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朱元璋和朱棣可以一言九鼎,完全说了算,后来的明朝皇帝却处处受文官集团的制约?

十万个为啥嘛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01 文官体制是朱元璋治国的唯一依仗,作为体制的创建者和开国皇帝,他自然有多种办法控制文官为己所用,文官势力对于皇权构不成实质威胁


明朝建立以后,与历代“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开国君主一样,朱元璋也定下了“世乱用武,世治宜文”的治国方针,在大力清除威胁皇权的开国勋贵集团的同时,也积极地从帝国行政体制上完善文官制度的建设。


早在元末的群雄争霸中,朱元璋就认识到了知识分子的重要性,这些知识分子为朱元璋夺得天下也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朱元璋登基以后,为了保障帝国的长治久安,相较于只能冲锋陷阵的武将,显然他更加青睐和倚重文官对帝国的行政管理。

(明朝的丞相如同昙花一现)

虽然大力重用文官,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但是朱元璋并没有放松对文官的戒备心理,同样采取制约的手段,防止其权力过大来威胁皇权,这从他对丞相的处理态度上可见一斑。


丞相是百官之首,历朝历代都有设置,然而到了明朝,实行千年的丞相制度却被朱元璋取消了,就是因为朱元璋认为丞相位尊权重,威胁到了皇权。洪武朝的几任丞相如李善长、胡惟庸等,都是被朱元璋找理由干掉的,最后干脆不设丞相了,六部尚书直接向皇帝汇报工作。


02 对于日渐膨胀的文官集团,明成祖朱棣在对文官体制进行革新的同时,采取重用宦官的手段以制衡文官集团,防止其权力过大


明成祖是通过发动政变夺得皇位的,本身得国不正,虽然政变时对忠于建文帝的文官集团进行了血腥杀戮,但是以方孝孺等为代表的文官集团的反抗,也使明成祖更清楚地明白,朝中大臣的支持对自己皇位巩固的重要性。取得他们的支持,也是给自己皇位的正当性增加砝码。


因此,除了以铁血手段对付那些死硬分子外,更多的还是实行优容降臣的手腕,因为他不可能将天下所有大臣都杀掉,还要让这些人帮助他治理国家。

(文人内阁)

跟他的老爹一样,朱棣对文官也非常重视,登基之后,还对文官集团还进行了革新——成立文人内阁。因为丞相被取消了,虽然皇权得到了空前强化,但是皇帝也是人,一个人精力终归有限,必须有得力的文臣辅助才行。


永乐朝的文人内阁基本上就是朱棣的私人秘书,只能帮着他处理政事,提供参考意见,并没有实际权力。在文治武功、威名赫赫的朱棣手下工作,这些没有实权的文官自然也翻不起浪花来。


此外,为了防止内阁的文官权力坐大,朱棣还通过重用宦官来制衡文官集团,据《明宪宗实录》记载“太宗文皇帝建立北京,防微杜渐无所不用其极,初令锦衣卫官校暗行缉访谋逆、妖言、大奸、大恶等事,尤恐外官询情,随设东厂,令内臣提督控制之,彼此并行,内外相制。”成立东厂、司礼监,就是朱棣制衡文官,使文官和宦官内外相制的结果。


03 到明朝中叶时,以内阁——司礼监为代表的双轨中枢体制的建立,使得皇权逐步退居幕后,皇权不仅要面临文官集团的制约,还要受到宦官集团的制约


到明朝中叶成化一朝时,明代的文官政治已经形成,明朝特有的儒化宦官群体也登上了历史舞台,最终形成了以内阁——司礼监为代表的双轨中枢体制。


票拟是明代内阁最主要的权力。所谓票拟,就是内阁代替皇帝审阅大臣的奏章,草拟对奏章所提事件的处理意见,并将这些意见附于奏章之上,给皇帝审阅。而票拟又受制于司礼监的“批红”(也就是朱笔写得批示)。“批红”就其权力性质而言,属于最高决策权,是实现皇权的一种方式。

(内阁与司礼监内外相制)

凡遇国家大事,内阁先给出处理意见,然而由司礼监批红,这就是内阁——司礼监为代表的双轨中枢体制,有了这个体制,基本上皇帝就是个摆设了。心情好了,就看一下宦官递上来的奏章,没有心情了,就让宦官和内阁看着整了,就这样,皇权逐步被削弱并退居幕后。


皇权受制于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在这种困境之中,如果碰上一位有为君主,没准还能适当改善这种局面,但实际情况是,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大多都是庸碌之辈,如嘉靖、万历、天启等,不是玩木头就是当道士。在这种状况下,想要重新掌控和强化皇权,无异于痴人说梦。


结语:再回到题目上来,为什么朱元璋和朱棣可以一言九鼎,完全说了算,而后来的明朝皇帝却处处受文官集团的制约呢?说到底,就是明朝中后期的皇帝,能力撑不起野心,或者压根没有野心。没有雄才大略,没有端正的治国态度,即便朱元璋给后人留下再好的文官体制,他的继承者也接不起来。


本人专注历史相关问题,解答历史疑惑,+关注了解更多内容。欢迎点赞、留言,记得关注我。

柚子爱历史


朱由检笑了,崇祯做了十七年皇帝,一共杀了两个首辅大臣,撤换了五十个内阁大学士。 另外还撤换了十四个兵部尚书,而且这被撤掉的十四位,还都是正经八百的兵部尚书,仅仅只加兵部尚书衔的还没计算在内。这十四人里,其中有九个被治了重罪:斩首者一人,治死者一人,自杀三人,下狱两人,革职查办两人。 刑部尚书,前后撤换了十七人。 处死或被逼自杀的督师、总督,包括袁崇焕在内合计有十一人,如蓟辽总督刘策,漕运总督杨一鹏,督师熊文灿,陕西三边总督郑崇俭,蓟州总督范志完、赵光抃等。 各地巡抚被斩杀的十一人、未来得及问罪先行自杀者一人:“终崇祯世,巡抚被戮者十有一人:蓟镇王应豸,山西耿如杞,宣府李养冲,登莱孙元化,大同张翼明,顺天陈祖苞,保定张其平,山东颜继祖,四川邵捷春,永平马成名,顺天潘永图,而河南李仙风被逮自缢,不与焉。”《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六·颜继祖传》。





多特萌徳


朱元璋和朱棣父子都是历史上少有的强势皇帝,他们二人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强势,果断,能文能武。历史无数次证明凡是懂得军事的皇帝,他们一般都很强势,文官集团几乎无法抬头。

皇帝够英明,够厉害,文官都害怕啊。当真还有几个不怕死的箴臣。事实证明,当官的大多数都是为了自己前途着想,很少有官员冒着杀头的危险与皇帝死磕。

朱元璋一生杀官员无数,堪称最能杀官员的皇帝,试问这样的皇帝哪个不怕,哪个文官胆子那么大,敢和皇帝争权。

朱棣也不用说,在权利面前,连亲儿子都不放过,何况文臣,管你是啥官,敢和朱棣争权,那只有一个后果——杀。

而明代后世的皇帝见的世面少了,也缺乏那种果断和能力,文官也都是文化人,一个个都狡猾狡猾的,很难对付,因此,明代后期宦官才会亮相,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因为皇帝斗不过这群有文化的知识分子。





小王的一日一练


明朝尚武的皇帝其实也就4个,分别为朱元璋、朱棣、朱瞻基、朱厚照。其中朱瞻基是难得的文武双全之辈、朱厚照是土木堡以后,唯一一个懂军事的。


亲自带兵上阵的有5个,除了以上4个,还有一个朱祁镇,虽然他不懂军事,最终酿成大败,彻底改变了明朝的军事进攻态势,但是人家的确是亲征啊。

真正不受文官制约的,也不需要通过太监来也制约文官的,只有3个人。分别为朱元璋、朱棣和朱厚熜。


朱元璋和朱棣是马上天子,在他们的时代,文官势力相当弱小。甚至文官成为明朝政局一个影响深远的势力,还得拜这两位皇帝所赐。

首先,朱元璋如果不废除近2000年的丞相制度,他就不需要文官大学士这类秘书班子。


其次,朱棣这辈子靖难之役,完成了不可能的逆袭之后,五出漠北、三犁虏庭,过够了马上天子的瘾,但实际治国却丢给了文官集团,以至于最后选嫡也不得不向文官集团实质性妥协。


再次,朱高炽即位后,彻底调整了内阁班子,给予了巨大的品级地位和权力,让他们彻底凌驾于六部之上。原来的皇帝只要对付丞相一个人,后来的生于深宫的皇帝,面对的却是一个巨大而复杂,有的自己利益运作和不受皇权干预的晋升体制的文官集团。


最后,在朱棣死后20年后,之前朱元璋和朱棣用来制衡文官集团的武将勋贵集团,被朱祁镇同学彻底报销于土木堡,文官集团就逐步失去了制约。

好在当年和文官集团一起成长起来的还有另一个特殊阶层,那就是太监,当年在“靖难之役”中取得了关键作用。后来朱瞻基教他们读书,绝对不是因为好玩。


真正厉害的皇帝是嘉靖皇帝朱厚熜。这位权谋手段近乎达到明朝巅峰的人精皇帝,那真可谓“云在青天,水在瓶”。

朱厚熜刚进紫禁城,就让玩了一辈子鹰的杨廷和,被鹰啄了眼睛。靠一己之力,利用文官集团自己的武器“礼仪”,将整个文官集团打败,并且让他们实现了大分裂,并且将整个文官集团踩在了自己脚下,成为自己的傀儡。


炒米视角


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如果细细的研究,少则能写一篇名为《论明代文官集团的形成与发展》的长篇论文;多则能出一本专门研究明代文官政治的书。

不过在这里,只能简单的探讨一下。

题目认为朱元璋和朱棣能不像后来的皇帝受文官集团制约,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皇帝强势。众所周知,朱元璋和朱棣都是马上皇帝,江山是自己一刀一枪打下来的,马上皇帝有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强势。说话办事说一不二,没人敢顶撞,这种情况下,自然不受文官集团制约。

第二,皇帝能力强。这点在朱元璋身上尤为突出,洪武四大案几乎将朝中一扫而空,然而朱元璋却能事必躬亲,将国家维护的井然有序,对他来说,那些文官多一点少一点根本无所谓,自然不可能受他们的制约。

第三,文官集团尚未成型。洪武年间和永乐年间,都是国家刚刚建立,科举制度推行时间还不长,加上靖难朱棣清理了一批,文官集团还不是很壮大,难以与皇权抗衡,因此也无法制约皇帝。

第四,武将勋贵集团的制约。土木堡一战,导致明朝的武将勋贵集团损失殆尽,文官集团失去了制约,在朝政上野蛮生长,最后发展到能够制约皇帝也就不奇怪了。

然而,这些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你只要看看文官们是如何制约皇帝的。

一个是对皇帝不合适的旨意进谏,这个恐怕都不能算制约,身为大臣,进谏本就是职责。只不过有的言辞激烈,能唬住皇帝。

二是撂挑子,要么你开了我,要么你杀了我。来了我你得自己干活,杀了我你得承担恶名。

数来数去文官们就这些手段。

因此嘉靖皇帝做出了好榜样,所有大臣在他的领导下对同僚是斗来斗去,对皇帝是极力表现。

不听话就换人,你不干有大把人想干;

所以说,羚羊敢向狮子叫板的时候,多半都是狮子在打瞌睡的时候。能被文官制约的皇帝,不是懒惰,就是软弱。

即使到了胡惟庸那种程度,想挑战皇权,朱元璋只用一句话便解决了:

那就都杀掉吧!

刀把子在皇帝手里,制约皇帝?不存在的!


人生是一场耕心之旅


朱元璋和朱棣作为尚武的皇帝手里是有强大的兵力的而且杀伐果断!当然可以一言九鼎。

发展到了明朝的中后期,宰相的废除和内阁制度的确立,皇帝的权力进一步的下放分散,使得皇帝的权力开始下降。

明朝的政治制度使得明朝精英阶层空前膨胀和精英阶层确立了独立性,无论是经济上的独立性还是思想上的独立性都在不断加强,单个精英或精英团体与君主或皇帝的利益,与帝国的利益越来越难协调一致;而君主的权威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逐渐下降。

因此,出现了明朝皇帝越来越难以控制文官集团,越来越难以随心所欲。维护君主,打击精英,反历史潮流而动,严重破坏生产力,破坏经济和社会的健康稳定成为历史必然。



纵情山海间


皇帝的性格强势与否直接导致了统治的强弱,再说弄出太监势力也不是为了抗衡文官集团,而是相互牵制,实际权力还是在皇帝手中的。

首先说明朝的体制,明朝拥有非常完善的政治体制,有一整套内阁机制管理国家,但内阁机制也取决于皇帝的喜好,皇帝若想实际掌控,直接掌控内阁就可以了。这也是明朝能够保持长时间稳定的基础,甚至万历皇帝不上朝也不影响国家稳定和对外战争的胜利。

其次要说皇帝的性格了,朱元璋和朱棣性格非常强势,事必躬亲,让人总感觉国家在他们一人掌管之下,国家的兴亡也系于皇帝一人。而其他的皇帝则给人感觉不强,因为没有特别突出的政绩。这也是因皇帝性格造成的,明朝的完善体制不需要皇帝事事亲为,不过想管还是随时可以管的,看皇帝喜好了。

最后就说明朝的朋党之争,明朝后期,朋党之争愈演愈烈,已经演变成为了攻击对手无所不用其极了,丝毫不顾及国家的发展。为了减少朋党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皇帝开始将宦官提上加以抗衡,事实也证明起到了不错的效果。但我们还是要认清,宦官从始至终也没有影响到皇帝的统治,都是在皇帝的授意下做事。

虽然明朝皇帝名声多不好,但皇权一直非常稳固,个人性格让皇帝给人的印象不同。


以史知今


在明朝之所以会出现后来的皇帝,处处受文官集团的制约,主要是由于最高统治者皇帝的统治权威太弱,以及体制不完善所导致的。但是明朝初期的皇帝也不傻,不可能任由自己的权利被别人制衡,所以才会推出了太监集团,来跟文官集团相互抗衡。事实证明,皇帝的性格强弱决定了这种互相牵制的作用是否有效。

我们先来看看明朝的体制,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后,刚开始对于国事的处理,都能够做到势必攻心,但毕竟国家那么大,事情那么杂,单靠皇帝一个人是无法全面并且合理的处理事情的,由此就建立了一套看似比较完善的政治体制,通过内阁大臣来负责国家的具体事务的管理,而内阁大臣的任命是由皇帝直接决定的,由此也可以说明皇帝要是想直接掌控整个国家,只要负责,将那个大臣控制住就可以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朝能够长期保持稳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为什么明朝出了那么多的奇葩皇帝,但是国家依旧能够延续了那么久,这就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像我们比较熟知的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国家的对外战争依旧是频频取得胜利,而且也不影响国家的稳定发展。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说皇帝的性格决定了国家体制是否能够支撑国家继续向前走,明朝开国初期,朱元璋和朱棣这对父子俩性格是非常相似的,非常强势,凡事都要求事必躬亲,反正就是给我们这些外人一个感觉,就是整个明王朝都在他的掌握之下,而事实是国家也在这两位皇帝的手中,确实有了非常长远的发展,而之所以能够达到这样的表现,也正是由于这两位皇帝本人的性格所决定的,文官集团根本不敢在这时候,在这两位皇帝在位期间做出一些太过分的事情。但是从朱祁镇以后的绝大多数皇帝都给人感觉过于柔弱,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绩,这就是因为明朝看似完善的体制,让皇帝不再需要像开国之初的先辈们那么事必躬亲,稍有懈怠之后就给文官集团造成了一种印象,那就是这个皇帝好糊弄。

到了明朝的第5任皇帝朱瞻基时,他就很清楚的看到这种制度,很有可能会,导致后世子孙但凡出现一个能力比较差的皇帝,国家权力会集中在文官集团手中,那么势必需要推出一个能够跟他抗衡的势力,由此宦官集团正式出现在了历史舞台上。可是没想到恰恰是因为朱瞻基将宦官推到了台前,结果导致了宦官集团和文官集团的长时间争斗。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明朝的政党之争,到了明朝后期,朝堂上的官员,形成了鲜明的党派之分,文官势力和宦官集团成了相互攻击的两派,其实他们已经没有将国家发展的利益放在首位,更重要的是争夺自己党派或者是个人的自身利益。可能有人会说,宦官集团自始至终都掌握在皇帝手中,但是要知道,明朝第6代以后的皇帝都长于深宫,缺乏足够的施政经验,很容易就会被这些太监所蒙蔽,干出一些天怒人怨的事情毫不意外。原本是希望宦官们能抑制下文官,结果反而给自己的垮台添上了一枚砝码。


小芊芊爱历史


简单来说就是因为皇帝无能,没有足够的权威统御群臣、龙飞九五,就只能用驱虎搏狼之计,让宦官清流内斗。

完全抛开小说的写作,仅就历史而言,朱棣之后,历代皇帝逐渐昏庸,而且缺乏足够的智慧和魄力,最重要的是缺乏朝乾夕惕的心态。以至于诞生了许多奇葩皇帝,其言行几乎直追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的某些帝王。皇权的衰弱就导致皇帝缺乏了管理天下的威望和实力,只能用廷杖惩罚大臣的皇帝实际上就是透露出自己的虚弱和无能。

文官集团在明代是一个非特别的存在,由于皇帝自愿(无意识或者不愿意管)让渡出了部分的权利,这就导致文官集团的权力一度非常强大。朱元璋废除宰相之后,国家体系就对于皇帝的要求就变得非常高,只要有昏君出现,国家体系就会面临非常被动的局面。文官集团已经超越了清官和贪官的界限,有的名义上的贤臣实际上比贪官搜刮的数额还要大。比如扳倒了严嵩的徐阶,他的家族在当时的江南有二十四万亩土地以上的田产,是当地最大的地主。这些都是他搜刮而来的,所以面对这些情况,只有把宦官集团赋予权力,让他们和文官集团对抗。


经典守望者


以我之见 朱元璋和朱棣都是马上天子,身经百战,其手下都是功勋卓著的武将,文臣也多多少少经历过战争,因而朱元璋和朱棣手下的人脾性还是相近的,文臣掌控局势是明朝土木堡之变以后的事

朱元璋 公元1328年~公元1398年,安徽风阳人,政治家,军事家,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建立明朝,同年北伐元朝,结束元朝在全国统治。

朱棣 公元1360年~公元1424年 ,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南京,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曾多次派郑和下西洋,政治上设置内阁,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命人编纂《永乐大典》。

从生平事迹进行分析

朱元璋通过南征北战夺取天下,以及朱棣通过靖难之役,都是马上天子,在决策方面完全都是自己一个人决断,性格上也属于雷厉风行,不受底下人约束

从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朱元璋和朱棣都曾留下大量开国勋贵武将集团和靖难功臣,这些人在朝堂上有着巨大的话语权,可以制衡那些通过科举进入中枢的文官,此时,这些文官也未形成集团,但随着英宗时期土木堡之役,大量勋贵集团被瓦剌杀死,朝堂之上只剩文官势力了

总结 所以朱元璋和朱棣办事顺利,不受内阁干涉,而英宗之后处处受到限制,明代政治发生了逆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