你發現你本可以管理你想要的東西。包括健康、情緒、甚至人生。

成年人,掌握

我們要先應付普遍存在的無可避免的感覺,如憤怒、嫉妒、損失與羞愧。接著,我們要檢視你可以怎樣去思考完美主義、因循苟且、失敗以及其他的人為情境。

1、用不同的思維去理解憤怒、嫉妒等情緒

說實話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有時候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生氣的時候,一切都太遲了。如果說焦慮的速度很快,那憤怒的速度則是快上加快。即便是平時再善良的人,在他們內心中也會有激動、苦澀甚至憤怒。

想要控制憤怒類似的情緒,有一個很重要的步驟可為我們的感受重貼標籤。那就是我們需要快速重新調整,重新架構自己的反應強度,回到像我們發生憤怒之前的水平。

要能忍一時之氣,最好的辦法就是要察覺到造成瓶頸的假設,並用比較準確的替代方案取而代之。

2、為了未來的成功,接受現在的失敗

人的進步本來就是在不斷的試錯中進行的,這是最基本的常識。我們學習走路時,摔倒了,大家都不會在意,因為普遍接受了學走路就是會摔跤的認知。但是如果你工作中一個新技術沒有用到位,發生了錯誤,那很多人就會揪住不放,甚至我們自己也會抓住自己的某些失誤耿耿於懷。

馬丁·路德·金說:“信仰是即便當你無法看清楚整座樓梯時也要踏出第一步。”

如果我們想要完成目標,在我們開始動手開展新計劃的時候,我們就需要加入瞭解與接納的元素,接受既存的現實:錯誤、失敗、批評、改變等。生活就是這樣,面對有些問題,你可以選擇逃跑,但是你逃不掉,越是逃避痛苦,人生就會越痛苦。

我們為什麼要去不斷的追求新知識啊?甚至去追求一些自己都不理解新概念,比如認知摺疊,知識詛咒等詞語,理解這類詞,我們無非是增加了一些談資而已。

成年人,掌握

想要提升我們的認知,看待事物擁有更多的理解和不同的方向,就是需要多去探尋事物的底層邏輯。比如看文章,我們就不能只看具體的某一段兒,看書籍也不能單純的只看某一章節,而是要看做些寫文章的構思,寫書籍時的架構清晰度和邏輯的嚴謹性。刻意練習這些意識,我們才能實現終身成長。

05

說到最後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我們現代的職場人面對來自各方的壓力更應該時刻提醒自己,學習本身沒有錯,但是如果方向和方式有問題,只會讓我們在“繁忙的泥潭中”中越陷越深。

本篇文章主要是結合我同事小魚的例子,來給大家進行一個說明,單純的去學習知識並不是學習的目的,我們更應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來去學習,一些新名詞,新概念其實並不信只是我們對它不熟悉而已。

學習深度思考,培養內觀思維,實操多向理解,我們才能夠達到終身成長。

我是@楊子翔 ,前上市公司高級工程師,歡迎關注我,專注于思維模型的研究和學習,每天都會有職場乾貨輸出,歡迎評論和轉發,職場中一起進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