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手法補充


藝術手法補充


對上一次分享的藝術手法題的補充,更加詳細的介紹藝術手法

藝術手法(表達技巧)包括: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

表達方式: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於景、託物言志、直抒胸臆),描寫(動靜、樂哀、遠近、上下、白描、細描),議論,敘事。

表現手法:渲染、烘托、映襯/反襯、化用、虛實、正側、揚抑、點面、象徵、聯想、想象、起興、 用典.....

修辭手法:比喻、借代、擬人、對偶、誇張、排比、反問、設問、襯托、反覆、反語、互文、疊詞.....

抒情手法

直抒胸臆

直接對有關人物和事件表明愛憎態度的抒情方式。

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全詩以慷慨悲涼的基調,通過登幽州臺直接表達了詩人功業難就、空懷壯志的悲憤和失意苦悶的情懷。

借景抒情

即詩人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情感、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過描寫景物予以抒發。

如杜甫的《絕句二首(其二)》“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全詩抒發了羈旅異鄉的 感慨,詩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透露出了思歸的感傷,以樂景寫哀情,別具韻致。

又如李華的《春行即興》“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花自落”“鳥 空啼”,強調了春山一路山花爛漫鳥語婉轉的佳境,卻“無人”來欣賞,以樂寫哀,以鬧寫寂,寫出了詩 人對時代的感慨。

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 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全詩沒有一字說惜別,沒有一字說傷懷,但傷懷惜別之情悠悠無盡,隨水長流。 意蘊含蓄深遠,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情景交融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託物言志

詩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徵,來表達某種志向或情感,使詩中的物帶有人格化的包彩。

如“虞世南的《蟬》:“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詩中三四句借蟬聲遠傳的獨特感受,道出了 蘊含的真理,也就是品格高潔的人,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自能聲名遠播,從而表達出詩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頌和高度自信。

用典抒情

借用典故來抒發自己的感情諷刺時事。

如秦觀的《踏莎行(霧失樓臺)》中以“驛寄梅花,魚傳尺素"來表達遠 離故土前途渺茫的苦恨。

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陸賈《新語·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把歷史上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感慨, 意旨悠遠。

借古諷今

這是詠史詩中常見的表現手法,借歷史上的事件來諷喻當下。

如劉禹錫的《臺城》:“臺城六代競豪華,結綺臨春事最奢。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曲《後庭花》。”全詩以臺城這一六朝帝王起居臨政的地方為題,描寫了六朝 縱情作樂的荒淫生活,和野草叢生的淒涼景象形成了鮮明對比,把嚴肅的歷史教訓化作了觸目驚心的具體形象,寄託了弔古傷今的無限感慨。

敘事抒情

在樂府詩中比較常見。

如杜甫的《兵車行》、白居易的《賣炭翁》等。

描寫手法

渲染

渲染本是國畫的一種畫法,一般是指 在需要強調的地方濃墨重彩,使畫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為突出。用於文學創作,就是指從正面著意描寫。

如漢樂府民歌《江南》:“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詩中“魚戲蓮葉東"四句的渲染描寫,使得全詩生動活潑,音韻優美,把水上採蓮的畫面和人們採蓮時歡愉的情境活靈活現地展示在讀者面前。

又如趙師秀的《約客》“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以“家家雨”“處處蛙”渲染出一種氣氛,襯托夜的深和夜的靜。

韋應物的《賦得暮雨送李曹》 “楚江微雨裡,建業暮鍾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中的“微雨"“暮鍾”“漠漠”“冥冥”“浦樹遠含滋"都是在渲染一種離別時傷感的氣氛。

襯托

襯托包括兩種,一是正襯,一是反襯。

正襯是用相同的東西來襯托,如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其中的三、四句形象鮮明地襯托出了汪倫對詩人真摯純潔的深厚感情。

反襯是用相反的東西來襯托,如王維的《鳥鳴澗》:“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詩中寫到了花落、月出、鳥鳴這些動的景物,使詩顯得富有 生機而不枯寂,同時又通過描寫動,更加突出了春澗的寂靜。賈島的《題李凝幽居》中的“僧敲月下門” 以響襯靜,與名句“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

白描

白描本是國畫的一種畫法 ,這裡指用樸素簡練的文字描摹形象,不加渲染烘托。

如聶夷中《田 家》:“父耕原上田,子斸(zhú挖掘)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全詩以小見大,寥寥數語就 勾勒出了父子辛勤勞作、官家修築糧倉的畫面,表現了封建統治者殘酷剝削、壓榨農民的深刻主題。

動和靜(動靜結合)

藝術創作中離不開動態描寫和靜態描寫,或以動襯靜,或以靜襯動;或一動一靜,相輔相成。前者屬於烘托手法。後者如戴叔倫《蘭溪棹歌》:“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詩中前兩句寫了山水的明麗動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潔,是靜景;後兩句寫了魚搶新水,湧 上溪頭淺灘的調皮,是動景。全詩動靜結合,寫出了蘭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機。

虛和實(虛實結合)

文藝作品在寫到較為複雜的事情時,往往採用虛實結合的寫法,使作品結構更加緊湊,形象更加鮮明。在國畫的傳統技法中,“虛”是指圖畫中筆畫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給人以想象的空間,讓人回味無窮。詩歌中的“虛”,是指直覺中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能從字裡行間體味出的那些空靈的境界。在國畫中,“實” 是指圖畫細緻豐富的地方。而在詩歌中,“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像、實事、實境。

如楊萬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詩中前兩句泛說西湖六月的風光自有特色,是虛寫:後兩句描寫滿湖蓮葉、荷花在朝陽的輝映下,無邊無際的碧綠和豔紅和諧地搭配著,是實寫。全詩慮實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又如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夢迴吹角連營……中夢中勝利的虛幻之景與醒來的現實形成鮮明對比,讓人體味出空有大志、報國無門的悲哀。

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中“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也是虛幻之景。

欲揚先抑

欲揚先抑指不從正面平鋪直陳,先從反面著筆,加以貶抑,而後透露出自己的真實意圖。

如趙希 桐的《次蕭冰崖梅花韻》:“冰姿瓊骨淨無瑕,竹外溪邊處士家。若使牡丹開得早,有誰風雪看梅花?” 詩中三四句忽發奇想:如果牡丹花開早於梅花,誰會衝風踏雪顧及梅花呢?然而,牡丹畢竟不會開在梅花之前。詩人慾揚先抑,只有冰清玉潔的梅花才能在凜冽的風雪中爭芳鬥豔,受到人們的青睞

修辭方法

誇張

我國古典詩歌中,有用誇張手法單獨描寫自然景物的,也有用誇張手法單獨描寫社會生活的,更多的情況則是把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如陸游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其二)》:“三萬裡河東人海,五千仞嶽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 詩中的“三萬裡”“五千仞”“上摩天”“淚盡”都是誇張,正是這些誇張描寫,把詩人對祖國的熱愛,對苟且偷安、不去收復失地的求 和派的憤懣,以及對遺民遭受苦難的深切同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氣蒸"“波撼"是誇張的寫法,突出了 洞庭湖的雄偉氣勢。

擬人

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繪生動形象,表意更加豐富。

如劉放的《新晴》:“青苔滿地初晴後,綠樹無人晝 夢餘?唯有南風舊相識,偷開門戶又翻書。”詩中將“南風”人格化,通過一系列的動作描寫 ,表現了 久雨初晴後作者寧靜恬適的心情,以及對南風“惡作劇”的親切喜愛之情。

對比

運用對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現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區別得更加鮮明,使美者更美,醜者 更醜。

如梅堯臣的《陶者》:“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寸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全詩通過陶者和富家強烈而鮮明的對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制度的極端不合理,表達了詩人對勞苦大眾的深切同情。

比興(比喻和起興)

從古典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出,比興能用具體的常見的事物表達那些不很常見的事物,從而使讀者易於理 解;能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徵,使其形象鮮明;還能避免敘事或說理的直白,使之委婉含蓄。

如李白的《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詩中三、 四句運用比興手法,前句暗指晁衡遇難,明月象徵晁衡高潔的品德;後句寄興深微,連天宇也好似愁容滿 面,表達了詩人對朋友的無限懷念之情。(李白這首詩不明白就算了,知道《采薇》是興就可以)

比喻

比喻是最為常見的修辭方法,但要注意,詩歌中不但可以用比喻寫景,

如“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 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一青螺"一詩中,把湖中的青山比作白銀盤裡託著的青螺;也可以是喻己,比如“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就是以梅花喻已。

借代

借用他物代表要表達的事物。兩個事物應具備相關性,而非相似性。

如李清照《如夢令》中的“知否、 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就是以“綠”和“紅”這兩種表示顏色的詞代替葉子和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